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簡介
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鄭武公夫人武姜生下嫡長子。生嫡長子時是難產(有爭議),武姜受到了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並厭惡他。鄭武公十七年(前754年),武姜生下嫡次子叔段,因生叔段時是順產,所以武姜很喜歡叔段,並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沒有同意。鄭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患病,武姜請求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仍沒有同意。同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史稱“鄭莊公”。鄭莊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請求鄭莊公把叔段封到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鄭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裏,不宜封給段,其他城邑則唯母親之命是從。”武姜於是要求鄭莊公把京邑(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二十余裏)封給叔段,讓叔段住到京邑。叔段自稱“太叔”,京邑的人稱之為“京城大叔”。對此,大夫祭仲進諫道:“都城如果城墻超過百邑的規模,便對國家有害。按照制度,大的城邑城墻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壹,中等的不能超過五分之壹,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壹。京邑比都城還要大,本不宜作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許,恐怕會對您不利。”鄭莊公說:“這是母親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對,怎麽能避開禍害呢?”祭仲說:“武姜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太叔換壹個封邑,不要讓他的勢力滋生蔓延,壹旦他的勢力滋長蔓延就難處理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無法根除,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鄭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將禍及自身,妳姑且等著瞧吧。”不久後,叔段讓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在服從國都命令的同時聽從自己的管轄。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如今您打算怎麽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麽我就去輔佐他;否則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鄭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會自取滅亡的。”叔段又讓兩屬的邊邑歸順自己,壹直到廩延(當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鄭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會崩潰的。”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眾,修造盔甲武器,準備好戰車,將要偷襲鄭國都城,而武姜則打算在城裏為他打開城門。鄭莊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後說:“可以動手了。”於是發兵討伐叔段,叔段逃跑回京邑。鄭莊公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進攻京邑,因為京邑的人反對叔段,叔段於是逃到鄢邑(在今河南許昌鄢陵縣北),鄭莊公又到鄢邑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鄢邑的士卒潰散,叔段於是逃到***國(今河南輝縣)。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亂後,鄭莊公便把母親武姜安置在城潁(當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但過了壹年多就後悔了,後在潁考叔的建議下“掘地見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讓鄭莊公參與周朝政,鄭莊公便不再朝覲周桓王。秋季,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當時,四國軍隊的部署為:以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及配屬的蔡、衛軍;周公黑肩指揮左軍及配屬的陳軍;周桓王親自指揮由周軍主力組成的中軍。為了自救,鄭國的子元建議用左方陣來抵禦蔡國軍隊、衛國軍隊,用右方陣來抵禦陳國軍隊,他說:“陳國正逢內亂,人民沒有戰鬥的勇氣,如果先進攻他們,他們壹定會敗逃。周天子的軍隊見到陳國軍隊敗逃,壹定會發生混亂。蔡國、衛國的軍隊支持不住,定然會爭先逃奔。接下來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軍隊,就可以取得勝利了。”鄭莊公接受了他的建議,讓曼伯率領右方陣的軍隊,祭仲率領左方陣的軍隊,原繁、高渠彌率領中軍跟隨莊公,擺設魚麗陣,即將戰車布列在前面而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雙方在繻葛(當在今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裏)展開戰鬥時,鄭莊公命令左右二方陣說:“大旗揮動便擊鼓進攻。”戰鬥開始壹段時間後,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開始敗逃,周天子的軍隊因此也混亂,鄭國的軍隊便從兩邊會攏進攻周軍,周軍大敗。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軍敗而不亂。祝聃請求追擊周軍,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過分地占人上風,更何況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國家免於滅亡,這就足夠了。”於是沒有追擊。晚上,鄭莊公派遣祭足慰問周桓王,同時問候天子的群臣。
鄭國地處南北東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衛國、晉國,南有陳國、蔡國、楚國,東有宋國、曹國、魯國、齊國,西有秦國等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鄭國的商品經濟十分活躍,其發展速度遠遠走在其他國家之前,是壹個比較典型的“重農興商”的國家。而鄭莊公在執政期間重農興商,在優越的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為商人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第二項主要政績。
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正月,鄭莊公與齊僖公、衛宣公、宋莊公在惡曹(似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南)結盟。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七歲。之後,祭仲立太子忽為國君,史稱“鄭昭公”。七月,安葬鄭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