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營養學的高手請進!最佳答案追加100分!
自己看壹下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653
壹、問題——部分居民膳食結構不科學
研究表明,我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人數分別為2個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與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現患人數為1.6億,中、老年人相近,城鄉差別不大。高血壓患病率為18.8%,農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鄉差距已不明顯。糖尿病患病率為2.6%,估計現患病人數為2000多萬,另有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不正常。
缺鐵是引致我國居民貧血的主要原因,平均貧血患病率為15.2%,2歲以內嬰幼兒高達24.2%,即平均4個嬰幼兒中就有壹個患貧血。我國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免疫系統損害,兒童多病,使兒童死亡率增高1/3。以上健康問題的形成,膳食因素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科學合理地把握攝入食物的結構和數量。
在結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壹是城市居民的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油脂平均消費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達到3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的上限;谷類食物供能比僅為47%,明顯低於55%~65%的合理範圍。二是城鄉居民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攝入不足。如每人每天鈣的平均攝入量為391毫克,僅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41%。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攝入量明顯減少,絕大多數居民仍沒有形成經常進食水果的習慣。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蔬菜的攝入量由1992年的319克,降低至2002年的252克;2002年水果的每日人均攝入量為45克,雖比1982年的37克略有增加,但人均每日仍不足壹兩。
在攝入食物的數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每日代謝所需的熱量,多余的熱量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因而超重與肥胖的人數迅速增加。
二、影響——導致我國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身體健康,需要把握好的壹個關鍵因素,就是掌握好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肉活動和體能消耗固然是保健的壹個非常重要因素,然而不科學進食,也不可能保持身體健康。如多喝壹罐可樂(335毫升),攝人熱量約144千卡,相當於多吃壹兩饅頭,可抵消40分鐘散步所消耗的熱量。當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壹是缺乏鍛煉,二是攝入熱量過多。這裏僅討論有關膳食的問題。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攝入高熱量食物過多又是形成肥胖的基礎因素。因此,攝入熱量過多是以上慢性病的直接成因之壹。當今的醫療技術還無法徹底治愈這些慢性病,只能及早控制其危險因素,爭取不患這些疾病。控制危險因素中,控制熱量過多攝入是壹個重要方面。壹旦患了這些疾病,控制疾病進展、防止傷殘非常重要。而要控制疾病進展,單靠醫療技術和藥物效果有限,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醫療措施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如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飲食,就不可能滿意地控制血糖水平。這些疾病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晚期形成的並發癥和傷殘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正在向壹種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向轉化。對這壹變化,如不及時予以糾正和引導,將會對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另外,慢性病還會對家庭的經濟生活水平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美國1997年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為411億美元,因其致殘和死亡引起的間接費用為540億美元;1998年用於肥胖及相關問題的直接費用為992億美元。
專家估計,我國糖尿病人的年治療費用約為4000元左右;根據慢性病的現治療費用及年均增幅測算,到2010年,我國慢性病的治療費用將高達5880億元。如此巨大的費用負擔將會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形成沈重的壓力。因此,防控慢性病行動必須盡快啟動。
三、對策——科學飲食“八字方針"
1.調整:調整進食順序
近年來,中國人的膳食消費中悄然形成了壹種常規,那就是飯後吃水果。不論是宴會的上菜程序還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均是如此。這壹習慣,對於中國人的健康無疑是雪上加霜。當前影響群眾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壹就是攝入熱量過多。飯後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飽或吃得過飽的基礎上,再添加食物。因此,這部分的熱量幾乎全部被儲存,從而加重了超重和肥胖問題。
