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什麽能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因為《詩經》是我們文化的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底”。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壹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三國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