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三國兩晉時南,北方陶器發展突出成就?

三國兩晉時南,北方陶器發展突出成就?

浙江是中國瓷器的發祥地,東漢晚期已成功的燒制出青瓷和黑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陶瓷業迅速發展,分布於浙江全省的窯場分別屬於越窯體系,甌窯體系,婺州窯體系和德清窯體系。其中以越窯體系的窯場分布最廣,發展最快,質量最好,產品風格壹致。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贊美“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經三國,兩晉,到南朝獲得了迅速發展,是當時中國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場,制瓷工藝比東漢晚期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工藝上,除圓器輪制技術有所提高以外,還采用了印,鏤,雕,拍,堆和模制等技術。因而能制成品種繁多,樣式新穎的谷倉,扁壺,方壺,餐具,茶具,酒具,燈具,文具等。瓷器制品逐漸取代了竹,木,漆,金屬制品。

三國的鉛釉陶器,大都是制作粗糙的灰陶,質量差。器型受南方青瓷的影響,可見到類似南方青瓷的器型如:雙耳罐,四耳罐盤口壺等。鉛釉陶的生產很少,直至北魏建國,因宮殿,深宅大院建築的需要,出現了復興的新局面。這種低溫鉛釉陶在漢代的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花色品種增加,釉色明亮,出現了黃地加綠彩,白地加綠彩,還有黃,褐,綠三彩並用。從漢代的單色釉邁向了多色釉,它孕育了“唐三彩”,標誌著北朝制陶藝術的新水平。三國,兩晉北方的陶塑技術水平不高。對比秦漢的陶塑,藝術上存在著嚴重的倒退。三國,兩晉的武士俑,形式大同小異,千篇壹侓。這些武士俑大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人物俑缺乏寫實,身材比例失調,騎馬俑也缺乏寫實,人和馬的比例也失調。男侍俑和女侍俑呆態可掬,缺乏生氣,工藝粗糙,藝術品位較低。北朝早期的的陶塑,技藝未見長進,陶俑的形態依然古拙生硬,壹直到了魏孝文帝以後,陶塑藝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風行鉛釉俑。這時各類人物俑身材,動物型狀,勻稱自然,神情生動。雕塑技巧熟練,造型優美,真正代表了這壹時期的水平。三國東西晉南北朝久經戰亂,朝代更叠頻繁。特別是北方長期兵連禍結,中國處於長期割據分裂之中。但是勤勞勇敢,聰明能幹的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繼承和發展了前代人的陶瓷制作工藝。承前啟後,為隋唐帝國輝煌的陶瓷業作了必不可少的準備。

1.越窯

窯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寧波、奉化、蕭山、湖州等地。上虞等地唐朝時屬越州,幫這壹帶瓷窯稱做越州窯,簡稱越窯。實際上形成壹個產品基本壹致的瓷窯體系。這時期越窯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淺不同的灰色,堅硬細致。釉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純凈。西晉時越窯開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裝飾工藝。由於瓷業發展,此時全國各地瓷器的風格漸趨壹致,從器形到紋飾都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這正是鑒定瓷器的重要根據。

2.甌窯

在浙南溫州壹帶,因窯址多分布在甌江兩岸而得名(不是以州名命名之壹例)。甌窯瓷器胎色白灰,三國西晉時胎質粗松,東晉後變得比較細膩。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多剝落現象。多用褐色彩裝飾。南朝時釉青中泛黃,開冰裂紋。

青釉堆塑人物罐圖冊

3.婺州窯

分布在浙江金華壹帶,此處唐時為婺州。婺州窯瓷胎呈淺灰色或深紫色,較粗糙,風胎中顆粒,故多用化妝土。釉青灰或青黃,釉面開裂,有析晶現象(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有奶白色晶體析出)。

4.德清窯

浙江德清縣壹帶。德清窯以產黑釉瓷著名。胎呈磚紅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烏黑如漆,釉面滋潤,閃閃發光,釉中氧化鐵的含量達8%以上。

5.湘陰窯

分布在湖南省縣城關及其他地區,因縣得名。湘陰縣唐屬嶽州,湘陰境內的瓷窯,唐代就叫嶽州窯了,所以有人主張,最好把南朝時期的湘陰窯稱做南朝嶽州窯,使這壹個窯的研究有前後的連貫性。此窯在南朝時,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質不太細密,少量胎中有氣泡。秋購有青、黃、醬(即褐),以青綠為主,半透明,多開片,有流釉現象,施半釉,較易剝落。

6.青羊宮窯

位於四川成都青羊宮壹帶。南朝時的青瓷胎呈紫、紅、淡紅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為青褐色,上半釉易剝落。釉的玻璃質較強。(左邊是青羊宮窯十二生傭肖罐,蓋子上十二種動物武將傭誇張化)

青羊宮窯十二生肖傭陶罐圖冊

7.固驛窯

分布於四川省邛崍縣固驛鎮壹帶。南朝時初創,產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為主,另有少量紅褐色,磚紅色,胎質粗糙,胎體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8.羅湖窯

分布於江西省豐域縣羅湖壹帶。這了尺是唐代洪州窯所在地。羅湖窯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較薄,火候不很高,較松。釉以青黃、米黃為主,開裂多,易剝落。

9.寨裏窯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東壹帶。此窯青瓷器胎多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較薄,火候較高。釉青褐或青黃,厚薄不勻,容易剝落,但秋較明亮潤澤。

10.中陳郝窯

這是近年來中國北方新發現的壹處南北朝時期的窯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故名。中陳郝窯北朝時期的瓷器胎為青灰色,胎質較粗,釉為青或青綠色,裏滿秋釉外半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還有壹些地方也生產瓷器,但為數不多,工藝技術也較落後,有特色的,重要的青瓷窯場就是上述這些窯。

1、青釉雞首壺

三國

安徽馬鞍山宋山東吳大墓出土。

高19厘米。

胎質灰白,青釉均勻。壺肩部劃弦紋。

現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青釉蛙形水註圖冊

2、青釉蛙形水註

三國

江蘇南京趙士崗吳鳳凰二年(273年)墓出土。

高5.9、口徑2.3厘米。

淺灰色胎,淡綠釉,開細片紋。蛙作遊水狀,背部塑壹直筒狀短流。

現藏南京博物院。

越窯青釉堆塑罐圖冊

3、越窯青釉堆塑罐

三國

浙江嵊州浦口鎮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墓出土。

高45、腹徑27厘米。

堆塑罐又稱谷倉,六朝青瓷中常見的隨葬明器。上層為五聯罐,其間堆塑百鳥、人物、鴨、龜、蛇、狗、熊等動物。青釉不及底,胎顯火石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