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山海情》即將大結局,劇中存在哪些未解之謎?

《山海情》即將大結局,劇中存在哪些未解之謎?

只有二十三集的《山海情》,即將迎來大結局。雖然這部劇制作只用了短短三個月,卻在豆瓣被網友評分高達9.4分!此次評分***有65000多人參與評分,其中五星好評超過75%。如此高的評價,究竟好在哪?大結局了,真的是好快,沒有看夠。

這是壹部獻禮片,結局的基調是給定的。原以為就是常規的收個尾,展示壹下主要人物蒸蒸日上的生活和閩寧鎮新的發展。類似的結尾大家應該都看過很多次了,畢竟前些年大環境強調的還是經濟發展。如今有些不壹樣了,更強調綜合發展,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最後的基調是往這個新的提法上面靠的。

《山海情》視劇裏面有壹條主線是閩寧小學的白老師,他作為女主角之壹的父親並不是單純的工具人,而是作為鄉村教育問題的壹條重要支線劇情的主角。

1、男主角馬得福和青梅竹馬水花身上,這條暗線已經布下了,那個年代的教育問題是純粹的貧窮問題:在貧窮的中西部農村,80年代家裏沒錢供小孩上學,需要女孩子嫁人換彩禮,男孩子回家當整勞力務農。

2、到2001年的時候,專門利用幾集描述打工潮下農村教育失落的現狀。生活條件稍有改善後,崇拜金錢就成了主流思想,讀書無用論的泛濫,加上落後地區地方政府教育問題上存在不作為現象。導致學生流失嚴重。 白老師自己也陷入了矛盾,這裏面還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主義來構造這個人物,他是壹個悲劇性質的人物,他失去了妻子之後,女兒又第壹批到福建打工,相當於再次體驗了“失去”親人的感受,在後來的日子裏,每個孩子輟學去福建打工,相當於給他復演壹次離別至親的感受。

3、支教老師帶領小孩子們學的語文課,課文內容是《凡卡》。這個課文本來是揭示沙俄時代童工的悲慘經歷,文章的主旨恰好和白老師對過早出去打工的厭惡是壹致的。這都是編劇的精心設計—盡管限於題材和尺度,電視劇裏描寫的孩子們出去打工基本上是壹片鶯歌燕舞,實際上和契訶夫小說裏面的凡卡沒什麽區別。 這部電視劇確實是精雕細琢的,其中壹幕是支教老師發現孩子們必須要“合堂”上課,讓壹年級的孩子學習兩位數加減法,但是壹年級的孩子們都不能抽象地思考大數加減法的意義,他們只能具象地認識大有爺的20個羊撞死了壹個,讓別人賠了之後,壹個也沒少,這壹段很符合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也很符合實際的兒童發展規律。

4、白老師最後的解脫是“合唱比賽”,他自己壹開始認為教育的意義是:好的孩子“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大學,讀研究生”以擺脫貧窮,在面對家長講的慘淡事實時,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說教育的意義是“讀書明事理,不要當過早出去打工出去吃虧”。 最後,白老師後來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下,接受了現實,但反而陷入了深深地失落,在貧窮落後的地區和時代,從大人到小孩,幾乎每個人都急著改變自己生活現狀,不會有人像他壹樣盯著十幾年後的教育成果來看問題的。馬得寶告訴哥哥“白老師抑郁了”,其實本質上是他找不到鄉村教育的意義在哪裏了。

這個電視劇可貴的地方在於沒有讓男主角變成全知全能的神,他就是壹個具有壹定時代局限的個體,在他眼裏,白老師也是近乎偏執的。 面對自己學生的不理解,白老師這段近乎嘶吼的表白越來越接近教育資源不公平社會的本質: 這就是個陷阱,大大的陷阱!讓妳們心甘情願地往裏頭跳。

後來白老師重新撿起來鄉村教育的(階段性的)意義,那就是讓孩子們有壹個快樂充實的童年。這是典型的教育過程論和目的論的沖突。這個主旨在水花那裏也說過,她壹輩子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當白老師學生的時候。白老師也是看到快樂地唱歌的水花女兒,才選擇讓孩子在出去打工之前開開心心準備歌唱比賽。 這也是壹個無可奈何的選擇,作為壹個“窮老師”,他能做的太少了,他不能靠教育改變孩子們的壹生,他只能讓孩子們的童年有音樂相伴。

5、這樣看最後壹集就不是無的放矢了。進入新時代,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自己吃了“沒有好好學習”、“沒有好的教育條件”的虧。因此幾乎把自己的所有經濟和精力都投入到為孩子的教育服務上,仿佛不快馬加鞭明天就要被淘汰了。輔導班泛濫的結果就是打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孩子們投入到提前學習就能月考高分的邏輯中去。 從上壹輩的過度忽視教育,到現在的過度功利化教育,都是對教育的本質的偏離。教育是既要講目的論也要講過程論的。而鄉村教育,因為承擔了更多的功能,面對了更多的壓力,對這個問題的反映也就越發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