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 以無我精神追尋法治夢想
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 以無我精神追尋法治夢想
上海法院痛失了壹位好法官、好幹部。他就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去世時年僅47歲。 碧華曾對我說,當他第壹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了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壹定要做壹個有良心的法官。
"做壹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這句話,成了他壹生的追求,壹輩子的堅守。
2008年9月,當事人沃根生83歲老母親居住的閣樓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認為物業公司應對火災承擔責任,於是將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缺乏證據,沃根生最終敗訴了。判決以後,他不服,壹年接著壹年上訪。碧華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接待了沃根生,並提出要去現場看看。來到現場,碧華拱著腰壹級壹級走上發黑的樓梯。閣樓很矮,碧華的頭幾乎要碰到樓頂的橫梁,他非常認真地聽完沃根生的講述,神色卻變得越來越凝重。
回來後,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壹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壹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
在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系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著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
2016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後,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壹直希望能有 機會 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碧華就是這樣,努力讓 人民群眾 在每壹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記得他剛去長寧法院 工作 不久,有壹次我遇見他,他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起基層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設的設想。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他長期在高院工作,怎麽對基層情況了解得這麽透徹。後來我才知道,他壹上任就調閱了100多件執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眾來信,加班加點分析研究,白天壹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案件的審理。正是這種有針對性的探究,才讓他壹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2013年,按照中央的統壹部署,上海開啟司法改革試點的大幕。面對困難,碧華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他帶領司改辦在全市召開了30多場座談會,梳理了5大類100多個關鍵問題,研究了10多個國家和
地區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職業保障制度,歷經180多個日日夜夜,前後34稿,終於研究制定出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記得有壹次召開司法改革培訓會議,他壹個晚上趕出了200多頁的PPT,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會上說服更多的人來支持和理解司法改革方案。
他就是以這樣壹種"無我"的精神,追尋著他的法治夢想。去年12月9日,在碧華去世的前壹天,我在電梯裏碰見他,他對我說:"我最近感到特別累!"他是個從不說累的人,我有些擔心,趕緊勸他休息幾天,但他笑笑說,明天還有幾個會呢。沒想到,這竟成了他對我說的最後壹句話!
碧華,妳走得太匆忙了,我想對妳說:妳主持開發的律師服務平臺,今年1月5日已經正式上線了,在律師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妳牽掛的信訪監控管理系統,長寧法院已經基本完成了升級;妳最關心的人員分類定崗工作,現在已在四家試點法院正式啟動了;我知道妳正在起草撰寫《法院管理》這本書,我們壹定會盡快幫妳整理出來,讓它早日問世。
妳放心的走吧,我們壹定會帶著妳的夢想,在依法治國的征途中,砥礪前行!
鄒碧華同誌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2)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長張楓
我和許多同事壹樣,都是鄒院長的超級粉絲。鄒碧華在長寧法院的4年,對我們而言,是重拾夢想的4年,是重燃激情的4年。
第壹次近距離接觸鄒碧華是在壹次座談會上。那是在2009年,他針對青年幹警召開了壹次職業生涯規劃座談會。會上,他就像洞察了我們的心裏壹樣,和我們講起了"職業生涯的7年之癢"。
我那時已經在法院工作了15年,雖然我的辦案績效壹直不錯,但就像個車間操作工,憑著經驗和感覺辦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壹個發言,如實講了心裏話。鄒碧華很贊賞我的直率,他說,年輕人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堅守夢想。有時候,不是機會沒有眷顧妳,而是妳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話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覺自己被壹槍打中了。從那天起,我和許多像我壹樣的同事們,仿佛又有了再沖壹下的渴望。
鄒碧華也似乎看到了我們 情緒 的變化,壹有機會就和我們壹起討論案件,交流心得,教會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他常常提醒我們:"法官不應該是冰冷的法律適用機器,而是壹個充滿人文品格的司法者,我們要學會運用 心理 學方法,讓司法過程充滿親和力,這樣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心,並推動
法律信仰的形成。"
