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果有哪些特征?
(鐘仕強 蒲瑞翎)
羅漢果〔Siraitia g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 ex A.M.Lu.et Z.Y.Zhang〕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主產於廣西的永福、臨桂,為廣西特產,銷國內並出口。近年來廣東、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有少量栽培。以果實入藥。果實富含糖分和維生素C,總含糖量達25.17—38.31%,羅漢果含羅漢果甙,其甙元屬三萜類,具有強烈甜味(較砂糖約甜300倍),另外含十多種氨基酸。鮮果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339.68—461.12mg/100g。味甘,性涼。有清熱潤肺、止咳、消暑解渴、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傷風感賃、咳嗽多痰、喉痛、暑熱、胃熱、便秘、慢性咽喉炎等癥;對癆咳,如用鮮果蒸服,效果更佳。
壹、形態特征
藤長3—10m。塊根肥大,近球形。莖暗紫色,有數條縱棱,嫩莖被白色柔毛和紅色腺毛,卷須2分叉幾達中部。單葉互生,卵形、長卵形或心狀卵形,長8—25cm,寬3.5—:20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耳狀心形,全緣,上面被短絨毛,下面密布紅棕色腺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成腋生的總狀花序,每壹花序有花5—7朵;花萼漏鬥狀,5淺裂,裂片先端具線狀尖尾;花冠橙黃色,5全裂,先端具尾尖,外面與花萼同被柔毛及紅色腺毛;雄蕊3枚,藥室呈“S”型,花藥分離,1枚1室,其余2枚2室。雌花單生或2—5朵簇生於葉腋;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3枚,柱頭2分叉,有3枚退化的雄蕊,黃色,長者可同花柱等長。瓠果圓形、卵形或長圓形,長4—7cm,寬3—6cm,具10條縱線;種子淡黃色,扁長圓形(圖15—38)。
圖15—38 羅漢果形態圖
1.雌花枝 2.雄花序 3.雄花 4.果實5.種子
二、生物學特性
(壹)生長發育特性
在廣西羅漢果產區,3—4月旬溫15℃以上,塊莖頸部的休眠芽開始萌動,壹般在低丘陵地區比中山區早萌芽,陽坡比陰坡早萌芽;4月中、下旬抽梢,新蔓開始生長較慢;5—8月旬溫25.0—28.4℃,藤蔓迅速生長,每天可伸長3.3—10.3cm;6—9月旬溫25.5—28.5℃,結果蔓陸續或間隙現蕾、開花,7月為盛花期,9月下旬以後由於氣溫下降至24℃以下,所開的花為無效花,果實不能膨大,全花期持續105—125天左右,8—11月果實分批分期成熟,果實生長發育期60—85天;11月中旬後,旬溫降至15℃,地上部逐漸枯萎倒苗,從基部上數節剪斷,將地下塊莖培土越冬,全生長期210—262天。
(二)開花結果特性
羅漢果進入結果年齡遲早,因品種、栽培管理技術等不盡相同。在相同條件下,壹般青皮果2年結果,也有4—5%植株壹年生結果;拉江果2—3年結果;長灘果要3—4年才能結果,但從結果年限長短來看,青皮果盛果期3—6年,長灘果盛果期長達10—12年。
1.開花時間
羅漢果為單性花,雌雄異株,花蕾成熟,當外界條件適宜時花即開始開放,在7—8月旬溫27.0—28.4℃,雌花與雄花從早上6時半至7時開始開放,花冠展開,從外部可見到柱頭或花藥,這時花完全開放。從早上7時至8時半有70.0—73.3%花集中開完,但個別開花時間延遲至10時開放,如遇低溫、陰雨或多霧的氣候,開花時間就延遲到9—10時。
