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裏怎麽做到有既“風度”又有“溫度”?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時值盛夏,人們容易感到燥熱難耐而貪涼飲冷。然而,此時細菌繁殖旺盛,食物也容易變質,引起胃腸疾病。所以在這樣的炎熱季節,我們“防未病”的工作顯得格外重要。那麽夏季該如何 養生 呢? 廣州市中醫院內科薛崢副主任醫師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采訪時,給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飲食清淡 吃“苦”有益
夏天溫度較高,人們稍壹運動就會汗流浹背,體內水分及無機鹽等流失量較大。因此,可以適當多喝水並補充適量的鹽分,或者說,飲食可以相對稍稍鹹壹點。不過,患高血壓、腎病、心衰的病人除外。另外,《黃帝內經》說:“天地氣交,萬物蕃秀。”中醫認為,夏天人體的陽氣順應天地之氣都向外散發,腸胃的功能會相對偏弱,因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不宜吃過分油膩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不能吃冷飲和冰凍食物,以免引起胃腸道急性疾病。
對於戶外工作者或者受日曬時間長的人,夏季除了可以適當吃西瓜、綠豆清熱解暑之外,食用壹些苦味的食物,如苦菜、苦瓜、苦芹等當季食物都不失為壹個好的選擇,有助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但也不宜多食,體質偏寒者更應少吃。
對於整日待在室內的人,尤其是待在空調環境裏的白領,可以適當吃點辛辣之物,比如姜、蒜來溫散體內寒濕之氣,或者飲用姜棗茶。夏季五行屬火、五色為紅色、對應五臟為心,所以建議大家適當選擇壹些紅色的食物,比如赤小豆、紅棗、紅蘋果、草莓、枸杞等,食用這些食物可以起到養心的作用。總的來說,飲食方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葷素搭配、粗精適宜、瓜果適量、蔬菜應季。
午後小憩 夜臥早起
夏季晝長夜短,午睡可幫助恢復體力並保證在下午和晚上精力充沛。但是,午睡壹般不要超過三十分鐘。另外十二時辰裏,午時乃心經循令,午時小憩有很好的養心安神的作用。這裏的夜臥不是倡導熬夜,而是相對於秋冬季而言,建議最晚不超過子時,最好就是在亥時,也就是在九點到十壹點間入睡。
曬曬太陽 運動適宜
“無厭於日,使氣得泄”,《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盛夏時節,我們應該多曬太陽,讓皮膚出點汗,讓我們的陽氣順應地氣升騰之勢,這才是順應季節 養生 的方式。當然,夏季紫外線很強,尤其是午時,熱度太盛,所以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早晨或傍晚,這時的日曬和溫度最為適宜。另外從 養生 角度看,宜以散步、慢跑、遊泳、太極拳等運動項目為好,而不宜劇烈運動,因為“汗為心之液”,大汗淋漓容易傷心,而夏天正是養心的時候,“心藏神”,傷心即傷害我們的元神。
做壹個有“風度”、有“溫度”的人
夏日炎炎,人們都喜歡吹風扇、開空調、吃冷飲,覺得這樣才能夠降溫解暑。其實,人們只關註熱的表象,卻忘記了夏天人體毛孔開放、體內陽氣不足這個內在的生理事實。所以,感冒發燒、腸胃不適、拉肚子等病癥常發生於夏季,而冬季易出現的手腳冰冷、關節疼痛、痛經等病癥的病根也往往是在夏季“種下”的,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冬病夏治”。而正所謂“春夏養陽”,建議大家不妨試試在熱的時候喝口熱茶,體會壹下喝完之後那種口中生津、腋下出汗、涼風習習的感覺,那才是真正對身體有益的爽快。因此,我們要做壹個有“風度”,也有“溫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