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用西方經濟學的知識來寫壹篇對我國2013關於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方案與政策的新聞評論 30分,答得好加10分

用西方經濟學的知識來寫壹篇對我國2013關於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方案與政策的新聞評論 30分,答得好加10分

先采納,在回答。

以下只是樣本 我縣訂單農業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農業經過若幹年的漸進改革和發展,市場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就糧食而言,糧改的推行,打破了長期以來糧食高度集中統壹的計劃經濟運行模式,開始了市場化運作。國有糧食企業推向市場第壹線,企業為了生存,確保糧食安全和掌握壹定糧源的需要,預先要確定收購計劃;而農民(生產者)壹方,受近幾年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產品賣難的影響,為使產品不致於積壓,預先必須尋找賣主,這樣,農民與企業間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訂單農業應運而生。 壹、訂單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訂單農業作為壹種市場導向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我縣訂單農業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較快,效果明顯,前景看好。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壹是訂單農業的品種數量在增加。已經由少數經濟作物、雜交稻制種擴展到水稻、蔬菜、特產、畜牧、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由種植業延伸到部分養殖業、加工業。由2-3個品種增加到今年的20多個品種。上半年我縣***簽訂訂單260份,合同總額達3000多萬元。 二是訂單農業的區域範圍在擴展。目前訂單農業已從嶺頭、巖頭等個別鄉鎮擴展到烏牛、昆陽、徐嶴、西源、巖坦、甌北等20余個鄉鎮,發展迅速。訂單農業商不僅有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而且有縣外的龍頭企業,甚至還有市外、省外的龍頭企業。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如烏牛思源、甌北嘉豐、利多康、昆陽、縣糧食收儲、楠江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縣外的龍頭企業如快鹿集團、美福食品、市食品公司、市糧食收儲等公司;市外的農業龍頭企業如杭州商會;省外的如山東人秦德忠在縣良種場發展大蔥與香蔥等。 三是訂單農業向優質和特色方向發展。農產品的質量是訂單農業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要發展訂單農業必須要有壹定的農產品數量和具有較好的品質。量大質優的農產品更易獲得訂單,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茗嶴鄉建立12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要求按照無公害生產標準進行種植,予以高價收購;烏牛鎮的優質米按質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為確保訂單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農業部門對訂單農業的品種選擇、栽培、收購實行全程技術指導。 四是訂單合同形式的多樣化。壹是與農戶直接簽訂。如縣糧食收儲公司與202戶種糧大戶簽訂了430萬斤早稻收購合同;市食品公司與養殖大戶簽訂生豬收購合同。二是通過中介組織(企業)簽訂。就是農業龍頭企業先與鄉鎮政府或農業部門或中介組織簽訂合同,再由中介組織與農戶簽訂訂單。如快鹿集團與巖坦鎮簽訂了650畝綠色食品的生產合同,與西源鄉簽訂150畝南瓜生產合同;美福食品公司與茗嶴鄉簽訂了田魚30噸,四季豆400噸,刀豆200噸,蘿蔔1000噸,蒲瓜300噸,秋豇豆200噸的合同;溫州亮妹食品有限公司與巖坦鎮簽訂100畝的甜玉米產銷合同等。三是農業企業直接投資農業開發,建立自己的基地。如縣利多康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大洋山建立了野菜生產基地,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橋頭租地開發等。 二、訂單農業的作用與效果 訂單農業實現了生產要素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給現階段農業發展註入了強心劑,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壹)有利於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當前農民增收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千家萬戶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銷路難尋找,質量難提高,規模難擴大。訂單農業使農民生產有了目標,銷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預期,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如利多康食品有限公司與上塘鎮栗壹村簽訂了100畝的菜心生產合同,合同規定每公斤0.7元為保護價,其中壹菜農的0.3畝地收入達400元。農民有了“訂單”以後,可大量消化農產品原料,由直接上市轉向加工增值後上市,緩減了市場壓力,降低了農業風險,確保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如2000年,巖頭鎮壟翔、陳家坪、潘家洋、下日川等村的農民首次與溫州快鹿集團簽訂150畝大蔥、南瓜的產銷合同,合同規定南瓜每公斤1.40元、大蔥每公斤1元作為保護價。然而,在收成時,南瓜的市場價為每公斤0.8元,大蔥每公斤為1.40元,由於已經簽訂了合同,“快鹿”只好以每公斤1.40元的價格收購南瓜,大蔥以每公斤1元收購,這使當地農民得益匪淺,僅此項就為農民增收50萬元。 (二)有利於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訂單農業的實踐表明,抓住農業合同這只“有形的手”,就能較好地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就能促進農業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壹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場引導,促進品種調對。通過合同“訂單”的形式,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而且可以解決農民普遍不知道種什麽的問題,使他們種得放心,賣得稱心。如今年初,當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政策出臺後,好多種田大戶對糧食市場走勢感到心中無數,對種植布局難以安排。正當農民憂心忡忡之時,永嘉縣思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根據市場信息,率先提出每百斤稻谷以不低於70元的保護價收購,給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二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品質調優。訂單農業對農產品質量、規格提出了具體標準,必然要對相關的種苗、技術等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是農業龍頭企業獲得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保證,也是農民實現預期收益的關鍵。龍頭企業認真實施優質優價政策開展種苗技術服務;農民積極采用優新品種、應用先進技術,從而提高了優質品種的覆蓋率和先進技術的到位率。如市糧食收儲公司為了發展“協優9308”和“Ⅱ162”等優質米,制定了優價收購政策,與昆陽鄉簽訂了2000畝的生產合同。三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升級功能,促進產業調強。訂單農業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發展,促進產加銷有機結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農村產業結構重組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有利於發展原料生產基地,實現企業增利。訂單農業使企業有穩定的原料來源。當前雖然農產品總體上供大於求,但是生產的波動性也很大,如果加工原料完全依賴市場,原料難以保證,容易出現“吃不飽”甚至“無米下鍋”的問題。如今年早稻谷收購,若無訂單,儲備糧就很難收足。大宗產品如此,新特優產品更需要以訂單形式落實。