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黃河石林百公裏越野賽

黃河石林百公裏越野賽

01

看了壹天關於黃河石林越野賽的消息,心情無比沈重。

這場舉辦於5月22日甘肅白銀的越野賽,壹下就帶走了21條鮮活的生命,其中還包括了多名越野圈的資深高手。

他們不是因為路遇懸崖失足掉落,而是因為突遇極端的惡劣天氣而造成失溫,壹個個倒在了寒風中。

其中,最讓大家熟悉的,是馬拉松名將梁晶。雖然有個略顯女性化的名字,但他確是馬拉松圈子裏當之無愧的大神,也是壹個有著豐富越野經驗的老馬拉松人。

從小出生於池州農村的梁晶,是合肥跑步圈裏的名人,也是中國數項百公裏跑步、24小時跑步的紀錄保持者。合肥比較早的馬拉松愛好者,很多在他還不出名的時候就認識他了。

大家對他的第壹印象,都是性格堅韌、耐力好、能吃苦、不願輕易放棄。所以在跑友圈裏,有“梁神”的稱號,除了過硬的技術外,更多的是不少馬拉松愛好者,把他視為激勵自己的精神偶像。

可就是這樣壹個擅長長距離跑和越野跑的人,卻和其他20名參賽者壹樣,不幸倒在了這次黃河石林越野賽的途中。

按理說,曾參加過歐洲最高難度阿爾卑斯山越野賽,跑過多座雪山,也曾在國內的新疆大沙漠裏跑過“八百裏流沙”的梁晶,對跑步途中壞境的適應能力是比壹般人強的,但這次幸運之神卻沒有眷顧他,他倒在了自己曾三次奪冠的地方。

這天到底發生了什麽?經驗老道的梁晶為何沒能幸免?也許從梁晶遇難的角度,我們更能了解這場越野賽到底有多“兇險”。

02

梁晶遇難時,只有31歲,正處於跑步的巔峰時期。

當天,他和其他選手壹樣,輕裝上陣,沒有隨身攜帶沖鋒衣和保暖衣等物品。因為5月的白銀,已經進入夏季,幹燥少雨是這裏氣候的主旋律。

在前壹天晚上大家開會的時候,整個準備工作,也是按照防曬、防中暑和防紫外線來部署的,所以大家基本上都把這些裝備放在了主辦方的車上,主辦方會把每個人的保暖物質拉到了不同的打卡點。

這都是按照每個參賽隊員的意願,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時速,來預估晚上能到達的打卡點,以免早晚溫差過大,自己沒有禦寒的衣物。

按照梁晶之前的參賽成績,他大概可以在10~12個小時完成。早上9點開始的比賽,晚上8點左右基本就能到達終點。

所以,他就把保暖物資放在了後面的打卡點裏。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前三次沒有出現過的極端天氣,卻在這壹次出現了。

根據參賽者“流落南方”在社交平臺上的自訴,我們能感受到當時的天氣到底有多糟糕:

也是在這裏,他看到了第壹個下山準備退賽的人,當時他心裏還想,就這樣放棄了?

但看看自己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全身都濕透了,被風吹得根本站不住,冷得受不了的他,只好在找了壹個相對避風的地方,掏出了保溫毯裹在身上。

說是保溫毯,其實就是壹塊錫箔紙,在這樣大風大雨的天氣,根本沒有什麽用,不少人的毯子壹拿出來就被吹飛了。

但“流落南方”還是堅持戴著壹副無指手套,拿著登山杖往上走。結果手凍得受不了,十根手指都沒有感覺,他只好把手含在嘴裏,還是沒有反應,反而舌頭也越來越冰涼。

他馬上下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到了失溫的邊緣,所以果斷決定退賽,往山下走。

也正因為他的這個決定,最終讓他脫離了險境。

03

但跑在第壹梯隊的梁晶和其他的參賽者,卻沒有這麽幸運。

梁晶的好朋友李玉陽說,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不了解馬拉松的人可能會說梁晶這樣有經驗的運動員,應該能準確預估形勢及時折返,但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在馬拉松的整個比賽途中,因為距離長,突發的狀況也會特別多,比如下雨、冰雹、迷路都是經常會遇到的。有時很多專業運動員在淋很長時間的雨後,依然會照樣跑,都不會因為壹點小雨而放棄。

