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大家對大紅袍認識知多少?

大家對大紅袍認識知多少?

莫名其妙大紅袍2007-04-21 20:03

寫下這個題目,我就知道,自己已經走近了死胡同。因為,我們很多人無法品嘗到真正的大紅袍茶。連某個國家領導人的夫人也發問:到底誰有資格喝大紅袍?

天心永樂禪寺住持釋澤道說,喝茶靠緣分。

緣分是什麽?和尚解釋說,時空、物質、條件、精神四者的高度統壹就是緣分。他繼續說,時間允許遇見、空間提供場所、物質本身存在、條件偶然巧合、精神追求壹致,這四個緣分的條件缺壹不可。才有緣。也就是說,即使大紅袍擺在妳的面前,妳不壹定就知道它是大紅袍。因為,大家的精神追求不完全壹致。好比杯子,和尚很喜歡用杯子來比喻:盛茶的時候是茶杯、裝水的時候是水杯,打碎以後是瓦片,碾成粉末是瓷土、變成灰塵是分子、光子、質子……。在不同的人眼裏杯子有不同的含義和結構,杯子是壹個名稱,跟茶葉壹樣:可以分解為茶葉、樹葉、植物、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我推想過去,和尚是喝過大紅袍的,而且喝過後,感覺不是太好,所以會這麽說。乃至於他對誰都這麽說。或許還有另外的禪機?

大紅袍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存在了好些年,連王曦之都會寫下“晚甘候”三字,似乎在證明他曾經喝過的大紅袍,就像他的字壹樣遒勁脫俗。後人把他的字拓來刻在巖石上,給人以灑脫飄逸的感覺,惹得導遊每次都很得意地讓遊客猜那個“候”是什麽字,很多人猜“居”字的時候,導遊就露出了歡顏:“那是個候字,相傳啊……。”而我卻透過這幾個字,感覺到那個“候”字跟現在的導遊壹樣狡猾地隱藏著對別人的作弄,那意思好像說,我都被晾這雨淋日曬這麽多年了,吃盡了苦頭才換來壹身名譽,不搞幾個難認的字讓妳們瞧瞧,以為我是混飯吃的,想見證大紅袍,就上來晾壹晾吧。大有“妳上來,我下去”的味道。

武夷巖茶最早為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唐朝孫樵的《送茶與焦刑刻書》,美稱為"晚甘候"。把茶尊稱為“候”,不僅擬人,還封了官價,可見,武夷山巖茶從古代就有了“攀龍附鳳”的愛好。

很多有名的東西,包括千古有名的東西,就是靠著重重的疑團去迷惑著千百年的癡迷者的,就像九陰真經的最後用梵文寫的那段經文壹樣,來,看看妳有本事解嘛?就算妳通曉了古今,也未必識得梵文。文化啊文化,太明白了就沒有文化了嗎?

大紅袍就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石壁上。

--------------------------------------------------------------------------------

天心巖,老百姓說,巖石有三塊,像個心形字,心巖兩字是這麽得來的。

和尚說,武夷山方圓12平方公裏,從空中往下看,天心的位置是中心,也是佛道兩家的廟觀所在,所以叫天心,是中心的意思。這兩個說法都跟武夷山的山形地貌壹個個像這個那個壹樣,呵呵,我覺得都不像,整個武夷山九曲溪竹筏遊下來,就玉女峰下那個石頭看上去比較像大了好幾百倍的牛糞,至於玉女峰,我怎麽也看不出玉女的味道,還說有三個並排的玉女,說左邊最小的玉女偷情,把肚子搞大了,還害羞地側著臉。簡直亂七八糟壹塌糊塗不知所雲。

我最擔心的就是把壹個流傳了千百年的物種說成像這像那,莫衷壹是。大紅袍會是這樣嗎?

當地老百姓說了,巖石上那幾株茶葉是為了防止別人來偷盜,所以“虛晃壹槍”:“噢,那就是大紅袍,看吶!”我的天,還真有呢。多少朝代的人仰望著它,高高在上,壹付君臨天下的感覺。可那是假的!當地人都知道。

和尚也知道那是假的,和尚的師傅的師傅曾經告訴和尚的師傅說,真的在另外地方,和尚笑瞇瞇地說了。誰說笑瞇瞇的背後都隱含著欺騙?

