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琉璃器有哪些類型?
漢代琉璃器也包括如琉璃動物、聚光鏡、平板玻璃窗等品種,實用器極為豐富。
廣州北郊橫枝崗西漢墓發現有3件深藍色琉璃碗,口徑10.6厘米,內壁光滑如鏡。
能作掌上舞的趙飛燕居住在昭陽殿時,“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照達,毛發不得藏焉”。
喜好神仙的漢武帝,其起祠神屋的門窗皆“琉璃為之,光照洞徹”,如此看來也並非現代才能做到窗明幾凈。其中琉璃耳珰、帶鉤和蟬是西漢時出現的新品種。
我國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就是指當時名貴的琉璃飾物。
另外,從馬王堆漢墓西漢轪侯夫人辛追的兩個妝奩裏,都發現有“明月珠”。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是《孔雀東南飛》裏描述的漢代婦女流行裝束,明月珰就是琉璃耳珰。類似的漢劉禎《魯都賦》也載有“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珰”等。
如四川省成都彌牟鎮國光村漢墓群中,就發現有壹對深藍色的琉璃耳珰。耳珰做工精致,大約有兩厘米長,兩頭為圓形,中部很細,猶如縮小的腰鼓。兩頭有小孔,絲線從中穿過,能掛耳垂上。
另外,在敦煌南湖鄉壹座漢墓中,也發現了幾件琉璃耳珰,耳珰與壹些石珠、珍珠、琥珀珠等裝飾品以項鏈的形式擺放在屍體前胸。
《三輔黃圖》中記壹則故事,說漢武帝將壹件千塗國所進“與冰相潔”的琉璃器玉晶盤,賜予董偃,結果“拂玉盤墜,冰玉俱碎”。
帶鉤是我國古代壹種鉤狀服飾用品,是用於束在腰間皮帶上的鉤,其質地多為金屬與玉,原為“胡服”所用,春秋戰國時期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古書中稱為師比、私鈚、斯比等,指明是郭洛帶,即革帶上的銅鉤。漢晉時仍沿用帶鉤。
雖然在戰國的金屬帶鉤上有時也可見到鑲嵌的琉璃塊,但純琉璃帶鉤則出現於西漢。
如廣東省廣州發現的壹件西漢琉璃帶鉤,長7.8厘米,以深綠色琉璃制成,半透明,形制與最常見的銅玉帶鉤相同,器體扁平狀,鉤扣彎圓,尾端齊平,有壹圓紐,全器光素無紋飾。
這件帶鉤不僅反映了西漢時琉璃制作技術的水平,同時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