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風景”全詩
? ?出自《江南逢李龜年》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擴展資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壹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
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壹段時間杜甫壹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嶽陽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裏,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壹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壹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