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安順的文化習俗

安順的文化習俗

安順人過年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壹大傳統節日,民間則習慣稱之為過“年”。對這壹傳統盛大節日,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在過法上也有不同的差異.就我門安順人來說,也像其它各地人壹樣,壹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忙於操辦年貨,打掃家庭衛生;貼春聯、貼年畫;除夕之夜燃放炮竹、守歲等。除了這些***同點外,我門安順大部分人家,則忙乎熏臘肉、香腸、血豆腐;作糕粑、甜酒、糯米面;在除夕這天或提前兩三天,還要做炸山藥、做豆腐丸子、打糍粑等。

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因此在除夕這天晚上,哪壹戶人家都要把爐火生得旺旺的;有的人還要人上壹對通宵大紅燭,意指來年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在六七十年代,我們安順人還有壹些習俗如:壹進入臘月,就很忌諱說“鬼”呀“死”呀這些不吉利的話,所以民間就有“正月忌頭,臘月忌尾”的俗語。在三十夜豐盛的菜肴中,還必須有整匹的青菜、白菜做的湯,這整匹的菜就稱之為“長命菜”。據老輩人說,在三十夜吃了“長命菜”,壹輩子可長命,二是說話清清白白。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科學文化知識增長,過年時的壹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和忌諱,正逐漸從人們的大腦和生活中消除。

安順民間的說唱藝術

於安順城鄉的民間說唱藝術比喻為“夜郎文化”這壹花圃裏的壹小簇淡雅之花,是在恰當不過的了。作為民間說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載體,說唱腳本普遍出現在城鄉各地趕場天的地攤上,不僅為廣大說唱藝人所親睞,而且就連只字未識的老年人閉上眼睛,點上旱煙邊聽邊搖頭,充分體現了他們對說唱藝術的癡迷與厚愛。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安順屯堡人,我所理解接受的民間說唱藝術,源與先輩人的影響和後天對說唱腳本的研讀。在農村每逢婚喪嫁娶之日,親戚朋友前來幫忙,忙於便做在壹起,妳起壹句頭,他接壹句尾,或壹問壹答的輪著唱,形成不拘而隨意靈活,整夜整夜的唱都不覺得疲倦累人。可見說唱藝術的魅力之大,其根植得土壤之深廣。

說唱腳本壹般由民間藝人搜集整理,油印裝訂,散見與各個鄉場上銷售,三、五角錢不等,二鋪九溪壹帶較多見。說唱內容多是關於婚嫁喪娶,起房坐屋、歷史掌故,地戲、花燈、山歌、孝歌等,且形式多樣,唱詞不壹,既敘述故事,有權誡世人。但由於歷史的發展變遷,有些篇章段落難免存在著封建性、低俗性,有待與閱讀者認真加以鑒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說唱多屬簡潔明快的口頭語,且較好的應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多為排比、反復、比喻、比興、擬人、設問、用典等。大多唱詞均以壹年四季為起首句,如《十二月拐妹調》、《賭錢歌》、《說親調》、《牛郎織女》等,分別以月分之別而賦予不同的內容。在《賭錢歌》中:“正月裏,是新年,親朋約我去賭錢,壹晚贏得三五吊,雇個腳子去挑戰;二月裏,菜花黃,爹媽罵我不在行,各樣活路不想做,壹心只想去賭場……。,分節壓韻,節奏感較強,易於接受和背誦。

從花燈調的各個調名來看,《五更想郎》、《瞧郎歌》、《十想郎》、《娘裙帶》、《留郎歌》,大都是敘寫青年男女之間戀愛相思之苦。《五更想郎》寫道:“壹更裏,跳粉墻,手扒欄桿腳踏墻,手扒欄桿腳踏樹,十指尖尖繡鴛鴦;心又靈來手有巧,繡個金雞配鳳凰,金雞要把鳳凰配,十八情妹會小郎……”。也有寫青年男女為爭取戀愛自由而與封建舊家庭、舊禮教做堅決反抗的,《十二月拐妹調》寫道:“正月拐妹正月正,約定十五要起身,殺個雄雞喝血酒,鴨子纏腰壹路行……。”

作為教育勸誡世人,孝奉父母的《二十四孝》唱本,則是衡量評判壹個人孝敬父母的壹條重要道德標準。大孝子大舜、漢文帝、曾參、閔子騫、子路等孝奉父母,歷盡千心萬苦,感天動地,千古流傳,教育後人。書曰:“孝書壹本,為是壹篇孝義文,這些孝名流千古,民間到處廣聞傳。”

至於各種婚喪嫁娶,起房做屋的的禮儀活動,也有唱本記錄和指導著,娶媳婦有“上紅”、“下紅”、“陪新郎”、“吃紅酒”、“鬧新房”(分文、五鬧)、“吃交杯酒”,祝壽有“上壽”,建房子有“上梁吉語”,逢年過節有“開財門”,“回喜神”等四言八句規範著。

綜觀民間說唱腳本,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題材之生動,流傳之廣泛,不失為“夜郎文化”花圃中壹簇綻放的小花,只有傾心與她的人,才能夠嗅到她沁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