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體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議成年人最好在每頓飯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飯前吃的水果除外)。飯前吃水果,有很多好處。首先,水果中的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如維生素C以及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可溶性的植物纖維——果膠等。其消化吸收不需要復雜消化液的混合,可迅速通過胃進入小腸吸收。空腹時的吸收率要遠高於吃飽後的吸收率。因此,飯前吃水果有利於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飯前吃水果有利於健康飲食“八分飽”的把握。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豬肉等肉食的約1/10。先進食低熱量的食物,就比較容易把握總的攝入量。第三,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蘋果和梨等切削後很快變色就是壹個很明顯的例子。先吃水果可縮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兒童正處於長身體時期,部分婦女屬於中醫講的“脾胃虛寒”體質,不宜或不適應飯前吃水果。這部分人群可在兩頓飯之間加食壹次水果,而不要在飯後立即吃水果。
2.維持:維持高纖維素攝入、維持食物多樣化
高纖維素的攝入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壹個明顯特點。這是壹種非常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繼續堅持。纖維素來自於植物,它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因此不含熱量。
此次調查中有關膳食營養與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分析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人群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膽固醇的風險越低。但近10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進食量持續下降,谷物的供能比也明顯低於合理水平,這壹不良趨勢需要盡快地幹預和阻斷。當前農村居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61%,尚在合理範圍,但也需要及早給以宣傳教育和提醒,免得重蹈城市居民之覆轍。
食物多樣化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另壹顯著特點,非常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壹條就是食物多樣化。壹個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樣化,就絕對不需要膳食增補劑或保健品等的補充。食物是身體必需營養素的最好補充劑。與人造的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的營養素的吸收,遠優於前者,所以中國人的經驗總結叫“藥補不如食補”。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
還特別推薦植物性食物的攝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Five per Day)的口號,即每天爭取吃夠五種水果和五種蔬菜。這也是推進食物多樣化,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之壹。對因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做到食物多樣化的人群,可根據當地特點,采用特殊人群營養增補劑或食品強化的辦法解決營養素缺乏的問題。
因此,為了抵禦慢性病的侵襲,壹定要盡最大可能維持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中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和食物多樣化的良好習慣。
3.控制:控制肉類、油脂、鹽的攝入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膳食中肉、油脂類的量及比例明顯增加。此類食物提供的熱量所占的比例,已大大超過合理的結構,中國傳統飲食中鹽的使用量也過多。中國有句俗話講“好廚子壹把鹽”,就是明顯的例子。肉類是高熱量食物,許多人已了解,但油脂類單位重量的熱量更高,絕大多數人不清楚。每100克豬肉所提供的熱量是395千卡,而100克油脂提供的熱量是899千卡,高出壹倍還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人每天油脂的攝入量是25克,而全國調查平均人日攝入44克,北京市的居民每人日為83克,遠超過合理的攝入量。
許多科學研究已清楚表明,過多的鹽的攝入造成水、鈉在體內的瀦留,是引致高血壓病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壹。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人日均食鹽攝入量為6克(約相當於成人拇指蓋大小的小湯勺壹平勺),而我國居民的平均日攝入量為12克,超出整整壹倍。
4.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類食物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進食水果可明顯降低患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度;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大量的維生素可維持細胞的正常分化。美國人有句俗語叫“每天吃壹個蘋果,不用找醫生瞧病。”而中國人,特別是男性同胞普遍認為水果是零食,平時很少吃。要進行膳食成分的科學調整,首先要增加水果的進食量,使水果成為每頓飯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且極易被身體吸收。這壹點可以從牛奶被作為四個月以內的嬰兒的唯壹食物或補充食物得以證明。牛奶中不但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牛奶中還含有鈣104毫克、維生素A 24微克以及身體必需的其他微量元素。