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戀愛通告》音樂藝術性?
首先說王力宏。由於體現在他身上的典型性與復雜性,所以以他為例,不得不概略地說壹說他的經歷(也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完全不了解他的情況下胡亂發言),文字也會多壹些。三人中,王力宏出道最早,1995年,年僅19歲,還在美國麻州Williams College大學主修古典音樂(兼習爵士鋼琴)的他,就試驗式的發了第壹張專輯《情敵貝多芬》。之所以說是試驗式,是因為他生長在美國,雖是龍的傳人,卻對華人的家園異常陌生,對於自已能否做壹名華語歌手,心中沒底,只是壹次試探,並且是在別人確定的框架下的試探。他特別的出生和經歷,特別是當時的音樂環境也預示了他要做壹名華語歌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很成功,更不會壹日暴紅。後來的經歷正說明了這壹點。這是因為,那時的音樂背景決定了他不能自由地做自由的音樂,在唱片公司的硬性要求下,只能走模仿當時國語歌模式的路子。雖然唱片中也擠入了少許王力宏自已創作的作品,但改變不了整張唱片的基調。從1995年至1997年三年中,王力宏僅在1996年底發片的《如果妳聽見我的歌》專輯中比較多地取用了自已的作品。而從專輯總體上的音樂走向來說,依然受限於公司的安排。這使得他很難在別人的影子下突圍出來(雖然第壹張專輯就獲得第八屆金曲獎[海外最佳男演唱人]提名,但畢竟影響不大)。
與此同時,壹開始公司就要求他模仿張學友,希望打造壹個歌神似的唱將,他本有崇拜歌神之情並兼有歌神的歌風(雖然他無意做壹個情歌歌手),加上他的外形和天生純良的品性,公司將他定位為新好男孩(亦稱優質偶像)。所以,從壹開始,他就被人們視為偶像歌手(直至後來的實力偶像創作歌手)。然而,被視為偶像歌手的他,雖然唱起情歌來頗有歌神之風(其實那時的他真正的底蘊是在學校唱歌劇的歌風),但畢竟不是歌神第二,也沒想做歌神第二,他最想作的還是自已最熟悉的歐美音樂。而他還在讀書,公司也無意花大本錢為他作超常的包裝和宣傳,甚至連唱片都沒到大陸發行。所以,前三年,他只是在1996年發行第二張專輯《如果妳聽見我的歌》後(在中國只有少量引進,沒有正常發行),讓人們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了(本人也是那時才知道他的),也因此在臺灣開始紅起來了。但因為前述原因,在中國知名度還不是很高。當然,如果那時他不讀書,按唱片公司的定位繼續走情歌路線,或許早就是第二個歌神或情歌王子或什麽情歌詩人情歌教父了(事實上,前三年他也確實唱了許多很好的情歌,只是中國不知道)。但是,那不是他,他註定了要走自已的路。其實前三年,還是學生歌手的他,就已經在自已的作品中擠入了壹些自我的東西,如他自已開始制作的《白紙》專輯中的《四月也會下雪》,就是壹首比較詭異的作品。還有爵士風的舞曲《在每壹秒裏都想見到妳》以及幾首英文歌等等。
1998年,他轉投新力後,公司給了他相對大的音樂自主權,首次擔任了專輯大半的制作人,他終於可以主要以自已的音樂理念創作音樂了。憋了三年的他,在1998年的《公轉自轉》中,比較痛快地玩了壹把他最熟悉和擅長且開始鉻下個人印記的西式音樂,順帶將14歲時的創作變成了唱片,並因此壹舉拿下了華語歌壇最具標誌性的金曲獎上最重要的《最佳制作人》和《最佳男演唱人》兩項大獎,22歲的音樂碩士生就那樣創造了金曲獎最年輕的雙料王的歷史。壹只腳還在學校壹只腳已踏上音樂征程的王力宏壹得勢(相對的自由)就勢不可當。這張專輯中最讓人吃驚的是他14歲時創作的R&b結合Rock的《我的情歌》,好有味道的抒情搖滾,竟然出自於14歲時的創作!