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生意經
即助越王勾踐壹戰滅吳的大智者範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當然入選,推薦為“中國十大富豪”之首。編輯本段生平
陶朱公就是範蠡,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並隨同越王勾踐壹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壹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復國之後,他了解勾踐是壹個可以***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但是齊國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請他當宰相。由於他退歸林下的決心已下,不久又辭官而去。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裏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經商的頭腦。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壹貴壹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因為壹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故他提出壹套”積貯之理”。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盡量賣進存貯起來。等到漲價之後,就盡量賣出。”貴出如糞土”,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盡是拋出。 但是價格漲落的原因在哪裏呢? 陶朱公生長在農業經濟時代,農產品是市場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農業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氣候不同,產量了就不同,對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所以滿足農業需要、為農業服務,就成為他經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據季節規律,提早儲備物資,即所謂”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就是說,像作戰之前要做好準備壹樣,根據季節的需要(時用)就可以預知市場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節和氣候變化是有規律的。他引用我國早已有的壹條關於氣候變化的規律性的古語,作為預知農業豐歉的依據。這條古語說:”六歲穰、六歲旱,十二年壹大饑。”這是說,每六年有壹年風調雨順的上好年景,也有壹個旱年,每十二年有個大旱年,也有壹個水年。 根據這個規律,他豐年就大膽收進。因為不會年年豐收,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同樣,在大旱年物價上漲時,他就盡量拋售,不愁以後沒有進貨的機會。就這樣,他不但自己致富,也為平抑物價、避免豐收年谷賤傷農與饑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陶朱公的故事告訴我們,氣候資源的變化會造成豐收與歉收兩種狀況,對人們都有不利影響,並且通過商品交流這種不利影響會擴展到全國、全社會,但是,只要人們掌握了這個規律性,采用商業手段,通過賤買貴賣,是可以協調的。陶朱公也許是世界上第壹個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都註意到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農業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在該領域的對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經商秘訣:
生意要勤緊——切忌懶惰 懶惰則百事費 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慢 散慢則查點難 用度要節儉——切忌奢侈 奢侈則錢財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濫用 濫用則付托難 接納要謙和——切忌躁暴 躁暴則交易少 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 潦草則錯誤多 買賣要機警——切忌拖延 拖延則機宜失 貨物要面驗——切忌濫入 濫入則售價減 議價要訂明——切忌含糊 含糊則爭執多 期貨要約定——切忌訛延 訛延則枝節生 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 馬虎則失信用 賒借要識人——切忌濫出 濫出則血本虧 錢財要明慎——切忌糊塗 糊塗則弊買生 帳目要稽查——切忌懈怠 懈怠則資本滯 臨事要盡責——切忌放棄 放棄則權力損 優劣要分明——切忌糊渾 糊渾則判斷繁 說話要規矩——切忌浮躁 浮躁則失事多 立心要誠正——切忌粗糙 粗糙則出品劣 主心要安靜——切忌驚惶 驚惶則忘決斷 相處要誠實——切忌虛假 虛假則害己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