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我想知道廣東揭陽的經度、緯度、時區?

我想知道廣東揭陽的經度、緯度、時區?

揭陽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陸地面積5240平方公裏,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裏,大陸海岸線長82公裏,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沈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8%。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年太陽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間,是全國光、熱、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壹。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幹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境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裏,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甲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珍稀動物有巨晰、穿山甲、果子貍等。名貴水產品有龍蝦、青嶼蟹、石斑魚、鮑魚等。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發祥地,見諸史載已有2200余年,得名於古五嶺之壹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年)揭陽拆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準撤銷揭陽縣建立揭陽市(地級),現管轄榕城區和揭東縣、揭西縣、普寧市、揭西縣1區4縣(市),全市基層設置18個街道、63個鎮、2個鄉、15個國營農場。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623.95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極少數的回、滿、苗、壯、黎、傣、京等少數民族,有港澳臺同胞和旅外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多萬人。揭陽市榕江和練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壹。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臺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誌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清代武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遊擊戰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

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眾,民俗獨特,民情奇趣成了濃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陽菜屬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揭陽菜除了註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此外,民間點心、小食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屬全國點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木雕、剪紙、嵌瓷、潮劇、英歌舞、潮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瑯滿目。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史、嶺、江、海各揚其勝,擁有聞名遐爾的山海勝景,情韻獨特的田園風光,風格迥異的寺廟古跡,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飄香,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水果之鄉”、“著名僑鄉”之美譽。市區榕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素來被譽為“水上蓮花”,普寧市則是著名的“中國青欖之鄉”、“中國青梅之鄉”、“中國潮柑之鄉”。主要旅遊景點有榕城進賢門、揭陽學宮、雙峰寺、黃岐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縣的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巖勝景,揭西縣的大洋高山旅遊度假區、霖田祖廟、天竺古巖、廣德洞天、龍潭飛瀑,普寧市的培豐寶塔、馬嘶巖等。

揭陽是粵東、閩南和贛南的交通樞紐,水陸運輸便捷。建市十多年來,交通設施建設發展迅猛。目前境內有國道206(煙汕線)、324(福昆線),省道1923(內隆線)、1929(葵和線)、1930(汕樟線)、1932(揭陸線)、1940(華五線)、1941(安前線)等公路幹線,全市現有公路通車裏程4397.6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92.3公裏),公路密度83.9公裏/百平方公裏,各縣(市)通往各鄉(鎮)道路基本上實現水泥化。廣梅汕鐵路和深汕高速、普惠高速、揭普高速、梅揭高速、汕揭高速、潮揭高速等高速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廈深鐵路和登洪高速、汕普高速、揭惠高速正在加緊籌建,位於市境內揭東縣炮臺鎮、總投資40多億元的潮汕民用機場項目已正式啟動,惠來電廠的建設和即將啟用,將大大地促進揭陽投資環境的優化。內河通航裏程長369公裏,環繞市區流經汕頭出海的榕江被譽為粵東“黃金水道”全長175公裏,是廣東省第二深水河,可通航5000噸海輪,直航香港和廣州、湛江等地,擁有神泉、靖海、資深等優良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