最帶勁又有味道卻壹下子不容易接受的就是那首華麗奇幻舞曲的《2000年》,好品的還有融合爵士搖滾意味的另類的《夢想被冷凍》以及其它幾首英文名的歌。1999年,王力宏在(碩士生)休學狀態下繼續掀動西化音樂的風潮,第壹次將王力宏式俏皮的美語rap引入華語音樂,除了延續上壹張唱片中爵士搖滾節奏布魯斯以及雜糅另類的樂風外,唱片中加入了HIP HOP的元素,整張唱片更顯動感多元,並開始關註和思考東西方音樂的相融性。這張唱片中最炫的作品要數《Julia》,融合重力搖滾節奏的爵士舞曲,古典的旋樂炫出現代搖滾的重力節奏,小提琴拉出的華彩,極富創意的響指,漂亮至極。(只是,從1995年就開始的硬朗風格的r&b,使他的音樂與晚兩年出道的陶吉吉和後來的周既有聯系更有區別,也使他的作品更難被更多人所認同)。這張專輯使他再次入圍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那壹年的年底,在與日本天王制作人小室哲哉的合作中,王力宏得到了小室哲哉不同尋常的賞識(對音樂的壹些見解自嘆不如),並在由小室哲哉制作的壹張歐亞美三大洲同步推出的公益單曲「 Happiness*3 Loneliness*3 」中擔任中文版的編曲及主唱. 出眾的音樂才華和優質偶像的定位(這個定位對他而言卻是好壞參半,甚至成為了人們對他音樂的認知障礙),令那時的王力宏,與當時紅極華人世界的新生代偶像謝霆鋒、陳逸迅、陳曉東等人並稱亞洲四小龍,在亞洲地區廣受業內人士贊賞,並擁有了大批鐵桿歌迷。那時的王力宏,紅得令人艷羨,就連同樣優秀的陶吉吉也少聞其名(我正是那時通過了解力宏才知道他的)。其時,華語歌壇雖然仍然存在著強大的抵制王式西化音樂的習慣勢力,但是,在他的音樂無形魅力的潛移默化影響下,華語歌壇接受另類西化音樂的氛圍到底有了很大的松動。
是否可以這樣說,1998年--1999年這兩年的唱片,是王力宏前五年中相對自我的唱片(雖然從第壹張唱片開始就初顯個人的創作靈氣)。音樂的自由開放性和自然真實性更符合他的個人特質。他不管不顧商業需要,無意經營旋律討好大眾聽覺神經,忠誠於音樂的自主精神,那種堅持那份瀟灑那種特男人的氣質,都在他跳動的音樂中任性地張揚著。即使是經歷感情創傷後的“失去了妳”,也是那樣灑脫地在痛苦中勃發著撼動人心的力量。
但是,不同凡響的王力宏,雖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卻不願躺在成功的模式上吃老本,那不是他。況且,已經成功的模式,依然有公司的經營理念相左,《公轉自轉》特別是《愛妳等於愛自已》比較親近大眾的r&b不是他自已的。玩旋律取悅大眾,那不是他的追求,他要完全地做自已音樂的主人,雖然在商業化的音樂環境下永遠不可能。壹個音樂碩士生,難得壹種少有的對於商業的反叛精神和對於音樂的忠誠。是的,王力宏是不同凡響的,他不會在取得壹定成功之後輕松地復制自已,從而輕松地在人們的記憶裏刻下壹個固定的符號。他要繼續突破前行,哪怕前路布滿荊棘(這正是他有別於其它成功者最本質的地方)。
2000年,標誌王力宏個性化音樂的《永遠的第壹天》,沒有繼續成功的模式,呈現出更加王力宏式的動態的音樂個性。壹曲創意改編的豪邁之作《龍的傳人》,壹露中西音樂交融回歸華人精神家園的鋒芒;《狂想世界》裏他自由狂野地地搖滾著爵士風;五音階作曲的俏皮中國味的《歡喜城》前所未有的新奇曲式,功夫遊戲的配樂和著電聲模擬的打鬥聲,首創乒乓球聲編曲元素,中國民樂(二胡與古箏)與黑人節奏(HIP HOP的)完美結合的嶄新創意(堪稱絕妙的中國嘻哈,可惜中國版未予收錄);《感情是舞臺》裏來自馬勒(Gustav Mahler)第4交響曲的樂章,使用模擬合成(analog synthesizer)表現的部分,傾瀉心靈的聲音,使這首極端魔幻搖滾的歌,具有壹種與眾不同的超越聽覺享受的心靈震撼。這張唱片的奇思妙想令更多業內人士對他刮目相看(後來者從中學到了多少?)