所以他覺得,特別是像梁晶這樣的老馬拉松運動員,更不會因為刮點風和下點雨就放棄。

也許這就是悲劇的開始。

梁晶作為第壹梯隊的參賽者,肯定比其他參賽者跑在了前面,所以上山的路跑得更遠、更深,面臨突然的冰雨和降溫天氣,更不容易撤下來,才導致了身體失溫,最後失去了意識,倒在了馬拉松的路上。

說實話,從梁晶的遇難到“流落南方”的自述,還包括很多參賽人員的采訪,看完後相信每個人的心情都會久久不能平靜。

除了對這21條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會讓我們思考:難道這麽重大的馬拉松事故,僅僅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04

首先,在線路的設計上。

這次黃河石林越野賽的路線是壹個環形,參賽者將圍繞景區跑壹圈再回到起點,總長100公裏左右。

但它又不同於平時的城市馬拉松,它是山地馬拉松,選手們在離開景區後就要開始爬升。

整條跑道有2000米的海拔高度。壹般在2500米左右,人體就會出現高原反應。

所以這次賽事的強度,可想而知。

賽事的第壹段路和第二段路都還好,第壹段是壹個大下坡,第二段也相對平緩,難度就在第三段路上。

第三段路要爬壹座高山,海拔會升到1000米,而且山體是由石頭和泥沙組成,連摩托車都開不上去,選手只能手腳攀爬。

也正因為這樣冒險的路段,才讓極端天氣到來時,成為了死亡之路。

其次,最危險的路卻沒有設置壹個補給站。

因為這段路的“特殊性”,所以組委會在這段路上沒有設置任何補給,這也意味著,即便到達山頂,也沒有可補充的食物、飲水,熱水更是妄想。

暴露的山體,更讓選手們無處休息,且無法在此處退賽。想退賽就要麽往山下走,要麽堅持到第四段路。

這也讓如果遇到不可抗因素時,傷亡程度會成倍地增加。

所以當第壹批返回酒店的退賽人員,在群裏看到這樣的場景後,都忍不住失聲痛哭。

不少人在不同的地點呼救,不斷有遇難者的照片傳來,有些人因為被大風吹倒磕破了腦袋壹直流血,有些人已經口吐白沫,還有些人已經意識模糊,叫名字都沒有任何反應……

但因為沒有設置補給站,沒有設置應急措施,沒有誌願者,連摩托車都上不來,再加上極端的天氣,他們只能在狂風暴雨中無助和絕望。

最後,應急措施太薄弱。

壹般當發生這樣重大的突發事件時,主辦方既然沒有設置補給點,那面對重大事故的應急措施就很考驗能力了。

但從“流落南方”的敘述中,他說,當時他撤下來的時候,還有大部分的選手在上山。直到他撤到山腰的時候,藍天救援隊的人員才指引他到了壹個小木屋。

他壹路上,看到有若幹的選手倒在地上壹動不動,還聽說有個六十多歲的選手,已經“不行了”,求藍天隊員盡快上去施救。

好在他終於在小木屋裏等到了這位選手,嘴唇紅潤應該沒有大礙。但面對山上的情況,僅有的幾名藍天隊員也無能為力,只能壹直通過對講機和組委會聯系。

撤下來的選手,每個人眼睛都是紅的,因為看到路邊躺著的人,自己有心無力,沒辦法幫助他們,因為自己都保不住自己。

直到壹個多小時後,山下才上來壹個救援人員,對小木屋撤下來的選手說,車開不到這個位置,能動的就自己走下山從CP2坐車回終點,不能動的還要繼續等待救援。

從這壹個小細節就能看出,組委會的應急措施是多麽的薄弱,也許覺得前三屆都沒出現這樣的情況,也許想節約開支。

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準備不充分,才讓這件事的傷亡如此的慘重。成為中國馬拉松賽事中,最嚴重的遇難事故。

縱觀這件事的背後,也許有天災的因素,但還有“人為”。

如果主辦方與承辦方能在線路上規劃上更加的完善,能夠提前在最危險的路段設置補給並配備救援人員和醫務人員,在應急方面上做好充足的準備,我想這樣慘烈的傷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可惜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如果”!在生命面前,壹切都應該認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