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瓦爾弟四季春的靈感來源
維瓦爾第(1678-1741)最被人熟知的作品大概是他的《四季》了。《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大約在1721年創作完成,其中三首是他首次創作,但《春》的動機卻引自他自己的歌劇《Il Giustino》中的壹首序曲。
《四季》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因為維瓦爾第為自己的作品加了標題“春夏秋冬”,並在這套曲子裏用了非常多的描寫,比如鳥兒、幹旱、獵人和寒風等。在這之前,還沒有人用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
因為《四季》是標題音樂,有需要表達的主題,所以相對同時期巴洛克音樂它更加自由優美,有時甚至會被人誤解成浪漫時期的音樂。為了其他人不曲解自己音樂的意思,維瓦爾第特意為音樂中每壹個部分都加了十四行詩,作為對樂曲的詮釋。不過這十四行詩是不是他自己創作的,還無法得知。
《四季》中每壹首都由“快->慢->快”三個樂章組成。在接下來的賞析中,我將以Mutter演奏的版本為範例,分時間段進行結構、技巧和內容方面的分析。當然,您將看到的十四行詩的內容是我從維基百科上原文意大利語的英文翻譯的基礎上自己翻譯的,可能會有壹丟丟不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