《永遠的第壹天》是王力宏繼1998年《公轉自轉》和1999年《不可能錯過妳》大獲成功後,第壹張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全創作及制作的唱片。這張唱片也是王力宏做得最辛苦耗費了大量心血和體力的壹張唱片。這張唱片,王力宏更多地展示了他的音樂想法,特別是ABC的中國心。壹條音樂的龍真正要騰飛了!帶著振興華語音樂的理想。非常棒的壹張唱片,人們開始記住了這個不同凡響的龍的傳人。這張專輯也讓他入圍了第12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獎]。同時,因《歡喜城》獲得馬來西亞第壹屆亞洲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關於這張唱片的音樂創作,詳見附後的王力宏的親筆信)這壹年,他還抱著玩的心態,與郭富城、藤原紀香***同演出了唐季禮執導制作的國際大片[雷霆戰警],並為電影創作演唱英文主題曲《China White》。 然而,不願走老路的王力宏,不斷地在商業鎖鏈中掙紮不斷地自我突破,終究抵不過習慣勢力,人們的記憶頑固地停留在昨天。大眾需要的並不是他那不斷變化的開放性動態化的音樂,大眾需要的是相對靜止的親吻耳朵的聲音,縱然年年月月不改變。即使說人們也需要換口味,但只是甜水換甜湯罷了。那壹年的壹場雨淋濕了龍的傳人的翅膀。
不同凡響的王力宏,音樂壹直比較西化又富於個人創意,多元雜糅另類的曲風,鉻下深深的個人印記,呈現出極具個人特質的超前的開放性跳躍性多重性自我性包容性和延伸性,特別是不確定性,而最顯著的特征是無視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旋律性(後來的周傑倫就以本土化的藍調突出的旋律性很快地取得了更多的認同),他的作品除少量情歌外,大多呈現出朦朧意味甚至抽象的意象,使得王式個性化的音樂辯識度較低,也因此使他的音樂呈現出與國語歌壇長期以來形成的約定俗成的模式及欣賞氛圍不相融的尷尬,壹直進入不了大眾的視野(這也正是他壹開始就被大眾排斥在外的直接原因)。這種情況到2003年最具標誌性的《不可思議》時,達到了極致,直到2004年《心中的日月》發行後才稍有改觀。
王力宏耗盡了五年的努力,雖然令曾經極度排斥他音樂的壹部分業內外受眾認同了他的音樂,但是,終究由於前述原因,依然被大眾排斥於視野之外,這種境遇並沒有因為他不斷豐足的音樂容量而得到根本的改觀。這也是他盡管最優秀,卻不能如後來的周傑倫那樣迅速暴紅並被大眾奉上神壇的根源。壹切皆源於他的音樂的辯識度較低(作品旋律的非線性化疏離了大眾,歌唱的硬朗性亦是疏離小女人情懷的重要因素),尤其他不走快捷方式,不斷尋求音樂上的自我突破,其音樂處於不斷流變狀態令人不可捉摸,那種執著追求音樂理想的信念和精神,與流行音樂的娛樂精神和氛圍格格不入.唱片公司是要賺錢的,盡管王力宏已經夠紅了,但是相對他的才華及音樂的品質,他所受到的際遇依然是不相稱的(應該說前幾年壹些包裝偶像的大肆炒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淹沒了他)。受制於公司更是受制於商業化的大環境,2001年,王力宏在無奈的情形下進壹步嘗試大眾化的曲風。壹曲《唯壹》,雖亦未改壹貫硬朗激情稍帶搖滾意味的吶喊之風,但到底有別於過去的抒情搖滾之風,偏於抒情,特別是壹首多少有些小調抒情的《愛的就是妳》,竟然成了中年婦女也會哼唱的流行歌。說實話,這樣的作品我是不欣賞的,但是,它比較合大眾口味,就連壹部分宏迷也偏愛這樣的歌。這張專輯讓王力宏連續入圍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唯壹》讓他再壹次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可是,嘗試大眾化的《唯壹》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大眾化,王力宏的音樂永遠有更多小眾的東西,《唯壹》中融合了爵士搖滾節奏藍調和嘻哈元素充斥著詭異奇幻色彩的《戒不了妳》《"If You Knew》《不必問別人》都被人們所拋棄,至於變異的朋克搖滾的《謝絕推銷妳的愛》及《變壞》就更不用說了。其實,單就偏大眾的情歌而言,雖然說《唯壹》稱得上唯壹特別動人的激情男聲,但賽馬般的《安全感》及福音式的《我要》亦很棒,且別有壹番味道(王力宏自已寫的詞也體現了不俗的胸懷)。可是,整張唱片似乎就前面那兩首歌流行開了,其余的全都沒影了。這且只是王力宏進壹步嘗試大眾化曲風的唱片,之前之後的專輯淹沒了多少好作品就可想而知了。
