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珺的經歷
1970年代的臺灣,甫經歷中美斷交與退出聯合國等事件,致使臺灣的國際地位日漸低落。然而臺灣青年,只知道西洋歌曲,卻對自身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1975年,李雙澤呼喊出“唱自己的歌”,點燃青年學子投入創作民歌的風潮。身為李雙澤淡江文理學院學妹的楊祖珺,自然處於浪潮之中。十八歲即登臺演唱的楊祖珺,在接下來的校園民歌運動中,領航唱出自己的歌。
在戒嚴下的臺灣,任何對黨政體制有反動的行為皆會遭受監控與管制。當時主持臺視音樂節目《跳躍的音符》的楊祖珺,因不滿新聞局要求其演唱凈化歌曲、幹涉民謠的播放而辭職。她走上街頭,繼續以歌曲與行動來散布她所堅信的理念。這對政府來說,無疑是壹種挑戰。楊祖珺被看成是問題人物,封殺其在公眾媒體上的影響力。1978年,由新格唱片所發行的唱片《楊祖珺》於兩個月後遭到回收禁播,理由是其所收錄的歌曲〈少年中國〉與〈美麗島〉各帶有統獨意識,因而未能通過歌曲審查制度。在民歌歌手這條路慢慢被打壓窄化的同時,楊祖珺以另外壹種方式向社會吶喊。
她加入了黨外運動,與林正傑(後兩人結婚,於1990年離婚)發行了《前進周刊》,對社會上不合理、不公平的事做出批判省思。《美麗島雜誌》創刊,刊名由來即是李雙澤所作、楊祖珺演唱的《美麗島》。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創黨,楊祖珺為創黨黨員暨第壹至二屆中央執行委員,積極投入政治,參選立委,對女權、對司法改革、對所有壓迫民權的制度提出質疑與改進。而在其他方面,楊祖珺也沒有偏廢。她考進了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並赴美國麻州大學傳播研究所攻得哲學博士學位,以教學、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持續為社會發聲。如2004年《聲援楊儒門暨臺灣農民/農業運動》與2005年《民歌三十之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即可見楊祖珺仍奮鬥不懈的身影。
1994年11月1日,楊祖珺被民進黨除名。
1997年,42歲的楊祖珺重新背上書包,走進校園。這次,她遠渡重洋,來到了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麻州大學愛默斯特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