2.花的壽命
羅漢果花的壽命比較短,早上開的花在當天下午幾乎全部萎縮,雌花的花瓣基部形成離層第二天早上脫落;雄花在開花的第二天由花梗部分脫離而落花,特別在夏季高溫幹旱的晴天閉花快,在低溫陰雨的天氣閉花慢。
3.開藥散粉
花藥開裂時間與開花時間大體壹致或稍遲。花藥的開裂,從花藥的外側中心線基部到先端附近成為長的縱裂,花粉粒從中露出,幾乎整個花藥表面都為稠密的花粉粒所附著。花藥開裂散粉後,在夏季高溫幹燥時撒落快,因此采集花粉的時間必須在早上7時前進行。
4.花粉生活力
在室溫條件下,羅漢果花粉貯藏3天以後近於完全喪失生活力,這就不能滿足人工授粉、花期不遇、花粉余缺的調劑與育種需要,為此,就需要人工創造適宜花粉貯藏條件。廣西植物研究所試驗證明,花粉在3—8℃低溫條件下貯藏30天,花粉的萌發率比室溫條件下貯藏提高21.1—29。8%和5.3—14.1%,其中以8℃效果最好,見表15—31。
表15—31 羅漢果花粉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貯藏30天後的萌發率和花粉管長度
材料引自:張碧玉,廣西植物3(2):121—126,1983。
5.花蕾和果實在各鈒側蔓上的數量與著生節位
羅漢果主蔓上棚後,各級側蔓在不同節位上連續或間隙著生花蕾,從表15—32看出,壹級側蔓不僅花蕾少,而且坐果能力低,每條側蔓平均著生花蕾3.8朵,集中著生於11—20節,坐果率為5.9%,著果集中在11—15節;二級側蔓的花蕾大幅度增多,坐果率也明顯提高,平均每條有花蕾7.6朵,分布在6—25節,坐果率為15.0%,果實分布在1—20節;特別是三級側蔓,著生花蕾數量最多,坐果數也多,每條有花蕾10.3朵,坐果率為13.8%,而花蕾和果實集中在1—25節,因此,主要結果蔓是三級側蔓,其次是二級側蔓。
表15—32 羅漢果花蕾和果實在各級側蔓上的數量與著生節位
1.材料引自:張碧玉、周良才,羅漢果,福建科技出版社,1987。
2.品種為拉江果,表內數據為調查總蔓數166條的統計數,其中壹、二、三級的結果蔓分別為9條、42條和115條。
(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羅漢果喜溫暖,不耐高溫,怕霜凍,通常溫度適應範圍在18—32℃之間,以25—30℃為適宜。低於20℃,生長緩慢,早春低於15℃時新梢停止生長,13℃以下低溫出現枯梢,22—28℃時生長良好,35℃以上的高溫對植株生長發育不利,果實發育受阻,座果率明顯下降。青皮果適於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35℃的地區,以低於33℃為適宜,夏季晝夜溫差大於5℃,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於-4℃。拉江果適於夏季氣溫不超過33℃的丘陵和山區,而長灘果則要求較冷涼的山區,夏季氣溫以不超過30℃為宜。
2.水分
羅漢果枝繁葉茂,葉面積較大,花、果期較長,適於在空氣濕度75%以上,田間持水量60—80%的條件下生長。因此,羅漢果栽培區域的雨量要充沛(年降水量1366—1929mm)。長灘果要求濕度較高,青皮果要求濕度較低。
3.光照
羅漢果屬短日照植物。幼苗期耐陰,忌強光,在半蔭蔽的環境中生長發育良好,忌西曬和強日光照射,每日有6—8小時光照就能滿足其發育需要。
4.土壤
羅漢果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除砂土、粘土和排水不良的低窪地以外,壹般的土壤均能生長,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含腐殖質多的壤土、紅黃壤最適宜。
