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綜合評價

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綜合評價

按照出現的早晚,國外跨國投資經營理論有如下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優勢論、區位優勢論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1969年美國學者伯特提出用等級尺度法評價投資環境,東道國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和鼓勵政策是這種方法的出發點,影響投資環境的因素在等級尺度法中被分為8類,其中每壹類又被分成若幹個不相關的因素,之後分層打分求和。Talukdar et al.( 1984 ) 研究了油氣資源儲備發展在變化環境下的投資決策,從經濟學的角度,通過現金流出模型、經濟分析、油氣儲備風險分析,探索油氣資源儲備的投資開發戰略。Donald Davis,Robert Baumann (2001) 分析了路易斯安那州河口環境的石油發展模式,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考慮石油資源的開發和發展。Bo Qi-Liang,Zhang Ying-Hong et al.(2005) 認為跨國石油公司在研究和制定其全球戰略時會重點關註和評估國外的政治經濟環境,並分析了目標規劃和投資規模這兩個變量的制約因素、經濟吸引力和投資風險,按照利潤平衡曲線估計經濟吸引力指數,然後分析風險指數,最後對各油氣資源國家的投資環境進行評價和排名。S.Nelskamp et al.(2008) 在對荷蘭沈積盆地選井過程中綜合比較了油氣資源埋藏歷史、成熟度、歷史溫度。

進入21世紀後,國內的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研究逐步增加和深化。朱偉和劉益超(2000) 使用現金流量模型與蒙特卡洛仿算法,分析了石油建設項目的前期風險。郝洪(2001) 研究了油氣投資項目中的經濟評價折舊方法、所得稅計算以及目標收益率的估計問題,認為:油氣投資項目中的折舊應該采用稅法允許的折舊方法而不是企業會計報告的折舊方法;所得稅的計算應該以企業為主體而不是以項目為主體;目標收益率應該根據不同的評價要求來制定。邢雲 ( 2003 ) 采用專家咨詢和調研的方式,整理了國際油氣投資環境的影響因素及各自的相對重要程度,將國外的油氣投資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依據各自的重要性,主要投資影響因素可概括為“油氣資源豐富程度、自然地理條件、語言與文化背景、石油法規完善程度及利潤分配模式、政治穩定性、經濟富裕程度、與投資國的友好及被開放程度、基礎設施健全程度、油氣市場成熟程度”。葛艾繼和郭鵬(2003) 分析了利比亞的油氣勘探生產、石油政策、油氣對外經濟合同等油氣投資環境影響因素。李玉順等 (2003) 研究了土庫曼斯坦油氣投資環境概況,從土庫曼斯坦的國家概況、政治環境、民族宗教、對外貿易狀況、宏觀經濟發展狀況、油氣資源及勘探開發狀況、油氣開發基礎設施及油氣外運管線狀況等方面全面地評估了土庫曼斯坦的投資環境。李友俊和徐可達 (2005) 認為目前的投資經濟評價指標、評價體系在理論和實踐運用上都存在缺陷,影響了項目投資經濟效益評估的客觀性。目前的評價體系以動態性經濟評價為主,靜態性經濟評價為輔。通過編制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計算項目凈現值、現值指數、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和基準折現率等動態評價指標,同時,輔以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等靜態評價指標的估計,從而全面衡量項目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可行性。通過分析國外油氣開發項目的經濟評價指標,提出了國外油氣開發項目經濟評價中應該註意的問題。薄啟亮等 ( 2005 ) 分析了跨國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的“經濟吸引力”和“投資風險”,研究了油氣資源國“經濟吸引力”的成本特征、外資管理、油氣市場環境、財稅制度和“投資風險”的政治、法律、人文環境。徐小傑等 ( 2005 ) 對中東、非洲、中亞和俄羅斯、中南美洲國家、東南亞/南亞太地區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的特點和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可利用的油氣資源”的概念,並指出影響“可利用的油氣資源”的主要因素包括“資源立法和對外開放政策、基礎設施、競爭狀況、合同條款、國際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劉增潔 (2005) 分析了非洲的油氣資源潛力、油氣生產及貿易,重點分析了非洲的投資政策,並介紹了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情況。彭新媛 ( 2006 )從哈薩克斯坦的政治局勢、經濟發展、油氣工業發展概況、投資優惠政策、石油合同的主要條款等方面,分析了哈薩克斯坦的油氣投資環境,並且分析了中哈的合作投資情況。尹賜舜 (2006) 從國家概況、油氣資源概況、石油管理體制、對外招標與合作、政治體制、外交關系、經濟環境、外國投資,分析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油氣投資環境。安海忠等(2007) 從國家和公司兩個角度構建了國際能源合作環境的指標體系,認為國家層面的能源合作評價指標包括資源潛力、資源體制、政治環境、財稅政策、經濟技術水平、市場和運輸條件、與中國關系、地緣政治,公司層面上的能源合作評價指標包括資源潛力、資源體制、政治環境、財稅政策、經營環境 (作業環境、銷售環境)、收益回報 (承包商收益比、利潤標準)、成本風險 (市場和運輸條件、勘探開發成本)、社會風險和商業機會。李鴻飛和李寧 (2007) 探討了目前國內外跨國投資環境評價的方法及不足,根據風險最小化、獲得原油供應、最低成本原油供應獲取等投資目標的不同,設計了石油企業的跨國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並基於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各國的投資環境進行評估。李敏傑 (2007) 基於投資評估理論,將風險理論、線性規劃、社會成本效益等投資理論引入石油投資的經濟評價體系,創建了石油投資母公司標準收益率這壹新的理論,對現行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進。

王越 (2008,2009) 對非洲地區的油氣資源及投資環境進行了研究,為中非的合作提供了依據。宋勇 (2008) 研究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項目評價體系。蘇永強 (2010)評價了中亞——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投資環境。蘇文等 ( 2010 ) 整體評價了委內瑞拉油氣資源的投資環境。屈耀明等 ( 2010 ) 分析了境外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環境系統,並設計出相應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Fan Ying et al.( 2010 ) 通過實物期權理論構建模型對石油資源的投資環境進行了評價。曾金芳 ( 2011 ) 應用熵權法研究了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綜合評價問題。安海忠教授團隊成員分別對亞太地區 (何波等,2012 )、南美地區 (陳玉蓉等,2013 ) 及全球 (何波等,2013 ) 油氣資源投資環境進行了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