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儲層巖石相劃分依據與原則

儲層巖石相劃分依據與原則

所謂巖石相是指由壹定巖石特征限定的巖石單位,這些巖石特征包括粒度、成分、沈積構造和成層性等。

鑒於河流-三角洲沈積體系中的砂體多為河道型或河道與河口壩復合型砂體,其內部被壹系列內沖刷面(或特征面)分出幾個河道(河口壩)單元,其排列可以是疊積式或側積式。每個單元均為水動力條件發生明顯改變的產物。從孔滲分析,每個單元也是控制孔滲性分布的砂體內部壹級構成單元。

在河道(河口壩)單元中,按著砂體的底形(如板狀、槽狀交錯層理),劃分砂體內部二級構成,如大型槽狀交錯層理砂巖相(St)、平行層理砂巖相(Sh)等。

每個砂體內部二級構成,考慮到儲層描述的要求,在粒度上要做更細的劃分,以反映粒度成分的特征參數。為此在巖性相名稱之前冠以礫巖、砂巖粒級符號,如G(礫)、C(粗粒)、M(中粒)、F(細)、Fv(粉)。如Fvst,表示大型槽狀交錯層理粉砂巖相。

每種成因砂巖,雜基含量多寡,對儲層影響很大,既是同壹成因的砂巖,雜基含量高低也會對孔滲產生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劃分時,亦註意選用對儲層影響最關鍵的壹個參數——泥質雜基含量,以15%為界,Ⅰ型為低雜基型,Ⅱ型為高雜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