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李妙行

李妙行

因為在2020年10月,昆明某處出現“爛尾樓”,業主求助無門,竟然發現其中壹位開發商竟然是著名調味品大亨老幹媽創始人陶華碧的大兒子 李貴山

壹時間,有關於 “老幹媽企業投資建樓卻變爛尾” 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而“老幹媽”系列產品的銷量也大幅度下滑,給企業帶來的嚴重損失。

為了挽回“老幹媽”的名譽,73歲的陶華碧才主動出現在公眾面前,表示: “樓盤是我兒子李貴山建的,但這屬於個人投資行為,與企業無關。”

人們感嘆:“‘老幹媽’怎麽越做越沒味道了?”

1989年6月,盛夏的天氣格外悶熱,而四川省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壹處叫“實惠餐館”的小店卻圍滿了人群,大家紛紛叫嚷著: “老板娘,給我來份涼粉,記得多放點妳家的麻辣醬,特意為這個來的。”

店裏那位身穿圍裙,看起來尤為幹練的中年女性,正是陶華碧,而這壹幕發生在她還未正式創立“老幹媽”品牌之前。

1989年年初,陶華碧開了壹家餐館,專門賣涼面和涼粉,小店的門面與如今小街巷的任意壹家小餐館相似,樸實而簡陋,但俗話說 :“好酒不怕巷子深。” 她的店稱得上傳奇的開頭。

上世紀末,國內的經濟發展仍處於上升階段,人民普遍貧窮,更別說陶華碧的餐館生意,就算是賣得火熱,但收入也是寥寥無幾。

然而,生性善良的她卻總是“接濟”周圍壹些學校的窮苦學生們,經常會做免費的午飯給他們吃, 而“老幹媽”壹詞也正是因為學生們的口口相傳而傳揚開來

除了樂於助人的品質,陶華碧最大的招牌,還是那鮮香四溢的麻辣醬。

起初,她制作麻辣醬只是作為涼粉的佐料,並未放在心上,直到有壹天,她早起身體不適,不便到附近的菜市場采購辣椒。

可是,中午營業時, 陸陸續續來了很多顧客 ,當得知沒有麻辣醬後轉身而去,嘀咕道:“來壹趟就是為了這個醬,真是白忙活壹場。”

這句話點醒了陶華碧,也讓她意識到,原來親手釀的麻辣醬竟然如此受歡迎。此後,她把買辣椒當做店裏營業的關鍵,風雨無阻。

另外,陶華碧繼續發展自己的潛力,經過幾年時間的反復研究試制,終於制作出風味獨特的麻辣醬,受到顧客的強烈追捧,甚至有人到店後不點涼粉, 只買了麻辣醬走。

對於陶華碧而言,雖然麻辣醬是壹筆穩定收入,但涼面和涼粉的銷售卻日益下滑,甚至出現了滯銷的情況,這讓她有些郁悶: 明明自家店是賣主食的,怎麽成了賣醬的呢?

更讓陶華碧感到驚訝的是,周圍幾家原先就銷量不錯的涼粉店,竟然買了自己的麻辣醬,獨具特色的涼粉加上風味十足的醬,令人流連忘返,顧客也逐漸增多。

此時的她並未意識到麻辣醬背後的巨大商機, 只是覺得以後不能再單獨賣醬,而是搭配自家主食壹同售賣。

要知道,小店經營的客流量達到壹定數量後就不會再上升,且大部分都是周邊地區的顧客,甚至連市都出不了,這也就意味著陶華碧的收入有限,長此以往成不了大氣候。

那時, 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了整個神州大地 ,各省各市都宣揚“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口號。陶華碧所在區的街道辦工作人員發現了她的自制麻辣醬的發展前景,勸說她創業建辣醬廠,進行大規模生產。

但是,這些對於才疏學淺的陶華碧而言,是從未嘗試過的冒險行為,她不敢拿全家賴以生計的小店做賭註,而且,如果讓她閉店的話,那周圍的學生便跟以前壹樣, 再沒有地方吃飯了,