三、栽培技術
(壹)品種
我國羅漢果種質資源豐富。品種、品系和野生類型種類繁多,在生產上主要栽培品種以果形分長果私圓果兩大類,凡是果實長圓形、卵狀搖圓形、梨形者均屬長果類,凡是果實圓形、扁圓形者屬圓果類。
1.青皮果
葉片卵狀心形,先端急尖,花期6—10月,子房近圓形,果圓球形或近圓球形,縱徑5—6cm,綠色,被灰黃色柔毛,鮮果每公斤約12個。
本品種品質中等,抗逆性較強,植株生長健壯,產量最高,山區、丘陵或平原地區均能生長,在生產上栽培面積最大,產量占總產的75%,但在平原地區栽培易感染根結線蟲病。
2.拉江果
系由長灘果選育出來的壹個品種,葉片心臟形,先端漸尖,花期6—10月,果實長圓形,橢圓形或梨形,縱徑5—6cm,草綠色或微帶淡黃色斑塊,果皮薄,厚約0.3—0.6mm,易破碎,鮮果每公斤12—14個。
本品種品質優良,適應性強,植株生長比較健壯,較易繁殖栽培,適合山區或丘陵地區栽培,產量占總產20%左右。
3.長灘果
因最早發現於廣西永福縣龍江鄉保安長灘而得名。葉片心臟形,先端漸尖。花期7—10月。果實長圓形,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草綠色至綠色,間有淡黃斑塊,縱徑7—8cm。果大,果皮較厚,為1.0—1.2mm,鮮果每公斤10—12個。
本品種品質最佳,但對栽培條件要求嚴格,抗逆性較弱,現栽培面積逐漸減少,產量約占總產5%。
4.紅毛果
本品種因嫩蔓、子房和幼果密被紅色柔毛而得名,果圓形或梨狀短圓形,縱徑4—5cm,草綠色,幼果被紅色或黃紅色柔毛,而後被白色或灰褐色柔毛,鮮果每公斤14—16個。
本品種產量高,適應性強,單株結果較多,但果小,可作為育種的原始材料。
5.茶山果
因半野生於油茶林中而得名。果圓形或扁圓形,縱徑4—5cm,草綠色,被白色柔毛。
本品種品質中上,適應性強,但結果少且小,栽培不多,僅能做育種的原始材料。
(二)繁殖方法
1.無性繁殖
是目前產區壹般采用的傳統繁殖方法,在9月的雨天後,趁土壤濕潤時在植株旁先挖壹長22cm、寬15cm、深15—20cm左右的坑,回填松土6—7cm,稍壓實,把所要壓的藤蔓3—5條,以3—4cm間隔放入坑底,入坑部分的藤蔓長約12—15cm,回土壓蔓填滿坑後稍壓緊,使成龜背形,以免積水,以後勤淋水,壹個月後苗頭膨大成小塊根,即為種薯,壓蔓繁殖成功的關鍵是壓蔓時間和土壤要保持濕潤。
當地上植株開始枯萎時,便可將種蔓采挖回來,挖起的種蔓,堆埋在排水良好的地方的坑裏,保溫過冬,在無嚴重霜凍害的溫暖地區可在翌年春采挖。
2.種子繁殖
9月份待藤蔓上的果實發黃成熟後開始采收,帶柄剪下(帶藤采收更好),然後掛在屋內通風涼爽處晾幹,留待翌年春天播種,這種果藏種子的發芽率可達65—85%;而果熟後馬上取出種子,晾幹後進行袋藏,翌年春天播種,則發芽率明顯降低,僅28—36%。
羅漢果種子的種殼木質化,透水性較差,影響種子的萌發,如果去殼播種,發芽始期提前15天以上,發芽結束期提早50天以上。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28℃。
用種子繁殖所得的幼苗,雄株數占70%以上,且苗期的性別尚無法鑒別,待3—4年後才能獲得較高的開花株率和較高的產量,所以產區不喜歡采用。
(三)選地與整地
種植地應選擇在有森林的山地中上部,以座東背西,或東南向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為宜,同時要註意選擇土層厚度在60cm以上、含腐殖質、質地疏松的生荒地或雜木林地,切忌熟地,粘土、砂土易引起根結線蟲病,馬尾松林地易招引白蟻為害。
