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叔本華的作品有哪些

叔本華的作品有哪些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沈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壹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叔本華生於波蘭但澤(今格但斯克)。父親海因裏希·弗洛裏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自殺。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壹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系破裂。但由於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結果使他壹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他最初被迫選擇經商以繼承父業,在父親死後他才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並在1811年於柏林學習壹段時間。在那裏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贊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妳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跡般的,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厭惡後來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

1814年—1819年間,在理智的孤獨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發表後無人問津。叔本華這麽說他的這本書: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但憑這部作品他獲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在這裏的壹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選擇與自己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的黑格爾同壹時間授課。但黑格爾當時正處於他聲名的頂峰,叔本華自然沒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兩三個人,最後壹個也不剩了,只能淒涼地離開柏林大學。

1833年在大學裏受挫之後,他移居法蘭克福,並在那兒渡過了最後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個指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壹書第壹版和第二版之間的重大差異。之後他出版了多種著述,1841年出版了《論意誌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兩篇論文的合集,由於這兩篇是丹麥科學院的有獎征文,於是他鄭重的說明,第壹篇論文獲科學院褒獎,第二篇未獲科學院褒獎,在之後的書中他壹再對丹麥科學院冷嘲熱諷,在他成名後,丹麥科學院也成了壹時間的笑柄。但這本書也幾乎無人問津。1844年,在他堅持下,《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壹版此時已早已絕版,且未能引起評論家和學術界絲毫興趣,第二版的購者結果也寥寥無幾。1851年,他完成了對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補充與說明,結果就是這篇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使他獲得了聲譽,使他瞬間成了名人。有人寫了《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

1859年,《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在第三版序言中寫道:當這本書第壹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壹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 叔本華在最後的十年終於得到了聲望,但仍然過著孤獨的日子。陪伴他的是壹條叫"世界靈魂"的卷毛狗,有人說這個名字是用來諷刺黑格爾,也有人說不是。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作為壹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卻並非完全隱遁,並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稱為性情中人:談過戀愛;也曾被稱贊為壹個詼諧且能侃侃而談的人;他每天閱讀倫敦的《泰晤士報》;脾氣火暴,曾把壹個女裁縫推下樓梯(因為受不了她的吵鬧並且多次勸阻都沒有效果,他為此還特意寫過壹篇論噪音)並造成她殘疾,因此叔本華需要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在此人過世時,叔本華寫到:“老婦死,重負釋”(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詬病,與他的哲學相悖更讓人鄙薄。羅素在他編寫的著名的西方哲學史中這麽說:假若我們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是不真誠的。

作品《純粹理性批判》、《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