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憤青是憤發圖強的愛國青年,不是憤怒的青年,請大家不要誤解

憤青是憤發圖強的愛國青年,不是憤怒的青年,請大家不要誤解

憤青(英文:Angry Young Men),是“憤怒青年”的簡稱。

這個稱呼早在1970的已經出現,當時特指壹般對社會現狀不滿,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後來,被簡稱為憤青,並成為網絡語言中的專有詞匯,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了。

憤青(英文:Angry Young Men),是“憤怒青年”的簡稱。“憤青”之名的由來,至今眾說紛紜。中國“憤青”有的說是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左翼工人運動;有的認為起自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些說法皆難以考證。不過,英文“Angry Young Man”這個專有詞組,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就已經出現,指的是壹班思想激進的作家,其較著名的作品有John Osbourne 1965 年的劇作《憤怒的回顧》(Look Back in Anger)。

“憤青”廣義上指凡是懷有對某些社會現象和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滿情緒的憤怒青年。因此,事實上“憤青”不限於任何壹個時代與國家,古今中外都有,如滿懷報國之誌,卻遭猜忌而投汨羅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再如帶領法國人民征服整個歐洲的拿破侖,也有如希特勒、斯大林、本拉登、毛澤東等這樣的歷史風雲人物,他們的早年都可稱為廣義上的“憤青”。

“憤青”狹義上是指對社會、政府、國家的明天已徹底失去希望,以激進的言辭表達想法的人士。因此,狹義上的“憤青”也被壹般老百姓所厭惡,他們不是消極逃避,就是盲目樂觀,總之,與傳統的儒家中庸思想不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