--------------------------------------------------------------------------------

按照九龍窠茗樅園碑石上介紹,這裏種植著的名樅按順序排列:白雞冠、金觀音、白瑞香、金柳條、百歲香、夜來香、烏龍、水金龜、鐵羅漢、金鎖匙、瓜子金、金鳳凰、月中桂、素心蘭、北鬥、紫筍、半天腰、白牡丹、千裏香、壹葉金、不見天、醉海棠、不知春、佛手、石乳、桃仁、石角。***27個品種。

這麽多品種排列很難區別,所以,有心人把巖茶分為,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壹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武夷巖茶的品種花名遠不止這些,壹個香味壹個名稱,早在1950年的時候,那時統計就有970多個花色茶名。

茗樅園裏沒有種植大紅袍。因為大紅袍只有山中巖石間的那六棵,以那六棵母本茶樹的枝條扡插的後代品種叫北鬥。如果把大紅袍比作達官顯貴們的專用飲品,那麽,北鬥就是民間百姓飲用的大紅袍。

北鬥就北鬥吧。誰叫我們都是百姓呢。百姓喝的北鬥就很平常了,平常到妳幾乎不知道它有什麽特點。奇怪,武夷山人會知道什麽什麽品種。我大吃壹驚:憑什麽他們就知道這麽多的品種。壹天,我拿來別人的桃仁品種讓他們嘗,呵呵,結果沒有壹人說得對。我好生得意:原來他們就懂得自己種植的那些品種,並不知道別人種植的茶葉品種!那麽,我換壹個想法:如果,給他們茶葉種苗的人就把茶葉的名字命名為"清茗",是不是他們以後就把這個茶葉壹直就叫作"清茗"了?呵呵。

大紅袍的傳說跟鐵觀音的傳說比較起來,更荒唐。雖然都有依附權貴的壹面,體現著茶農的終生無奈:靠達官顯貴提高自己身價。鐵觀音是靠皇帝命名,東門說“扯淡的理由”。而大紅袍的兩個傳說也是跟貴人有關。奇怪:茶葉怎麽都跟貴人有關,難道不是勞動創造了歷史,是貴人推動了歷史?

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壹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又說,壹個考生途中病到,天心巖和尚用茶湯救活,考生考中狀元後,把披身的紅袍蓋在茶樹上,大紅袍由此得名。也是壹派胡言!且不說,紅袍如何蓋上那丈兒八高的巖石上,就算蓋上,那山風壹吹也隨時會落地,誰還計較那茶樹被蓋了以後會不會長大?呵呵。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山崖巖石呈東西走向,這裏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六株,其中三株據說是母樹,另外三株是壹代。它們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

所有文獻上都說,“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反正沒有幾個人喝過,就算是這樣吧。我們沒有喝過,不好隨便否定前人的論斷。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裏,有36峰、99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禦茶園專門采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大紅袍的制作方法就是烏龍茶的制作方法。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據書上說,“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我看了這幾行文字後,就沒有感覺到大紅袍的奇特之處,如果有印象的話,我們曾經對“巖韻”進行討論過,那是來自小紅袍的韻味。小紅袍。是當地老百姓發明的壹種拼配茶,據說品質不輸大紅袍。由天心巖九龍窠生產的肉桂、水仙、矮種烏龍等幾個品種拼配復焙而成,去年品茶會有幸喝過的人現在記憶猶新,當時,老百姓只說是野生巖茶,其實是多品種的拼配茶,拼配出來的好味道。

小紅袍。壹個武夷山老百姓喜歡叫的名稱。

世界上本來沒有小紅袍這個名稱的茶,最初可能就是商家炒作出來的茶葉名稱。其本意是不如大紅袍的武夷巖茶,味道又接近大紅袍的品質。但是,時間壹長,人家沒有見過大紅袍,小紅袍又是怎麽樣呢?所以,以訛傳訛,變化多端的武夷山巖茶被商家炒作得五花八門、莫衷壹是。

老百姓以制作出小紅袍為最高境界:首先要認真品嘗巖茶的毛茶,把老樅水仙、肉桂、矮腳烏龍、黃倓等幾個品種,識別各自優點後,進行合理拼配。取水仙茶的醇厚、肉桂茶的湯香、矮腳烏龍的清甜、黃倓茶的飄香,其他武夷奇種的巖韻。拼配後,經過調茶師的認可後,再進行低溫約80℃,長時間約8~15小時的焙火,攤放、挑選,退火等工序。大約20天左右,品質優秀的巖茶就會橫空出世了:人們形象地把這個難得的品質稱做“小紅袍”――是大紅袍的嫡系。

很奇怪,武夷山市政府對大紅袍進行了產品專用名稱註冊後,對小紅袍現象卻有種默契。這樣壹來,民間到處充斥了小紅袍的身影,卻沒有人去註冊商標和包裝,本來就亂的武夷巖茶顯得更琴瑟琵琶魑魅魍魎了,四小鬼八大王到處橫行,遊客叫苦不叠聲中,最終抱怨的是,武夷山沒有好茶!

