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中國有哪些著名照相館?
19世紀末起,中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壹些著名照相館。北京有豐泰、中國,廣州有艷芳,天津有鼎章,上海有耀華、王開等等。這些照相館或以質量取勝,或以服務馳名,或以其涉及到壹些重要人物或事件而名揚中外。
(壹)豐泰照相館
北京第壹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開辦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其創辦人是從日本學成歸國的任景豐。豐泰照相館規模較大,職工達十多人,曾先後聘用攝影師劉京倫、徐子和等人。在拍攝方面,豐泰做了許多嘗試,以拍戲照,合影而聞名京城。
1929年6月9日,京報《圖畫周刊》刊登了豐泰照相館拍攝的戲曲演員便裝像。照片為清末田際雲、朱素雲、路三寶中年時的合影,原題為:
光緒二十年照於琉璃廠豐泰照相館。
該照片攝自1894年,是現在可見到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最早的照片。
除了拍攝戲照,豐泰照相館還嘗試拍攝戲曲電影。為此,任景豐向德商祁羅浮洋行,購買了法國制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壹架,膠片十四卷,開始了拍攝電影的籌備。1905年秋天,在豐泰照相館的露天院裏,電影《定軍山》開拍了。這是壹部戲曲紀錄片,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豐泰照相館技師劉京倫擔任攝影師。影片***拍攝了三天,包括“舞刀”、“交鋒”、“請纓”等場面。
《定軍山》是我國拍攝的第壹部電影。之後,豐泰照相館又接連拍攝了7部影片,直到壹場火災使豐泰元氣大傷,才停止拍攝活動。
(二)艷芳照相館
廣州艷芳照相館,由清末經營銀號的黃若雲等集資開設。
艷芳照相館主要拍攝人像和家庭合影,也拍攝大型團體合影。由於拍攝質量好,艷芳在廣州、港澳和海外僑胞中享有盛譽。有的顧客兒童時代在艷芳照相,多年後又扶老攜幼重回艷芳,拍攝“全家福”作為留念。
值得壹提的是,艷芳還為幾位名人拍過合影。早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進行革命活動的合影,不少是艷芳所拍。如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與宋慶齡女士等人的合影。艷芳照相館還將壹幅孫中山先生的大半身肖像,放大到36寸並精心修飾,懸掛於大廳供人瞻仰。
1927年,魯迅先生在中山大學任教時,也曾到艷芳照相館拍照。魯迅將這件事記入日記中:
九月十壹日,晴。下午蔣經三來同往艷芳照相……
這張珍貴的照片,現陳列在廣州魯迅博物館。
(三)鼎章照相館
天津的鼎章照相館,前身是廣東人黃國華創辦的“恒昌”照相館。
後來,由天津鹽商王奎章出資,攝影師王子銘接管了“恒昌”,並於1904年更名為“鼎昌”。由於擴大了規模,添置了新式布景,鼎昌照相館在天津壹躍居於首位,專為上層社會的名流拍攝肖像。
1912年,王子銘去世,鼎昌由該店學徒王潤泉、李耀亭接管,改名“鼎章”。此後,鼎章照相館再次擴大規模,營業蒸蒸日上。
多年的實踐經驗,使鼎章照相館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當時,其他大照相館都是采用流水作業,拍照、洗片、曬印、放大各有專人負責,互不聯系,因此照片質量不易保證。而鼎章照相館多年的做法是:施行專人合作,把拍攝和後期加工看作壹個整體,各個環節互相配合。這種方法,不僅保證照片質量精良,同時也體現出壹定的藝術風格,從而深受各界人士好評。
鼎章照相館曾經為許多名人拍攝過照片。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期間,曾多次和老師、同學壹起在鼎章照相館拍照。1920年初,周恩來等學生領袖因組織學生開展愛國運動,被當局拘留。7月出獄時,受到天津學界的隆重歡迎。鼎章照相館聞訊後,立即派攝影師趕到現場,免費為出獄代表拍攝合影,以示支持。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後壹幅照片,也是鼎章照相館拍攝的,時間是1924年12月4日下午,地點在天津曹家花園。
(四)耀華照相館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內發展成為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照相業也興盛起來,居於南方各省之首。上海照相業中有四家最大的照相館,號稱“四大天王”。其中,最有名的是“耀華”照相館。