秋末冬初進行伐木、燒荒,清理場地,深挖30—50cm左右,清除殘余雜草、樹裉和石塊。翌春種植前碎土、平整土地,整成寬90cm左右梯地,沿梯地內壁走向開淺排水溝,另外還要沿山坡坡勢,開主排水溝。在平坦地區種植時,整成寬130—160cm的娃,畦溝深30cm、寬40cm左右。
(四)定植
壓蔓繁殖所得的種薯和種子繁殖育苗2年的種薯都要定植於大田。以前多采用雙株種植,現在大多采用單株種植,行株距為1.7×1.3m。
穴栽,定植於2月進行,穴寬、深均為30cm左右,以腐熟的廄肥、磷肥作基肥。種後覆土成龜背形,薯頭部的覆土厚度不要超過5cm,以利新芽出土。
壹般種植1000株以上的,雌、雄株的比例為50∶1,便足以保證人工授粉的花粉數量,但種植株數少的,還需加大雄株數,以便使雌株在整個開花期都有雄花授粉。
(五)促進雄株提前開花
羅漢果雌雄株開花生物學的差異,從現蕾至開花所需的時間不同,壹般雌花從現蕾至開花需10—16天,而雄花從現蕾至開花則需26—30天,在同樣栽培條件下,雌株開花期比雄株提早半個月以上。因此,生產上普遍存在雌雄花期不遇的問題,給產量帶來壹定的損失。促進雄株提前開花的措施有:
1.增溫催芽
3月初,選用2—4年生長健壯的雄株塊莖,剪去須根和部分主根,裝入用新土作營養土的塑料袋,保持濕潤,再放進簡易塑料棚裏進行催芽培養,棚內溫度保持20—30℃,空氣相對濕度85—90%,催芽處理10多天,塊莖頸部開始萌芽,提前出苗,待4月氣溫升高穩定後,才將苗連袋壹起定植大田,經處理的雄株就會早上棚,早開花,從而保證雌株始花期的花粉供應。
2.留蔓越冬
根據羅漢果壹年生主蔓上休眠芽比塊莖頸部休眠芽萌發早、抽梢早、現蕾早、開花早,主蔓上的梢遠離地面,不易受寒害的特性,采取留主蔓越冬的辦法,可以提早雄株開花的效果。
入冬剪老蔓時,選用2—4年生長健壯的雄株,將主蔓(徑粗0.8cm以上)留50—100cm處剪斷,剪口處塗蠟,用稻草包紮主蔓,防寒越冬,使主蔓不受凍害。翌年3月旬溫18℃以上,除掉稻草,加強水肥管理,則能使雄株早發芽、早上棚、早開花,達到早於雌株開花的目的。
(六)田間管理
1.搭棚
棚架壹般高1.7m左右,棚柱最好用水泥柱,也可用雜木或杉木,忌用松木,因為松木易招白蟻,棚頂用竹子,木枝架設其間隔以15cm為宜。如太密,不易進行人工授粉,又浪費材料,太疏藤蔓容易從空隙中掉下來,影響生長。
2.開蔸
早春旬溫達15℃以上,就可以開蔸,即將去冬塊莖上培土扒開,提高土溫,促進塊莖休眠芽萌發。壹般3月上旬至4月上旬開蔸,過早開蔸,新梢易受寒害,過晚開蔸,則延遲萌芽抽梢期,要根據果園的海拔高度、立地條件、坡向和晚霜而定。
3.引蔓上棚和整形
壹般每株只留壹條主蔓,在主蔓長至30cm時,於植株旁插壹根小竹棍,將幼蔓逐段用塑料繩輕縛在竹棍上,引主蔓上棚,在棚架以下主蔓上所有的側蔓全部摘除,以培養健壯的主蔓。羅漢果是以二、三級側蔓為主要結果蔓,因此,主蔓上柵後,留10—15節頂端摘心,促進抽生6—8條壹級側蔓,壹級側蔓留20—25節摘心,促進抽生3—4條二級側蔓,二級側蔓留25—30節摘心,抽生2—4條三級側蔓,以形成單主蔓多側蔓自然扇形結構,有利於豐產穩產。
4.施肥
羅漢果產量和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施肥的種類和數量。施肥時要根據植株的年齡和苗的生長季節,每次施肥要按根系分布情況逐步擴大遠離塊莖周圍20—65cm處,挖半環狀深約15cm的施肥溝,基肥在早春開蔸時施用,每株施人畜糞加磷肥堆制腐熟肥2—3kg,然後覆土。
植株上棚後開花前的苗期,追肥以氮肥為主,壹般用腐熟人畜水糞,也可兼用化肥,如復合肥、尿素等。苗期施4—5次。
花果期是羅漢果壹生中需要肥料最多,吸收最旺的時期,施肥以氮磷肥為主,事前將農家肥和磷肥、桐麩壹起倒在糞坑裏漚制腐熟,每隔25—30天施壹次。桐麩對羅漢果含糖量的提高有獨到的作用。收完果實後,必須施壹次人畜肥以恢復植株生勢,保證第二年的穩產高產。