發達國家的居民從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飲用牛奶,而我國壹般只有孩子和老人飲用,絕大多數成年人從不喝牛奶。此次調查表明,奶及其制品的每日人均攝入量雖較前有所增加,但仍為26.3克,處於非常低的水平。當前我國居民鈣的攝入量不足,如每天補充300毫升牛奶,則正好補足每日鈣的需要量。許 多人只吃鈣片補鈣,卻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最易吸收的鈣源。因此,中國人每日應補充300毫升牛奶,這應是膳食革命的重要內容。谷類中植物蛋白、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及纖維素的含量較高。薯類為低脂、高纖維、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食物。這些成分均是人體肌肉和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多種谷物和薯類的攝人,還可以使營養成分互補,更好地滿足身體的需求。而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小麥外的其他谷類和薯類的量明顯減少,谷類從1982年的每人每日103.5克降低到2002年的23.3克;薯類從179.9克降到49.5克。這種變化趨勢,對維持身體的健康十分不利,應盡快逆轉。每日膳食中不應只有大米白面,而應品種盡可能多地進食其他谷類和薯類。
總之,中國人當前的飲食習慣必須盡快來壹場徹底的變革,恢復原有的健康的膳食結構,增加身體必需的食物種類,把握好每日進食量與消耗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發生的基礎,較大幅度地降低其發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營養物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營養狀況直接影響了人的生長發育、智力水平和學習、工作能力。在過去,人們對營養與智力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還不很充分,現在,無數醫學營養學研究已經證實,營養不良會造成人的智力發展水平低下,學習、工作能力低,對人壹生的危害巨大。比如壹個人在兒童時期營養不良,就可能導致智商降低,學習能力下降,成年後勞動生產率低,收入水平低。
營養物質智力發育的基石 營養是中樞神經系統和維持其功能的物質基礎營養物質是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和維護大腦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直接影響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的生理功能與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密切相關。智力水平與神經遞質(化學物質)或神經生物電的變化有關。
這些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谷氨酸、氨基丁酸、酪氨酸、亞麻酸、亞油酸、磷脂、葡萄糖、硫胺素、核黃素、煙酸、葉酸、鐵、碘、鋅、硒等。具體而言,蛋白質是構成腦組織的重要物質,約占腦重的三分之壹,同時還是構成長時記憶分子的主要物質;谷氨酸是壹種神經遞質,使神經傳導興奮;而氨基丁酸也是壹種神經遞質,可抑制神經傳導;膽堿、酪氨酸和色氨酸都是神經遞質前體物質;亞油酸能形成神經髓鞘;磷脂是構成神經元細胞膜的重要物質;VB1、B2、B6、煙酸參與能量代謝;葉酸可保證神經管發育正常;葡萄糖是神經活動能量供應的保證,中樞神經系統從血液中不斷取得氧與葡萄糖的供應,如供應中斷三、四分鐘都會導致大腦的不可逆的損害。
神經系統接受體內外的刺激或信號,然後又傳遞信號到體內的器官中。沿著神經纖維傳遞的信號牽涉到電解質間的反應所引起的電位的改變。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遞,或神經細胞與被指令活動器官的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通過化學的神經傳遞介質,其中壹種是乙酰膽堿,它是從膽堿和蛋氨酸和絲氨酸而來;其他已知的5種傳遞介質都是從氨基酸轉變而來的,例如5-羥色胺從色氨酸,?-氨基丁酸從谷氨酸,兒茶酚胺、多巴胺等從酪氨酸轉化而來的。所以說營養物質是保證大腦功能的物質基礎。
營養缺乏讓智商打折 某些營養素的缺乏會導致神經系統缺陷和智力下降孕婦和嬰兒營養不良可導致嬰兒腦發育不良和學習能力降低。碘、鐵、鋅、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對腦發育造成損害;兒童鐵缺乏可以使兒童聽力和視力減弱,上課註意力不集中,認知測驗分數低。成年期使女性的工作精度和效能下降。營養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嚴重碘缺乏(攝入量低於20μg/日)可以引起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自幼生長發育落後,智力低下。碘缺乏可使兒童智商降低,成年後勞動能力下降。缺乏吡哆醛4周後腦中GABA減少,使其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功能受損。
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島研究(1996年)發現,嬰兒期患過中重度營養不良的兒童其智商明顯落後於對照組;營養不良的嬰兒到學齡期後有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註意力不集中,多動癥和記憶力差;嬰兒期營養不良者,在兒童期的學習成績明顯低於正常兒童組。
營養幹預讓孩子更聰明 合理營養可使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提高大量實驗證實營養幹預可提高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當孕婦血漿中的葉酸水平低時,胎盤和胎兒血漿中的葉酸水平也低;如孕婦口服葉酸,胎盤與胎兒的血漿水平都可以提高。許多實驗發現在受孕前葉酸營養補充劑可以有效地降低嬰兒神經管缺損的發生率。