耀華照相館是攝影師施德之創辦,在上海頗有名氣。庚子年之後,耀華照相館分為東、西兩館。東館設在“拋球場”,由施德之主持拍照。因為慕名而來的人很多,施德之不得不申明每天上午只拍三個小時。施德之通曉化學,對攝影用光很有講究,他主張影調有深淺變化,以突出主體的立體形態。這壹主張,突破了中國攝影師只用平光照明的傳統。施德之擅長放大巨幅照片,使人物肖像更加傳神。此外,他還拍攝了不少著色的仕女照片,很受顧客歡迎。
西館設在“跑馬場”,室內裝飾極為華麗,由施德之的女兒任攝影師。當時照相館女攝影師在國內還沒有,耀華首開此先例,並宣揚:
以女子而為婦人照相,深合男女有別之禮。
施德之的女兒也精通攝影,“其技之精,不亞於乃父”。父女二人***同經營照相館,在當時傳為佳話。
(五)王開照相館
王開照相館,也是上海的壹家著名照相館。它的店主名叫王熾開,所以取名“王開”。
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運動會主辦者用招標的方式,招商承包運動會的各項體育攝影。
王開照相館用高價投標,獲得了遠東運動會的攝影權。“王開”選派技術高超的攝影師,組成四個小組赴運動會拍攝。這些攝影師,活躍於運動會的各個角落,他們運用新式的小型照相機,抓拍到許多比賽時的精彩鏡頭。“王開”把這些照片連夜沖洗出來,以低價出售給各家報館,條件是必須在刊出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開照相”的字樣。
由於遠東運動會的巨大影響力,各家報館都對這壹事件進行報道,王開照相館拍攝的體育照片,自然受到報館的青睞。1927年8月27日至9月7日,上海《申報》刊登體育照片49幅,其中有37幅是王開照相館拍攝的。“王開”因此名揚全國。
王開照相館以質量高,價格低,服務態度好而聞名。當時,全國各地的攝影師,月薪壹般是20~60元,而王開以100銀元的高薪聘請名師,以提高拍攝水平。照相器材也壹律使用名牌產品,劣質器材堅決不用。為了避免震動影響拍攝,王開照相館還在樓梯和攝影室都鋪上了橡皮墊。在燈光方面,王開也進行了改進,拍出的照片清晰、明朗而富神采。
王開照相館對照片質量要求十分嚴格,王熾開經常親自檢查照片,如果發現有斷眉毛、眼睛大小不壹、眼鏡反光、神形不好、色調不正等毛病,就要求攝影師重拍、重印、重修,直到顧客滿意為止。
(六)中國照相館
中國照相公司創辦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由上海遷至北京,並更名為中國照相館。
該館著名攝影師姚經才,1938年~1956年在上海中國照相公司任攝影師。隨遷到京後,歷任中國照相館副經理、經理,北方服務(集團)公司照相業技術顧問。
姚經才對攝影技術刻苦鉆研,精益求精,曾為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拍照,留下了人民永遠懷念的照片。他還先後編著了《人像攝影》、《怎樣拍好燈光人像》等專業書籍,並不辭勞苦、滿腔熱情地向全國各地同行和攝影愛好者傳授技術,在人像攝影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分身照與化裝照的盛行
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讓照片更富有戲劇性,我國早期照相館在不斷更新影室布置的同時,推出了“分身照”和“化裝照”。這兩種攝影樣式,曾經在國內風行壹時。
“化裝照”,是攝影師按照壹定的意圖或概念,讓被攝對象穿上特定的服裝,扮演成各種身份的“角色”,然後拍成照片。扮演的角色,種類繁多,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社會各階層中的典型形象,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等。
關於“分身照”,魯迅先生曾有過壹段描述。
較為通行的是將自己照為兩張,服飾態度各不同。然後合為壹張。兩個自己即如賓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圖”。但設若壹個自己傲然地坐著,壹個自己卑劣可憐地,向著坐著的那個自己跪著的時候,名色便又兩樣了:“求己圖”。
分身照的制作,除了魯迅先生說的用兩張底片合成的方法之外,有的照相館還采用兩次或多次遮擋曝光的方法。由此可見,當時的攝影師具有嫻熟的攝影技法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裝照與分身照,對我國照相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現今的影樓中,仍然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