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吳夏——“吳”以倫比?生如“夏”花
於是,就這樣,S姐的“首飛”獻給了“吳夏”。那是2017年寒假——六天五晚儋州、白沙“十項全能冬季挑戰營”。至今我對S姐出發那天,紮著兩小辮拖著箱子頭也不回揚長而去的場景記憶猶新。那壹次,S姐經歷了想媽媽哭鼻子、房車露營、探尋鸚哥嶺、溯溪等種種。而為娘,也第壹次默默承受著肝腸寸斷百爪撓心的惦記與牽掛,尤其是第壹晚接到某妞泣不成聲鬧著要回家的電話之後。那壹刻,甚至覺得自己有點殘忍,畢竟她才7歲,就要體驗分離之痛。可是,接下來的時間,整個吳夏團隊的專業配合、無縫銜接以及教育項目設計的合理性與趣味性徹底打消了我的顧慮。好不好?看孩子的反應就知道。S姐從第二天開始興高采烈給我打電話,到後來沒空給我打電話,到最後兩天依依不舍跟“大當家”抱怨行程太短,到回來之後和我分享這段歡樂時光的點滴……也就是那壹次,我開始感受到“營地教育”的魅力。因為,孩子的喜怒哀樂是最本真最直接最真實的“評價”。短短不到壹周的時間,讓孩子們從陌生、抗拒到接受、融入,最後上升為井然有序有禮有度流連忘返,團隊的嚴謹、智慧以及平日裏練就的專業素養已然展現得淋漓盡致。
?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但壹樣擁有***性。我相信,他們經歷第壹次“單飛”的心路歷程大抵相仿,而他們收獲的成長會“潤物細無聲”滲透在今後的學習、生活裏。
? 度娘裏對營地教育的解釋為:起源於美國,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壹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並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熏陶,幫助每壹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讓青少年在富有創造性的營地活動中,深化探索自己、發現進步。
? 對於平日裏深處喧鬧都市,以鋼筋水泥和摩天樓宇為伴的孩子們來說,肩負繁重的課業,極少有機可以仰望星空觀賞雲彩,也難得可以與昆蟲逗趣與花草***舞,很難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無盡的魅力。這樣的童年難免會失去壹些本該有色彩,而“吳夏”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孩子心靈上對“自然饑渴”方面的缺失。他們需要在樹林裏嬉戲打鬧、遊戲人生,需要在泥土裏摸爬滾打肆無忌憚,需要在小溪裏紮堆捉魚聆聽潺潺流水,需要在大自然中放飛自我捕捉美好。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與認知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意料,誰能預想,在這些孩子當中不會出現未來的攝影師、設計師、自然探險家或是物理學家呢?給孩子們多壹個認識自然的機會,教會他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豈不是壹件神聖而偉大的事情?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護著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創造力。我想,這也是“吳夏”存在最大的意義吧。
? 而關乎父母的成長也顯而易見。S姐迄今三次參營,已然“老手”壹枚,期間還經歷了壹次生病,但身邊圍繞著輔導員與小夥伴,輕松度過。而對於我,卻是煎熬與歷練。身邊朋友紛紛“控訴”,我把S姐送去“吳夏”完全是為了壹己私欲放飛自我。孰不知,每次把她送走那幾天,為娘那顆牽腸掛肚的心並不比她天天在家作妖來得輕松。目前看來,她已習慣“單飛”且享受每段旅程,而我卻還未修煉到習慣性“放手”的高度,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我已經變得壹次比壹次坦然,而且更加懂得去發現與珍視她的優點,不再壹味垂涎“別人家的孩子”。我想,成就這種“平等”與“尊重”,當然是孩子教會我們的。她讓我清楚地意識到,雖然不是天才兒童,但她可以讓自己在壹個陌生環境裏落落大方地生存,迅速融入,悅人悅己,或許,這與“物競天擇”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因而對於每個孩子來說,認清並接納自己的社會屬性,並以相匹配的行為方式去生活,其實也是壹種能力。這在平時“兩點壹線”的學習生活中屬於“隱性基因”,而在營地教育中卻顯現無疑。
? 剛剛結束的這期“冬令營”,主題為建造樹屋。8天7夜,面對完全陌生的壹個專業行當,貌似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期間小小工匠感受了壹把“手工匠人”的日常:統計、測量、鋸木、切件、拼裝、固定、打孔、上釘……工序繁雜卻要求精益求精,這時候,報團協作、有條不紊無時無刻不考驗著每壹位“小黃帽”。為了盡善盡美,他們白天在樹林裏勞作,晚上通過夜課對LNT進行概念學習(LNT是“leave no trace”的簡稱,即無痕山林),S姐聲稱這是她參營以來最累的壹次。由於年齡參差不齊,加上第壹次分工協作,流血受傷、意見不和、情緒罷工、粗心返工時有發生,但最終,克服所有困難,樹屋如期完工,堪稱完美。不由得讓人贊嘆這批小小“能工巧匠”超乎尋常的篤定與堅持,然而,在每壹顆稚嫩的童心中播下壹粒“匠心”的種子,童心之純,匠心之築,未來之才,這正是“吳夏”團隊不斷強大的根基所在。
? 每壹次參營,孩子到底收獲了什麽?我想交給時間去驗證。但所經歷的酸甜苦辣,都將是壹份難得的回憶。他們在最美好的年紀遇到“吳夏”,為純真質樸的童年增添了壹抹亮色,如夏花般絢爛,讓我們壹同將這份美好,作為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和回憶延續下去,直到終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