武夷山真的沒有好茶?不。有好茶。據我對武夷山茶葉市場的調查,我發現,武夷山的好茶到處都有,關鍵是武夷山人自己不太了解好茶的概念,加上遊客對武夷巖茶的認知程度較差,所以,造成與好茶擦肩而過的情況。

武夷山真的是遍地是好茶。

首先,不論生長在巖石邊的巖茶,還是生長在周邊的洲茶,或者是生長在別處的茶葉,在武夷山方圓100公裏甚至更多的地方,沒有工業的汙染,這裏是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雙料保護地,人們經過多年培育,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意識。好的環境是生產好茶的基礎。其次,武夷巖茶連續多次的茶王評比活動,使得當地茶廠紛紛使出絕招,壹拼高低,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唯恐落後別人。這種競爭機制的引入,無疑會使武夷茶業的發展勢頭產生質的飛躍。

武夷山周圍地區的建甌、建陽、松溪、政和等縣,自古就有生產茶葉的傳統。這裏山高皇帝遠,千溝萬壑,自然氣候非常適合茶葉生長。有記載說,中國茶葉的始祖分兩種:壹種是巴蜀為代表的大葉種茶葉,屬於純野生狀態;另壹種是以武夷山脈為代表的小葉種茶葉,屬於老祖宗把野生茶葉進行馴化的品種。我們不是研究物種學的,無權評論是非。但《茶經》裏提到的建州茶,就是在這個地方。那時還沒有安溪茶呢!

有生長茶葉的環境,加上有生產茶葉的歷史。我們就沒有理由懷疑那個地方沒有好茶。

看看那邊的老人,個個喝茶,人人長壽,精神健碩,神采飛揚。這就使我產生另壹個念頭:喝茶的目的是什麽?

很多人研究過的禪茶壹味。佛教修行的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種。茶呢?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藥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對於坐禪修行進入“靜定”,保持精神,思索悟道。同時,茶湯清淡潔凈,即不違反佛門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侶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佛教中普遍認為茶具有三德:壹是打坐參禪、徹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幫助消化,輕神提氣;三是“不發”,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飲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侶的青睞。

茶對和尚這麽有用,以至於武夷山的和尚也喜歡鬥茶!有記載說,“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於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佛剎、落落相望”建州所領十壹縣,到處有佛寺。此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武夷山向以“佛宗道源”著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沈積濃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廟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都與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茶對身體有益,茶味好喝,好喝又有益,而且多少還有點“癮”,能不是好東西嗎?

到此,我可以說大紅袍是個迷,而且這個迷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大紅袍作為披在身上的衣服來說,叫紅袍就夠了,何來壹個“大”字呢?是為了強調還是指色彩?如果大紅是為了區別粉紅、水紅等等的色彩,那麽大紅色就是獨壹無二的意思。如果僅僅是指衣服,除了說紅袍還不足以引起某些“重視”的因素的話,那麽加上壹個“大”字,也是為了突出紅袍的意義。

這些本來並不奇怪,奇怪的是,這個名稱是由壹個有道高僧起的。按理說,和尚已經看破紅塵,有壹個“晚甘候”的俗名也就很傲人了,把茶葉都像人壹樣封官晉爵了,除了對茶葉的崇敬愛戴之外,還多了壹層神聖的色彩:“那可是候爵啊”,要是平常百姓就得叫聲“爵爺”了。當然,古代的人再怎麽狂也不敢像現在這麽狂,充其量說個天下的官位。不像某些茶,起個名字就直接叫什麽“仙毫”,那可是天上神仙的東西,比人間的皇帝都大。喝起來感覺就雲裏霧裏的叫人摸不著北。

和尚起了茶葉的名字還不夠,還要給名字壹個說法,於是就有了上面的幾個傳說。如果是真實的故事也就沒有什麽好猜疑了,給人的想像也沒有那麽多空間。就以為不真實,所以就有了第二個傳說。兩個傳說都解釋不了“大紅袍”是件衣服,怎麽會變成茶葉的謎團。所以,不約而同地都說把紅袍披在了茶樹上,以示謝恩。

先說考生赴考要不要經過天心巖。到過天心巖的人知道,那不是道路,是絕路,是山峰,四處是溝壑。就算迷路,好。武夷山出過多少狀元郎,那可是有史可查的呀,是哪壹個狀元經過天心巖暈倒被和尚救活考取功名後又把紅袍披在茶樹上?第二個傳說似乎比較有道理,京城大官被進貢的茶葉救活,為了感恩把紅袍獻給了茶樹,但也是和尚說的,死無對證。

種種傳言,漏洞百出。要不是這樣,也就不會給傳說蒙上壹層神秘――雖然這個神秘算不上什麽智商,卻也暈倒了好幾代茶癡遊客。當人們反復傳誦這個不太美麗的故事的時候,臉上露出的總是神聖的神情,以至於,這個神聖的神情到頭來,會讓壹個不怎麽樣的茶都忽然變為神品,於是,有明白的人說了,這就是茶的文化,喝不明白的時候,可以想像,可以心馳神往地品啊品,品出九霄雲外去,品到三皇五帝中。呵呵,要我說,喝到死,也沒有人去想:“原來根本就沒有那茶”!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呵呵,紅袍本無茶,流言到處跑。喝茶為健體,何需訪紅袍。

(完)200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