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簡單地說壹下中國的經濟 (800字)很急

簡單地說壹下中國的經濟 (800字)很急

論中國當前經濟形勢

——————0941022113 國際經濟與貿易 雷娜

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著許多新的形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沖擊和挑戰。作為壹名在校主修經濟的學生,我想就我個人而言發表下我對於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微薄看法和見解。近日來關於經濟問題引起了全國廣大人們群眾的關註。壹些我們在電視新聞中隨時聽到的新名詞“蒜妳狠”等等似乎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中國通貨膨脹的時期已經到來。作為經濟學院的學生平日裏我們會看各類專業的財經類新聞雜誌。我認為,當我們在不斷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如何不好,經濟如何膨脹時,千萬不能忘記從整個經濟形勢去看待問題,不可以盲目地跟隨,應站在公正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經濟現象。近日拜讀了郎鹹平教授關於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文章也感觸頗深。

在應對這些挑戰和沖擊的面前,中國的經濟從總體上說,依然保持了相當好的壹個增長勢頭,盡管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放慢的趨勢,今年以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從壹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長有所下滑,比如壹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10.6%,二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是10.1%,三季度,我們的經濟增長是9%,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的經濟跟全球經濟增長壹樣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經濟明顯放慢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平均或者累計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長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近來,中國經濟似乎出現了人們不願看到的通脹趨勢。最近,壹項面向100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顯示,接近九成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中國的通脹情況比較嚴重(占73%)或已經非常嚴重(占15%左右)。這折射出當前大家對通脹有著相當普遍的感受和擔憂。該調查同時顯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認為,明年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是遏制通貨膨脹的進壹步加劇。相比之下,該比重明顯低於認為通貨膨脹比較嚴重或已經非常嚴重的比重。也就是說,盡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脹已經是個嚴重問題,但並不主張將抑制通脹放在首位。

下面我們來看壹下近來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金融問題時采取的政策措施: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在2008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後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時,也帶來貨幣存量的過快增長。2009年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9.74%,增幅比上年末高11.92個,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34.63%。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幅高於名義GDP增長率。

過高的貨幣供應量導致通貨膨脹壓力顯現。盡管由於產能過剩等原因,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09年11月才變為正增長,但在未來壹年,價格上行態勢已經形成,居民對物價預期具有逐漸走高的趨勢。

面對通脹壓力,中國政府第壹次提出“管理通脹預期”的政策主張,顯然,這是壹個全新的課題。那麽如何認識通脹預期,如何認識預期對現實通脹的傳導機制,以及用什麽政策工具來管理通脹預期,就顯得尤為重要

利用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政策選擇。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增加貨幣供給,可以降低利率,進而刺激投資和消費。但從貨幣主義觀點看,貨幣存量的增加,最終將影響到價格總水平的變化。

貨幣存量大幅增加以後,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逐漸產生,不過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都認為通脹預期調整會非常緩慢。但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學派看來,貨幣存量大幅增加後,通脹預期往往很快就能形成。

對貨幣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通脹預期是如何被貨幣政策行為、貨幣政策傳遞過程,以及其他經濟發展因素所影響,顯然是非常有用的,但做到能夠真正管理通脹預期並不簡單。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8年在波士頓聯儲經濟年會上發表演講時承認,有壹些測量預期通脹的方法,如了解家庭預期的調查,職業經濟學家的預測,從通脹指數化債券市場收集信息等。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稱之為企業的價格設定者的預期信息,提供的卻非常有限。對於通脹的動態演化,哪些預期信息是最為重要的,中央銀行如何從各種方式中找到最好的收取相關信息的方式,依然還是問題。

理性預期認為,行為人能夠對經濟政策和其後果作出準確判斷,因而,政策制定過程常常滯後於公眾預期,因而政策是無效的。當然,理性預期的假設條件之壹是認為信息稀缺,並且在經濟系統中不會浪費。但實際經濟運行狀況是不完美信息條件。如果政府與公眾在博弈中占據信息優勢,也有可能能利用政策影響預期。

在中國目前經濟環境下,政府要想管理通脹預期,存在壹定難度。

盡管中國CPI增速剛剛轉正,政府強調2010年將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但這種低通脹目標的政策選擇能否得以實現,尚存疑問,因為低通脹的貨幣政策存在動態不壹致性。

2009年11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當前物價滿意指數為28.2%,較上季下降1.3個百分點,呈繼續下降趨勢。4季度未來物價預期指數為 73.4%,比上季提高6.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持續走高。