5.人工授粉
羅漢果為雌雄異株植物,所有栽培品種都必須進行人工授粉才能結果,因此,授粉是保證羅漢果開花結果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在清晨5—7時,先采摘發育良好微開的雄花,盛於竹筒或飯盒內,並放於陰涼處備用,待雌花開放時,用竹簽從花藥內刮取花粉,將花粉輕輕地塗抹到柱頭上,授粉時,動作要輕,切勿碰傷雌花的子房和柱頭,壹般壹朵雄花可授粉10—12朵雌花,每天每人可授粉500朵左右。
授粉時間和氣候條件對座果率有顯著的影響,上午7—10時為授粉的最適宜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花粉萌發力最強,同時雌花的子房柱頭的粘著力也強,授粉的效果最好,其坐果率可達73.3—86.0%,12時半至17時授粉坐果率僅35.7—41.3%,廣西植物研究所試驗證明,陰天授粉座果率最高(82%),晴天的授粉坐果率次之(72%),雨天的授粉坐果率最低(42%)。
6.曬薯和保薯過冬
羅漢果塊莖受根結線蟲危害很嚴重,每年因受根結線蟲危害而淘汰的植株約占15—20%,高者可達30%,從而嚴重降低產量,縮短結果年限。在栽培上,采取露薯(塊莖)、曬薯的方法,可以抑制和減輕根結線蟲的危害。曬薯時使薯塊露出地面2/3左右,曬薯的時間長短要看當地的日照強弱、土壤和空氣的濕度來決定,壹般以薯塊表面不出現裂縫為限。
羅漢果的薯塊不耐低溫,為了保證第二年塊莖能正常萌發新芽,在入冬前要就地培土過冬。埋土前,要剪去老蔓,只留30cm左右的主蔓,就地把薯塊和主蔓埋起來,培土厚度為20—30cm。
(七)病蟲害及其防治
1.根結線蟲病
病原線蟲為爪哇根結線蟲(Meloidogyne javanica Chitwood)和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et White)Chitwood〕,受害植株種薯和根系產生瘤狀凸起和大小不壹的根結(蟲癭),導致被害植株生長緩慢,推遲開花結果或不開花結果,嚴重早衰、提前枯死。發病果園壹般減產20—70%,嚴重的全部失收。采用生荒地作園址,用種子或組織培養的方法繁殖種苗;用45—47℃熱水浸漬種薯10—20min消毒;發病果園地用3%呋喃丹顆粒劑或棉隆粉劑每畝4—6kg處理病土等綜合措施,可以預防或減輕線蟲病的發生和為害。
2.皰葉叢枝病
由類菌質體〔Mycoplasma-Likeorganism(MLO)〕和病毒(Virus),的復合感染受害植株葉肉隆起呈皰狀和畸形葉,老齡葉黃化但葉脈仍呈綠色,腋芽早發而成叢枝。果園發病後空株率達13—40%,結果數減少50%以上,果實商品率低。采用遠離生產區建立無病種苗地,用莖尖脫毒的組織培養苗或實生苗作生產用種苗;定期噴灑樂果或敵百蟲液消滅傳毒棉蚜,預防昆蟲傳病,可以減輕或預防皰葉叢枝病的發生和為害。
3.白絹病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又名爛薯病。病原菌侵害羅漢果植株的莖基部和種薯,被害部產生綿毛狀菌絲,並向四周地表蔓延分布呈輻射狀,後期形成茶褐色油菜子大小的菌核,種薯植株萎蔫,發病果園的被害株率達10—30%。防治措施:用生荒地作果園,切忌連作;種薯定植前用20%石灰水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浸泡;拔除重病株,並將根際病土挖掉;輕病株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4.日灼病