科學補充微量營養素也可改善兒童的神經行為和發育。華西醫科大學1998年給740名兒童補充鋅和微量營養素10周後,發現兒童的神經行為和發育得到改善。印度Black等在2001年針對439名低收入家庭,體重/月齡小於正常10個百分點的嬰兒(足月小嬰兒)從15天開始直至9個月補充鐵、鈣、葉酸、磷、核黃素,結果發現其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明顯升高。VB6可通過增加酶活性而提高5-羥色胺(5- HT)合成效率。俄羅斯初中學生補充復合維生素的結果發現學生心理能力提高(包括註意力、精確度和學習成績),學年期末精神疲勞減少。以上實驗均說明營養幹預是有效果的。 必需脂肪酸智力中的神秘物 對智力及學習能力的影響尚在研究中 人體除了從食物得到脂肪酸外,還能自身合成多種脂肪酸,但有些脂肪酸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須通過食物供給人體,因此稱為 “必需脂肪酸”。 有證據表明n-3族必需脂肪酸對腦功能有特別作用。花生四烯酸(AA)和DHA(22碳6烯酸)在人乳中也很高,因它存在於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很可能對於人腦的發育有作用。遊離的花生四烯酸(AA),通過環氧化酶的作用,可以轉變成為前列腺素PGG2,進壹步可以轉變成為前列腺素衍生物:如前列腺素PGD2(存在於腦)。壹般母乳中花生四烯酸(AA)的含量為0.5%~0.7%,DHA(22碳6烯酸n-3)為 0.3%,DHA則是腦中含量最多的壹種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1/4~ 1/3。有的實驗提示,心理過程和動物的學習行為在壹定程度上與這壹類脂肪酸有密切關系,至少需要取得這壹類脂肪酸的幫助。大腦皮層中的DHA主要集中在神經突觸的細胞中,如果缺乏DHA,記憶力判斷能量就會下降。DHA和花生四烯酸(AA)是大腦中最豐富的兩種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從出生前至出生後兩歲在嬰兒前腦中持續增加。DHA 對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和維持正常的智力活動都有重要的作用。
必需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來的寶貝“必需脂肪酸”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須通過食物供給人體的物質,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意義巨大。如亞麻酸(n-3)屬必需脂肪酸,其可衍生為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α—亞麻酸(n-3)可衍生為DHA, DHA是視網膜光受體中最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為維持視紫紅質正常功能所必需,故α-亞麻酸對增強視力有良好作用;長期缺乏α-亞麻酸時對調節註意力和認知過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這可能與大腦皮質額葉中的多巴胺能和5-羥色胺發生改變有關。 必需脂肪酸除對細胞膜功能、基因表達、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外,對生長發育也起著重要作用。n-6必需脂肪酸能促進生長發育, n-3必需脂肪酸雖然促生長作用很弱牞但對腦和視網膜、皮膚和腎功能的健全十分重要。動物研究證實牞如在妊娠期限制n-3必需脂肪酸的攝入牞可影響其子代的視力,損傷學習能力,出現異常視網膜電流圖。
論合理營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摘要:從食物營養類型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營養的模式極其對於人體健康的重大意義幾方面,論述了人類要維護自身的健康,就必須註意膳食和營養的道理。
關鍵詞:飲食 養生 合理營養 膳食 食物營養
人的生命必須通過飲食來維持,人的生命質量和精神心理與飲食營養有極大的關系,人的智力、體力、學習能力、運動能力、防病能力、康復能力、生殖能力、壽命、身高、體重也都與營養飲食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營養素攝入不平衡將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壹、什麽是合理營養
合理營養即適合各種情況(年齡、性別、生理條件、勞動負荷、健康狀態等)的食物、營養素供給量和配比。合理營養可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促進健康和生長發育,提高機體的勞動能力、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缺乏合理營養將產生障礙以至發生營養缺乏病或營養過剩性疾病(肥胖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根據現代營養學的研究,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分為6類,即蛋白質 、脂肪、糖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包括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對這些營養素不僅有量的需求,而且各營養素之間還應有合適的配比。
二、合理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營養就是生命體不斷地從外界攝取所需物質以維待生命活動的過程。對人來說,營養就是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這些維持身體正常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叫做“營養素”。
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系統。構成細胞的物質來源於我們所攝取的食物中的營養素,它們被身體利用,滋養我們體內的細胞。細胞健康無疑決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體所需的四十余種營養素,我們可將其細分為七大類:壹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維持身體細胞的活動,主要來源於五谷類;二是脂類,其功能是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主要來源於油脂類(食用油、脂肪、堅果類);三是蛋白質,其功能是維持身體細胞的活動,主要來源與於魚、肉、豆、蛋、奶等;四是維生素,其功能是調節生理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五是礦物質,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補身體組織、調節生理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調節生理功能,主要來源是飲料、湯;七是膳食纖維,其功能是預防人體胃腸道疾病和維護胃腸道健康,來源於各種植物性食物。
