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劍冢樹文言文翻譯
系劍冢樹
原文:
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1)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2)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3)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譯文:
季劄第壹次出使,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劄(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不說出來。季劄心裏也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後來他出使完後)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劄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裏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麽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2. 文言文 系劍冢樹 抱璞自泣
系劍冢樹
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1)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2)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3)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季劄第壹次出使,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劄(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不說出來。季劄心裏也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後來他出使完後)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劄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裏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麽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抱璞自泣
楚,卞和,遊荊山,得璞玉①,奉獻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為詐,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復奉獻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為詐,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獻,恐見害,乃抱璞哭於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成王聞之,使人問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吾是以悲。”隨使獻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楚國人卞和遊荊山時得到壹塊沒有雕琢過的玉石,奉獻給楚武王。武王派人鑒定這塊石頭,鑒定後說:“這是塊普通的石頭。”武王認為卞和欺騙他,砍斷了他的左足。等到楚文王繼位,卞和又壹次獻出玉石,文王派人鑒定之後,鑒定人說:“這是塊普通的石頭。”文王又認為卞和欺騙他,而砍斷他的右足。等到楚成王繼位,卞和又想獻出玉石,害怕被害,於是抱著這塊沒有雕琢過的玉石在荊山之下哭泣,哭了三日三夜眼淚都流幹了,竟然從眼睛裏哭出血來。成王聽說這件事情後,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斷腳的人多了,妳為什麽哭得這麽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因為被砍腳而悲傷。我悲傷是因為寶玉被鑒定為普通的石頭,誠實守信之人被誣陷為騙子,所以我才這麽悲傷。”然後就跟著派來的使者去楚王那裏獻玉。成王派琢玉的人雕琢這塊沒有雕琢過的玉石,果然得到美玉,於是為其命名為:“和氏壁”。
3. 《季劄掛劍墓樹》的文言文譯文季劄掛劍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於晉,顧反,則徐君死於楚,於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 *** 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① 延陵季子②將西聘③晉,帶寶劍以過徐君④。徐君觀劍,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⑤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於晉,顧反⑥,則徐君死於楚,於是脫劍致之嗣君⑦。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 *** 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⑧心,廉者不為也。”遂脫⑨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註釋〕①本文選自《新序·雜事卷七》。作者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西漢後期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新序》和《說苑》是劉向在任校中秘書時編撰的兩部分類歷史故事集。②延陵季子:季劄(zhá),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③聘:訪問,指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問候。④徐君:徐國國君。徐國在今安徽泗縣北。⑤上國:指春秋時中原諸侯國。⑥顧反:總想著回來。⑦嗣(sì)君:此指徐國即位的君主。⑧偽:欺。⑨脫:解下。⑩兮:語氣詞。故:故舊。
〔譯文〕延陵季子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麽,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裏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著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於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延陵季子說:“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過這裏,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麽,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裏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於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於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徐國人贊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4. 翻譯致橡樹這篇文章賞析下 我如果愛妳——/絕不學攀援的淩霄花,/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妳——/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
/每壹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妳有妳的銅枝鐵幹,/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沈重的嘆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愛/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也愛妳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
詩中的橡樹不是壹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壹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壹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壹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淩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壹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
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
詩人將自己比喻為壹株木棉,壹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
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壹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
壹個像勇敢的衛士,每壹個枝幹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壹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同的偉岸和高尚,有***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壹塊根基上,同甘***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
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壹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