大眾只能聽淺顯化的旋律。妳的旋律不是符合既有聽覺習慣的卻是變異的,或者不是連綿的流暢的卻是斷裂的、跳動的、生澀的,妳的唱腔不是溫柔的輕巧的明亮的養耳的,卻是硬朗的激情的低沈或沈重的甚至是嘶吼的吵鬧的,她(他)就不能接受。妳在編曲上搞那麽多層次那麽多花樣,有的甚至與主旋律似乎不搭或不協調,就不僅僅是大眾了,連壹些專門家們也不能接受。王力宏的音樂不被大眾認同,不是他的音樂不好,恰恰是太好,好得不對大眾的路子。忠誠於音樂的王力宏,受制於公司及商業化大環境,亦受制於他西化的人生理念和過於單純的秉性,出道多年在音樂上不免左沖右突,完全不明了國人的園滑世故順勢而為,除了音樂、善良和愛,他有太多的不明白,他的精神世界是與我們的現實脫離的。他太忠誠於音樂藝術,無視市場需求,他的努力和成就總是進入不了大眾的視野,就連那些與他打了許多年交道的媒體對他也是陌生的(那些娛記幾乎沒有壹個是真懂他的音樂的,所以他“她”們幾乎把所有贊美的語言全都送給了別人,而不是他,渾然不知別人的成功裏都有他走在前面的影子,只是做得更討巧壹些)。嘗試大眾化,不是他所要的,這只是壹個無奈的插曲。他需要放開手腳做自已的音樂,推進《永遠的第壹天》至更新的層面,他也要思考多年的夢想如何化為現實。
他需要梳理靜思,他需要時間。於是,2002年,他沒有新的創作輯,公司適時推出 95-02 新歌+精選《王力宏的音樂進化論》95-02Evolution(新力), 此精選集中收錄的新歌--《W-H-Y》《兩個人不等於我們》,或頑皮嘲弄,或憂郁深情,都是少有的佳作。十足嘻哈的“W-H-Y”裏,力宏自我的頑童本性顯露無遺,貌似不經意的哼哼哈哈,很吊的饒舌大曝演藝圈和唱片界的黑暗內幕。。。歌詞尖銳大膽,可惜因此而被中國版禁錄;《兩個人不等於我們》是王力宏最內心的自我傾訴,令我這個大男人也為之動容;而他同年為電影[蜘蛛俠]創作並制作的亞洲主題曲《Like A Gunshot》(收錄在蜘蛛俠影音輯)大有給人空前絕後的驚艷,曾經有搖滾發燒友說沒有第二人會唱到他這樣的。和法國天後勞拉菲比安合唱的英文歌曲“Light Of My Life”,則彰顯了王力宏最具國際風範的不俗唱功,著實令人贊嘆。
兩年的時間說長也長說不長也不長,對於壹個絕對忠誠於音樂的音樂仆人來說,時間不是唯壹的,音樂才是唯壹的。他要的是自我,是執著向前,是突破了再突破。於是,在沈靜了兩年後,他依然我行我素,不僅沒有“改弦易轍”,而且“變本加厲”了。2003年,他以不可思議的音樂才情交出了壹張令業內人士驚嘆的傑作--《不可思議》,再次入圍了最佳男演唱人,捧回了《最佳制作人》大獎。《不可思議》--華人世界操弄西樂的頂峰之作(即便是歐美樂人又有幾人能做到這樣?);《不可思議》--龍的傳人大愛胸懷的真誠展示;《不可思議》--音樂的能量不是吹出來的!這是壹張博愛的專輯,心靈的廳堂裏壹直駐守著燦爛的太陽的王力宏,在這張音樂性極強的專輯中,進壹步彰顯出他壹以貫之的愛他人愛世界愛自然愛和平愛壹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自已的大愛胸懷。然而,正如前述,他的音樂太過另類超前,音樂多元變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冷僻,他更加被大眾離棄。令業內人士驚嘆的激進改革版魔幻爵士嘻哈風的《LOV LOV LOV》,使壹部份愛他的人勝過愛他的音樂的宏迷特別是女宏迷們也無法接受。還有富於奇幻色彩印度風情的嘻哈《女朋友》,也是相似的命運。壹部份因《唯壹》而愛上他的歌迷也似乎離他而去了。這就是壹個只屬於音樂的王力宏,不懂得妥協,入圈子多少年依然不解國情不服水土,他註定了只被少數人欣賞(更多的人恐怕只是愛他優質偶像的特質甚至只是愛他的外表)。 若非長得太帥,或許再過十年都不會擁有那麽多歌迷(雖然與別人相比,與他的才華相比,依然太少)。經典的《不可思議》就這樣成為了少數知音的經典。
王力宏的經歷讓我想起了黃家駒(還有黃舒駿,黃大煒。但黃大煒更糟糕),起初的黃家駒也是自顧自地做自我的音樂,受到了市場的無情打擊後,迫於公司的壓力,不得不違心地做起商業化的流行歌來,但盡管如此,他的吶喊依然是那樣的真誠。在香港那個金錢鋪地的商業天堂,只有娛樂沒有音樂。不過,繁華的香港還是孕育了壹些不錯的藝人的。其中有三個人最令人佩服,壹是忠誠於音樂藝術的黃家駒,壹是忠誠於表演藝術的張國榮,壹是忠誠於歌唱藝術的張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