陶華碧思來想去,委婉拒絕了街道辦的好意。

難道“老幹媽”的發展之路真的就止步於此了嗎?以現在的結果來看,當然不是。

雖然陶華碧不同意, 但建廠壹事已經在她心裏埋下了種子 ,只需要壹點點推動力。

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溝通無效後並未放棄,而是找到陶華碧資助的學生以及人中麻辣醬的左鄰右舍壹同勸說。

“‘幹媽’,妳做的麻辣醬這麽好吃,窩在這小地方賺不了錢,不如建廠,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嘗到這樣的美味。”

聽到學生們的勸說,陶華碧仍舊沒有答應,說 :“我要是走了,誰給妳們做飯啊?要是買飯的話,肯定又要花錢。”

這時,鄰家店的老板站出來說話: “妳就放心大膽地幹吧,我們這些小店管這群孩子吃飯,不過有個不情之請,要是能送點麻辣醬給我們,那再好不過了。”

陶華碧點點頭,哽咽地說: “當然可以,他們能有個吃飯的好去處,我也就放心了。”

1996年9月,陶華碧關上了經營多年的餐館,在門前註視著那塊“實惠餐館”的招牌時,她在心中立誓:要將真正優惠實惠的品位辣醬帶給每壹個人。這背後有對下半年的期盼,也有上半年的艱辛感受。

1947年,陶華碧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山村,喜添丁本來是件開心事兒,但對於重男輕女的陶家父母而言, 這第8個女兒與“累贅”無異。

因此,陶華碧的童年幾乎沒有得到過多少親情,沒上個幾天學,勉強識幾個字,而這也為她建辣醬廠之處增添了很多麻煩。

因為原生家庭的窮苦,她從小就學著幹活,家裏家外忙來忙去,但仍舊得不到父母的好臉色。

陶華碧20歲時, 陶家父母便四處張羅著婚事 ,希望她能早日出嫁,省去家裏壹口糧。在媒人的介紹下,她與當地壹名地質普查員相識。

兩人算不上情投意合,更多的是相伴余生的踏實。

可是,婚後的日子並非陶華碧想象得那麽容易。

沒過多久,陶華碧的丈夫染病,需要藥物維持治療,但醫療費卻是壹筆很好的開銷。她為了支撐起這個家,開始買豆腐, 起早貪黑地起床磨豆子 ,早早地走街串巷兜賣,十分辛苦。

後來,陶華碧的兩個兒子出生,家裏更是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擔壓垮了她的肩膀,為了節省開支,才研究出那瓶麻辣醬。

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會為陶華碧的事業添壹把火。但是,中間的過程卻忐忑曲折。

壹天,陶華碧正在周圍的村子裏挑著豆腐擔子,突然自家鄰居氣喘籲籲地趕來,大喊道: “快別賣了,妳家那位出事了。”

她壹個趔趄,差點站不穩,等著急趕回家後,丈夫已經奄奄壹息,沒壹會兒就撒手人寰,留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眼看著兩個孩子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 陶華碧 擔心賣豆腐的錢承擔不起學費 ,便利用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積蓄,開了壹家餐館。

那時候的她只是為了生存, 才不得已走上“謀生計”的道 路,而後來建廠創業,才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但萬事開頭難,辣醬廠的經營很快就碰了壁。

剛開始,陶華碧打著“老幹媽”麻辣醬的招牌向惠安市當地的涼粉店進行銷售,因為早些年名聲在外,所以涼粉店紛紛願意進購。

可是,工廠的產量雖小, 但各種各樣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 。無奈之下,她只能把目光轉向各大零售店,希望能像醬醋之類的調味品直接銷售給普通百姓。

說得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首先是知名度的問題,再就是供銷渠道,這兩者該如何進行,讓陶華碧傷透了腦筋。

不懂任何營銷策略的她, 想起了當初走街串巷賣豆腐的經歷 。決定背著壹包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店以及各處食堂進行試銷,得到壹致好評。

當時,除了川渝湘貴等地,喜歡“辣味”的地區並不多,但隨著省份之前的貿易往來及經濟交流,北方地區及南方地區也開始嘗試不同於本地的辣味特色,而“老幹媽”正好趕上了風口,開始銷往全國。