從目前政府傳遞的明年信貸、貨幣供給計劃,以及當前的價格管理信息看,難以產生具有說服力的信號釋放,政府只能從產能過剩和CPI水平來遊說公眾認可政府制定的低通脹目標,但以公眾掌握的經濟系統信息所形成的理性預期,公眾不接受低通脹的說明,這樣,就可能導致政策執行中發生動態不壹致性,從而使實際通脹水平超出政府設定的政策目標。從實際經濟運行看,東北產糧地區農民形成了年底價格上漲預期,因而實行了囤積不賣的策略;主要城市居民預期房價繼續上漲,因而在年底出現了投機性搶購的局面。

雖然通脹似乎已成為實事,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中國經濟在其他很多領域取得的進步。最近,國家統計局正在陸續的公布10月份的數據,從10月份的數據來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壹些基本的指標依然保持了比較好的趨勢。1—10月份,我們的工業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等等這些指標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多數指標還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另外,從壹個大的趨勢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8月份,我們經歷了比較高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們今年的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上是抑制通貨膨脹的過快上漲,抑制過快的價格上漲演化為全面的通貨膨脹。我們想力圖通過刺激和加快國內的消費,國內的投資增長,來調整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出現的比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今年應該說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內需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外貿出口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速度,盡管外需增長明顯放慢,對中國的外貿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但1—10月份,中國的外貿出口依然實現了21.9%的增長速度,外貿順差達到2160億美元,另外,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產業結構也趨於協調,中國的糧食已經連續五年獲得了豐收,今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將是歷史上最高的水平。

另外,我們的油料、食用油的供給也得到了恢復性的增長,壹度由食用油價格過快上漲和糧食價格過快上漲拉動的價格總水平的過快上漲得到了明顯的抑制,農副產品的供給結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10月份,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增長14.4%,高耗能行業的增幅在繼續回落,這說明中國政府在壹方面抓保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註重推動結構調整,註重來進壹步抑制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耗高和環境汙染重等壹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民生活在進壹步改善,就業和居民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前三季度,中國的城鎮新增就業936萬人,登記失業率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分別增加7.5%和11%,汶川地震後,國家恢復重建的規劃編制已經完成,災區人民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恢復重建的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推進。

在制度改革方面,今年,我國全國推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理順了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被認為這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個標誌性的壹項改革內容。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在進壹步推進,在企業改革方面,國有獨資企業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工作在繼續深化,電信業通過合並調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業務經營能力的市場經營主體,航空工業體制改革啟動實施,鐵路投資趨向多元化,在財稅金融價格改革方面,實施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耕地占用稅暫用條例,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改革穩步進行,修訂了外匯管理條例,外匯管理制度得勁壹部完善。調整了成品油和電力價格,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對保障國內能源供給發揮了作用。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端於去年4月份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在愈演愈烈,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世界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不少國家的經濟進入了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已經逐漸顯現,而且在進壹步加深。盡管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9.9%的快速增長,但增長速度在逐漸放慢,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在加大,針對國際形勢的急轉直下,中國政府從7月份開始,將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年初的防止經濟由增長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化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在當前價格水平上漲得到了明顯抑制的情況下,又及時的調整了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這個就是重點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7月份以後,中央人民銀行兩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適時調整了紡織品、服裝等出口的退稅率。10月下旬以來,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不斷加重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又及時的進行了重大的經濟工作部署,及時的調整了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堅持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連續出臺了扶持穩定農業生產和外貿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強對中小企業支持等壹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下調了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最近,中央又明確提出,當前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更加有利的擴大內需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恢復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確定了當前進壹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這些措施並不是僅僅著眼於拉動當前的經濟增長,從政策的內容上可以看出來,其更長遠的壹些內涵,這就是註重夯實基礎,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立足長遠,培育市場,創造需求的活力和動力,堅持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並舉,以投資代消費,以消費促增長,重在培育消費的增長能力和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持續的拉動力。

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是有條件的。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的時期,在清醒的認識我們面臨的困難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我們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科學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首先,要看到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有外需減弱的因素,也有國家宏觀調控的累積效應。多年來,面對經濟增長過快,投資消費出口比例關系嚴重不協調的矛盾,面對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承載壓力大,以及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中央壹直希望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適度放慢中國的經濟增長節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今年經濟增長適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觀調控所預期的,也正如社會上所講的,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在發展。其次,應該看到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綜合國力和抗擊各種風險能力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經過改革開放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夠利用好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具有有效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調動和組織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三是我國人口多,市場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還不高,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立足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潛力還十分巨大,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的矛盾還非常突出,實現科學發展需要加大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無論是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加快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改善和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還是推進經濟結構升級、優化,提高技術進步,加強環境保護,推進資源能源節約,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都會創造出許多新的需求。從而,奠定支持中國經濟持續協調較快發展或者較快增長的基礎,通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廣闊的空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同努力下,中國壹定能夠很好的應對和化解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各種矛盾、風險和困難,更好的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提高供給能力,改善供給結構結合起來,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使中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經濟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