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名時間的眾籌為什麽不做了
在2011年上線的點名時間是國內最早的壹批眾籌站。2013年,點名時間聚焦智能硬件,憑借壹批超級項目在科技圈內聲名鵲起。2014年初,點名時間有兩個項目前後突破100萬,但也就在相差不到幾月時間,網站正式更替為“限時預購”平臺。那麽,在大半年前紅極壹時的眾籌平臺為什麽不做了?
1. 流量不足
點名時間沒有流量來源,所以“互聯網思維下”的流量來自哪裏?來自購買。筆者依稀記得京東獲取壹個用戶的成本至少在6元(來自壹名電商分析師的數據),而兩個平臺的ARPU不可同日而語。
而14年中,隨著京東、淘寶自營的眾籌平臺上線,各家的流量差距益發明顯。今年在壹段時間內點名也嘗試過強化媒體屬性(以內容聚合為主)來吸引流量,但現在看來內容聚合這件事已經荒廢。
2. 傷害用戶
攢流量不易。有人說,垂直電商站只要保持用戶的活躍和高忠誠度,那麽即使沒有大流量依然可以形成有效的流水。但回看2013年到2014年,即使是被點名熱捧的超級項目,依然有不少產品跳票。
跳票本來不是點名的錯誤,但這樣的眾籌方式最終把苦心經營的用戶壹批批傷害了。
3. 缺乏閉環
以上,點名的流量瓶頸同樣影響到了賣家。開發產品的團隊在點名試驗和宣傳了壹輪,待生產和品質穩定後尋求更大的流量,就自然而然找到了京東或者淘寶。
而點名當初那批被跳票和早期品質傷害過的用戶隨著商家前後壹同離開了點名。
所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硬件創業團隊的供應鏈管理問題、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人民的低容忍度問題,眾籌模式不可為。
4. 看似美好
轉型預售之後,第2個問題得以解決,所以預售平臺的點名時間過得怎麽樣?
似乎非常不錯,9月壹度有明星產品突破500萬的銷量。但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這是點名上壹款明星產品的銷量,總金額500萬有余。從購買分布看也很正常,但事實上柱狀圖的最後3個采購段位(5799元、18999元和55499元)總金額超過了420萬元。
瀏覽網站,這樣的明星產品並非個例,所以點名時間其實早已從壹個線上眾籌站變身線下代理商的壹個訂貨場。那麽對智能硬件和點名,這條路是否能走通?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