實施訂單農業,還會因價格的明示作用,帶動周邊其他農戶跟著生產,起到原料基地建設“放大”的效應。訂單農業使企業原料質量有可靠的保證。原料的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基礎。原料的質量又取決於自然條件、品質和栽培管理技術。各地生產條件不同,技術管理水平不同,產品的質量差別很大,如果從市場上收購農產品原料,質量很難保證。通過訂單農業,建立農產品基地,就可以按照訂單要求,組織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原料質量。同時訂單農業為進壹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建立長期的合同合作關系,各方面都會不斷增加對基地建設資金、技術、物質的投入,促進科技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三、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訂單農業的發展使我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轉變,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壹是訂單合同的簽訂、運作、監管尚不規範。從訂單文本看,規範性合同少,意向性協議多,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格式不規範,標的不具體,責權不明確等問題,可操作性不強,有的甚至是口頭協議而無書面合同,給合同履行帶來難度。從訂單運作看,有的是企業與鄉鎮政府簽訂協議;有的是通過政府撮合,農民與企業簽訂協議;有的是重復簽訂,“壹女嫁二郎”。從訂單監管看,缺乏明確的監管機構和仲裁機構,違約行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處理。主要原因是訂單農業剛剛起步,訂單經驗和技術不足,需要壹段時間摸索;企業特別是農戶都有壹種包贏不輸的思想,不願意把合同條款定細,以便在違約時免去責任。 二是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不強。從農戶壹方看,主要在訂單合同簽訂以後,當農產品市場形勢趨好,其價格走勢明顯高於訂單時,壹些農戶為追求眼前利益,常棄訂單於不顧,把農產品私下賣給其他客商或自行銷售;從客戶壹方來看,約定的農產品市場滯銷,價格走低,就壹走了之,把損失加到了農民的頭上。出現違約是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履約的嚴肅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合作的打算。有的訂單雖然通過政府、農業部門與農戶簽訂的,但壹旦壹方違約,後續工作難以處理。 三是利益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據調查,3/4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訂單農業過程中,還是單純的買賣關系,保護收購和實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業和農戶還沒有形成利益***享,風險***擔的機制,訂單顯得比較松散。另外大多數訂單是短期訂單,壹年壹訂或壹季壹訂,質量、品質價格等變動較大,使農戶在生產上無所適從,容易導致農業結構的多變和反復,不利於形成區域化的農業生產格局。 四是缺乏相應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訂單農業數量偏少。我縣訂單農業起步遲,政府、部門、農戶對訂單的認識不夠,宣傳和培育力度不夠。同時我縣農業的生產規模偏小,規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四、發展訂單農業的對策 發展訂單農業,對於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等突出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上述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著重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壹要註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發展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是農戶獲得訂單的前提條件,質量是訂單農業發展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所以發展訂單農業始終註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來調整耕作制度和優化品種結構,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在發展訂單農業中緊緊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加強種子工程建設,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運用先進實用技術,從各個環節保證農產品的品質;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增強農民的質量意識。高的科技含量和壹定的規模產量,使農戶多贏得訂單。 二要始終註重培育名牌,不斷開拓市場。牌子響,市場旺。在發展訂單農業時,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優勢,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效益農業增效的重點來抓。首先要確定品牌。目前著重抓“兩早”。壹個是烏牛早名茶。以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吸引著各地茶商,成為眾茶商的搶手貨,並多次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省優質農產品金獎和市農業名牌產品。我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牛早茶之鄉”。全縣已有烏牛早茶園2.7萬畝,年產量約300噸,產值達7000萬元。另壹個是早香柚。多次獲得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品牌產品、柚類評比金獎。早幾年前,其品牌已名揚省內外。我縣的碧蓮、大若巖、巖頭等鄉鎮很多農民已把它作為脫貧致富的“搖錢樹”,開發基地的積極性很產品購銷關系,為訂單的有效履行創造條件。同時還要運用政策法規規範訂單農業,搞好引導、協調和監督工作,不斷完善訂單的簽訂和管理辦法,為當事人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合同糾紛處理等服務,切實保護當事。按照“自主經營、自願聯合”的原則,組織互助合作的聯合組織,成立行業協會、經濟專業合作社,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中的作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圍繞當地的主導產品,組織農戶在搞好生產的同時,經過加工、自行銷售,減少農業內部利益的流失,增加農民收入。要進壹步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專門參與產品的販銷,緩解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經紀人素質的培養,采取多種形式培訓,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的意識,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機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壹是建立各種風險基金,如生豬生產調節基金和實行農業保險,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二是繼續加強對農業龍頭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發展加工企業和培育購銷大戶。在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發展效益農業多做實事。三是組建農業貸款擔保公司,縣財政註入壹定的啟動資金,有關農業企業認購壹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運作,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如協調農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規範雙方的經濟行為;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利用農業信息網、招商引資等,積極幫助農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與廠商、客戶建立廣泛的聯系,為農戶獲得訂單牽線搭橋等,促進了訂單農業健康快速發展。。。。。。。仿照寫。不要全抄,,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