方法多,善於改進工作機制,這是長寧法院很多人對鄒碧華的印象。到長寧法院後,他發現很多當事人來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於是情緒事件不斷發生,最後矛盾加劇,與法院形成了對抗。
於是,他推出了《群眾接待場景65例》。這65例包含了立案、審理、執行、信訪等程序的各個環節,每個都列出了正確的做法,並予以說明理由。就像壹面面鏡子,讓我們每個人檢討著自己的壹言壹行,也讓我們在接待群眾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2011年,我經過競崗成為了民壹庭副庭長,分管訴調對接中心。那段 時間 ,有壹些當事人和律師投訴,認為訴前調解效率不高,浪費時間。鄒碧華就問我,難道真是他們不願意配合調解工作嗎?我們的解釋工作做到位了嗎?他要求我們用短信服務的方法解決問題。
於是,立案後我們就發送兩條短信。壹條告知調解員姓名,並承諾調解員將會在兩個工作日之內主動聯系;另壹條則是介紹訴調對接中心以及調解員,並附上宣傳標語"我們用心為您創造美好生活"。
沒多久,壹位律師寫來表揚信。他感慨地說,他是第壹次接到法院發送的短信服務。法院這麽尊重律師,他很感動,而且案件也得到了這麽專業化的調解。
這封表揚信讓我深深感到,鄒碧華說得對,壹個人,壹個團隊,只要熱愛自己的職業,用心做事,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010年,在他的倡導下,長寧法院組建了"小教員團隊",開辦了法官論壇,很多法官走上了講臺。 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和其他教員在實踐中成長。如今,執行局的謝壽山主講心理學、少年庭的錢曉峰主講少年審判、而我則主講鄒碧華的《九步調解法》。我們每個人在傳播法治夢想的同時,也收獲著傳道者的快樂。
鄒碧華力推的人文關懷、可視化管理、信息化建設,已經滲透到長寧法院每壹個平常的日子裏。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生前曾這樣說。是的,鄒碧華用生命告訴我們,壹個懂得尊重職業的法官,才能擁有正確的 人生 價值 觀;壹個擁有正確價值觀的法院,才可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
鄒碧華同誌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3)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不幸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律師界。驚聞這壹噩耗,律師們無不感到震驚和悲傷。2010年初,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聽取紀檢監察工作匯報時得知,有律師反映,壹些法官在庭審中
時常打斷律師發言,甚至呵斥律師,壹些判決書對律師代理意見回應較少或回應時遺漏要點。
這讓鄒碧華很是感慨。他認為,律師與法官盡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同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尊嚴、追求公平正義的 目標 是壹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系。
基於此,他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壹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臺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
這讓我們做律師的,心生敬佩和感動,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準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註意控制情緒,給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沖突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2012年,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壹篇題為《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的文章,反思法官的角色意識,闡述了法律職業***同體建設對中國法治的重要性。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壹天發出的最後壹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16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寫下的寄語。
在鄒碧華寫下這句寄語的兩周之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委員會2016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構建法律***同體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律師服務平臺"的雛形,第壹次閃亮在我們眼前。
鄒碧華像是"法院的產品經理",精心打磨著律師服務平臺的每壹個功能。在前期調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員在全上海範圍內調取了20萬件有律師參與的案件,經過仔細核算,他們發現,若每個案件中,律師通過網上閱卷減少往來法院的次數,就能節省60萬個小時工作時間,10萬次車輛往返。為幫助律師識別惡意訴訟情況,服務平臺專門設置了"關聯案件自動推送功能",將同壹當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統涉及的案件制作壹份清單推送給律師。還有庭審排期避讓功能,免去了同壹律師同壹時間幾個案件在不同法院開庭的困擾。
這個服務平臺的推出,自去年7月啟動,到11月鄒碧華向我們展示,前後只用了短短的4個月!我驚嘆於這種高效率,孰不知在這背後,需要鄒碧華和他的團隊傾註多少心血,又有多少個殫精竭慮的夜晚。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師事務所的近17000名律師,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臺的受益者。
通過使用,律師們驚喜地發現,平臺提供了從案件材料遞交、繳納訴訟費到獲取案號的"壹條龍"服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網上立案。為確保各項程序在可視化下進行,平臺還專門設置了網上評價功能,法官與律師可以進行雙向評價,以實現相互監督。
鄒碧華用生命,讓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們,就是要繼承他的理想 信念 和實踐創造,帶著他心中的那團火,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