合理營養要求三大營養素供熱占總熱能的百分比為蛋白質10%~15%、脂肪20%~30%,糖類(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構成各種酶、抗體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可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滲透性,並供給熱能,缺乏時可致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容易疲勞、循環血容量減少、貧血、對傳染病抵抗力降低、創傷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後恢復遲緩,嚴重缺乏時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脂肪可供給熱能,構成組織脂肪及儲存脂肪,供給必需脂肪酸(亞油酸),脂肪還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攝入過多可致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性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較多(魚類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棕櫚油、椰子油除外),飽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膽固醇量增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減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為宜,這樣既照顧到必需脂肪酸的供應,又可預防壹些與脂肪營養有關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癥等)的發生。碳水化合物是熱能的食物來源,有節省蛋白質的作用,可保證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維持大腦活動、肝臟解毒和肌肉活動。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可導致熱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易於疲勞,攝入過多可致肥胖。膳食纖維為人體健康所必需,為人體內物質代謝所必需,不能由人體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給。鈣、磷、鎂、鉀、鈉等無機鹽是組成機體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體組織中含量少於體重的0.01%的鐵、碘、銅、鋅、錳、鈦、鉬、硒、鉻、氟、鎳等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酶、維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關系。
有資料稱,營養過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各種致命和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都是人自己吃出來的。膳食結構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導致文明病的發生的最大的原因。營養科學告訴我們:“沒有壹種食物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任何壹種食物都可提供某些營養物質,關鍵在於調配多種具有不同特點的食物,組成合理的膳食。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營養。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合理的,具有很大優點;以谷類為主,蔬菜相輔,低糖,高纖維。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人開始傾向於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當前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發生率高與這種膳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三、如何做到合理營養?
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麥片、米、面等,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應吃400--500克;倒數第三層為魚、肉、禽、蛋類食品,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就吃奶類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最頂層為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營養學家認為,壹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攝的油量,按熱量計算應占總熱量的20%—25%,如:壹個體重60公斤人,每日則攝入脂肪以50—90克為宜。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營養是疾病的溫床。雖然有些疾病是由於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作用所致,但膳食結構不合理、肥胖、營養不均衡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壹定要改變舊的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營養健康理念,真正做到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
參考文獻:
1. 《健康飲食 Go Go Go 》,郝龍斌,天下出版社
2. 《營養學》,陳淑華,華香園出版社.
3. 《正確的飲食營養常識》,顧婧,世茂出版社.
4.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文集 [M]. 中國檢查出版社 .
5. 《食品營養學》王光慈.,中國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