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聶海濤的代表風采

聶海濤的代表風采

高技術領域的拓路者

從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聶海濤先後參與殲10飛機、梟龍飛機的研制,以及我國航空未來發展技術論證和預先研究等工作。由於任務完成出色,32歲時他被破格晉升為自然科學研究員。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把863計劃中壹項技術難度大、創新要求高的重大項目總體方案設計研究工作交給聶海濤所在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重大項目專家組,聘請聶海濤擔任組長,全面領導該項目的研制工作。

項目跨越兩大技術領域,在我國尚屬首次,且無經驗和規範可循,其間大量關鍵技術需攻關,研制周期異常緊迫。聶海濤勇擔重任,帶領團隊制定項目發展戰略、組織完成總體方案的叠代設計等;創新探索高技術快速研發管理新模式,吸納全國9個部門、100多家專業機構的力量,瞄準國際技術發展最前沿進行技術攻關,很快取得開創性的技術突破。聶海濤始終親力親為,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和改進意見,在他的帶領下,項目捷報頻傳,對推動我國航空事業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聶海濤還組織領導了多型無人機研制工作,為我國高端無人機的研制以及整系統出口作出了突出貢獻,國防科工局授予他“軍貿國際化開拓貢獻獎”。

團隊榜樣

作為項目領軍人物,聶海濤大力推行技術民主,倡導廣開言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年輕人不僅“敢想”,而且“會想”,學習和創新成為團隊成員的自覺。

管理奉行“慈不掌兵”,技術、質量上容不得半點馬虎,聶海濤制訂了嚴格的管理規定並率先垂範,周到細致、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在團隊中蔚然成風。

發展註重薪火相傳。他對項目傾註大量心血,將後續系列項目扶上正軌後默默退到幕後,讓中層青年骨幹擔任項目總師、挑大梁。

“年輕同誌早壹點在管理崗位上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早成才。”聶海濤說,為了項目的長遠發展,為了國家的未來建設,必須下大力氣培養發展年輕幹部,力求達到“老壹輩退了,新壹代迅速頂上去”。

為此,他不僅“壹手帶大”項目,更帶出壹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優秀人才隊伍,他們是推動我國某高技術領域發展的生力軍,更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彭文晶 記者 曾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