值得壹提的是,陶華碧不斷對最初的麻辣醬進行改變,原料依舊采用貴州本地的辣椒,但又加入了豆豉等其他佐料, 最後形成了各種風味的豆豉醬。

這也是“老幹媽”受到熱烈追捧的原因。在那個吃不起肉菜的年代,能饅頭蘸著“老幹媽”吃,對於每個人拼搏在外的上班族來說,是難得的奢華。

另外,陶華碧作為農民企業家, 深知員工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中之重 ,所以她把員工當親人,不僅親自為員工舉辦生日宴會等關懷活動,還會給出很多優厚的福利待遇。

小到保安和流水線工人,大到管理層的經理和大的合作商,陶華碧幾乎壹見面就能喊出對方的名字,這足以看出她的細心和責任心。

因此,“老幹媽”才從小小的廠子,壹步步發展到如今的大企業。這背後不僅有吸引消費者的產品, 更有員工們死心塌地的工作。

但是,就在各大企業紛紛走上融資上市的道路時,陶華碧卻表現出堅決的態度:任何情況下,“老幹媽”都不會上市。即便在日銷量超200萬瓶豆豉醬時,也始終沒有動搖過分毫。

不僅如此,在“老幹媽”幾經沈浮的過程中,她從未向銀行或者政府借貸,即便是融資集團親自登門送錢,她也堅定地拒絕了。

有人笑話陶華碧,說:“ 小農思想,目光短淺,成不了大事。”

但她卻說:“我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實實在在地做,才會長長久久地活下去。”她始終秉持著“壹手交錢、壹手交貨”的生意原則。

事實證明,陶華碧的做法非常正確,與其把自己逼到絕境,不如遊刃有余地在商海裏跋涉。沒有後顧之憂,只有向前看的拼搏。

然而,她精心打造出來的“老幹媽”盛世, 卻被兩個兒子抹上了汙點。

在陶華碧壹步步將“老幹媽”做大做強的同時,兩個兒子也成為了她的左膀右臂,在企業中擔任重要職位。

2014年,“老幹媽”投資人信息變更, 陶華碧將僅剩的1%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二兒子李妙行 。此後,二兒子李妙行占股51%,而大兒子李貴山則手握49%的股權。

對於“老幹媽”來說,李妙行成為陶華碧後第二具有話語權的實際控制人的,而他的經營理念與母親的完全不同。

因為貴州本地的辣椒隨著供需關系的變化 ,收購價格也相應上漲。李妙行為了節省成本,不顧反對地采用相對便宜的河南辣椒。

原材料的不同,致使口味上的變化,很多堅守“老幹媽”的消費者驚呼:“口味越來越差,沒有辣椒的香味。”隨之而來的則是銷量的下滑。

另外,李妙行並未延續陶華碧善待員工的做法,導致管理層發生變動。市面上不斷有盜版“老幹媽”的出現, 讓陶華碧壹度為“打擊盜版”辛苦奔波。

壹波未平,壹波又起。大兒子李貴山雖然是最早和母親陶華碧壹同經營“老幹媽”,但他對資本投資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

可是,由於李貴山與合作夥伴的分歧,導致資金鏈斷裂。由於地皮上的房子無法按時交房,他陷入到眾多合同糾紛中,還因此遭到了投訴, 讓“老幹媽”的名譽也跟著受損。

兩個兒子造成的破敗局面,只能由母親陶華碧親自出來收場。她先是重新換回貴州本地的辣椒原料, 並且在“老幹媽還是原來的味道”上投入了大量宣傳 ,慢慢地挽回了即將流失的消費者。

另外,陶華碧打破從不接受采訪的慣例,親自為“李貴山造成的爛尾樓與‘老幹媽’無關”作出回應。

終於,在壹系列的措施下, 老幹媽漸漸恢復了原來的榮耀 。可是,如今的陶華碧年近八旬,企業終究還是要交到兩個兒子手中。

至於老幹媽的未來會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希望兩人都能延續母親陶華碧的傳統,將老幹媽推向更加鼎盛的發展時期。

對於陶華碧而言, 以壹己之力將企業做到如今的盛大規模 ,可以稱得上商界的奇跡,也完成了當初的使命。於她而言,不該有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