是由高溫烈日曝曬、久旱無雨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日灼病引起幼苗產生灼傷而枯萎,藤蔓尖枯,花蕾、幼果停止發育,植株變成“老小苗”。在廣西南部發病重的果園被害株率在90%以上,造成果園嚴重減產。采用有山林遮蔭,坐西朝東、短日照的山坡作果園地,用細竹枝、細樹枝作果園棚架材料,萌芽期用芒萁草遮蔭等方法,對預防日灼病有較好的效果。
5.愈斑瓜天牛
(Apomecyna saltator niveosparsa Fairmaire)
為害羅漢果植株藤蔓,成蟲在主蔓上產卵,幼蟲在蔓內蛀食為害,引起全株枯死。天牛為害株率可達57%,給果園造成嚴重的損失。防治方法:冬季清園,燒毀幹枯藤蔓,消滅越冬蟲源;在成蟲羽化期人工捕殺成蟲,幼蟲為害期噴塗50%敵敵畏1000倍液殺死幼蟲。
6.羅漢果實蠅
(Zeugodacus gaudatus(Fabricius)〕
成蟲產卵於幼果內,幼蟲孵化後在果內蛀食為害,使被害果停止發育,未老先黃、腐爛而脫落。在羅漢果主產地,果實蠅為害率達50%。防治方法:摘除拾凈被害果集中燒毀;冬季結合清園,每畝地用5%西維因粉處理土壤消滅越冬蛹,可預防翌年果實蠅的為害;在成蟲羽化期,噴灑90%敵百蟲1000倍加3%紅糖液於蔓葉、果上,可誘殺成蟲,減輕果實蠅的當年為害。
7.白蟻類
白蟻於果園種薯埋土越冬期啃食種薯,導致種薯喪失發芽能力,造成果園嚴重缺苗、缺株。為害期采用80%敵敵畏乳油10000倍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澆薯蔸,可殺死啃食種薯的白蟻;在果園地挖誘集坑,內放樹枝、雜草誘集白蟻,噴“滅蟻靈”集中防治。
8.紅蜘蛛類
成蟲、若蟲均為害葉片、嫩梢及幼芽,導致果園大量落時,嚴重影響植株生長與產量。冬季燒毀幹枯藤葉,消滅越冬蟲源;紅蜘蛛發生期噴灑20%雙甲脒1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9.黃守瓜
(Aulacophora sp.)
成蟲為害葉、嫩芽、花、幼果,常將葉子咬成弧狀缺刻、斑痕或小洞;幼蟲為害根部,影響植株生長發育,甚至使植株枯萎死亡。為害期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成蟲,用上述藥液灌根毒殺幼蟲。
10.地下害蟲(華南大蟋蟀、小地老虎、蠐螬)為害幼苗、種薯和根系,造成果園缺苗缺株。
11.蝸牛和蛞蝓
啃食嫩苗、嫩葉、嫩蔓,導致細菌侵入引起腐爛。防治蝸牛可用3.3%蝸牛敵500g撒施。蛞蝓用70%貝螺殺700倍液或硫酸銅1000倍液噴霧,均有良好效果。
四、采收與加工
羅漢果的果實從授粉座果到成熟,需60—85天,早期的果成熟期較短,中後期的果成.熟期較長。果成熟的標準是,果柄枯黃、果皮稍黃、果輕捏有彈性。收回來後,把生果放在陰涼通風的樓板上攤晾,待其後熟,晾時果實切忌堆積,以防通風不良而漚壞,每1—2天翻動壹次,攤晾後熟時間壹般為7—8天,待皮色部分轉為黃色時,即可入爐烘烤。
在烘烤過程中,常規的加溫曲線為低—高—低,也就是在果實入爐後的頭3—4天和出爐前3—4天控制烘箱隔層的溫度在45—50℃,中期的2—3日可把溫度提高到70℃。新法烘果采用高低型溫度曲線方法烘烤,入爐時,裝果隔層溫度為70—75℃,壹天後降至55℃左右,保持2天,第4天降至45℃左右,烤1天即可出爐。新法烘果維生素C含量高於舊法,1.7倍,含糖量不降低,果色光亮悅目,加工成本降低50%左右。
由於裝果隔層的上、下層存在溫差,為了使整個烘箱的果實受熱均勻,能同時出爐,要天天把上、下隔層相互調換,並逐個把果實上下翻動。
烘好的果要具備以下特征:皮色黃褐悅目、嗅之清香、無焦味,用手指輕彈聲音清脆,表皮無焦黑現象,內面的果囊成團,皮與囊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