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為什麽孔子說:“五十讀易,可以無大過矣”?

為什麽孔子說:“五十讀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說:“五十讀易,可以無大過矣”有幾層含義:(1)據傳說,孔子在五十歲以前,並沒有機會看到易經(見附錄)。(2)老年人的閱歷比較豐富,對易理能夠心領神會。(3)既然五十能夠通徹易理,做事當然不會有大錯。(4)可能不主張從小就太謹慎(需要接受風雨,接受挫折,自己摸索總結經驗)。大人總是希望小孩少走彎路,但是小孩需要走過壹些彎路後才能成長。對大多數人,過程最主要,壹定要在過程中去領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鼓勵人們去探索、去創造,社會才會發展,人生才有意義。(但關鍵是壹定要警戒不能走邪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所以易經的大道理,在有了壹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之後,可能更容易感悟,更容易心有靈犀壹點通。 附錄:孔子是怎麽得到易經的? 公元前500年的某壹日,子路、子貢見孔子悶悶不樂,遂前去詢問:“夫子緣何眉頭不展,是弟子有過失嗎?擬或有什麽事情需要弟子去做?”孔子微微嘆息壹聲,帶著遺憾的語氣說道:“吾已年近五十,並成為妳們的夫子,可是我還沒有讀到《易》這本書,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呀!”子路急忙說道:“《易》之書乃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是看不到的。況且,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攜周室典籍投奔楚國,定居在南陽壹帶,深居簡出,不見外人,那周室典籍亦不知去向,或曰焚於戰火,或曰藏之深山,又到哪裏去尋《易》書呢?”孔子壹邊聽壹邊點頭,待子路說完,便將目光轉向子貢。子貢遂不慌不忙地說道:“弟子知道夫子性喜讀書,因而對周室典籍的下落亦時加留意。我聽說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曾派人入楚向王子朝索要周室典籍,王子朝不肯,遂被刺客殺死。次年,周儋翩率領眾人欲為王子朝報仇,周敬王聞之吃驚不小,以致離開王城暫避於姑獲之地;不過到底是力量懸殊,並未形成什麽大事件,只是從此周儋翩等人的行蹤更為隱秘。”子貢說到這裏,見孔子面露失望之色,遂補充道:“弟子行商時有不少商旅朋友,夫子如欲尋找《易》之書,尚請夫子準假,弟子親去南陽,或許還能為夫子找到更多的周室典籍呢!”孔子聞言喜形於色,正要說話,子路話已出口:“弟子在山野之間亦有不少摯友,子路願與子貢同行,只要《易》之書還在世上,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它尋來!”孔子含笑說道:“此事正合我意,妳二人可打點行裝,先向南行到沛地去見老聃,他是原周王室圖書典籍檔案文獻館的典藏史,因周室典籍被王子朝攜走,老聃深為自責故而退隱沛地,他應當知道些消息的。”子路、子貢帶著孔子的親筆書信去見老子,三人密談壹夜。次日清晨,子路、子貢告別老子,二人便分頭向西而行。壹路風餐露宿,少不得與各色人等打交道,亦難免遇到虎、豹、熊、羆,自是吉人有吉星高照,總能逢兇化吉,此乃尋常故事,不必多表。 話說南陽地區有壹座西鄂山,山雖不甚高,林木卻密;而且有壹股清泉,名曰清泠之淵。按說這是壹個好去處,但是方圓百裏的人們談起此山無不面露懼色。原來這裏有壹狀如猿猴的怪物,它有赤紅色的雙目,又長著赤紅色的鳥喙,全身披著黃毛,卻有著壹個祥平的名字叫雍和;據說,它出現在什麽地方,便預兆著那裏將有令人驚恐的事件發生(參見《山海經·中次十壹經·豐山》)。因此,人們只是遠遠地望壹望西鄂山,而從來不敢靠前,不過偶爾卻能夠聽到從那裏傳來的幽幽鐘鳴聲。 咚咚咚,咚咚,咚。雍和聽到鐘鳴之聲,知道壹年壹度的紀念儀式又開始了。說來這已有十幾年了,這是當年王子朝制定的規矩,每年霜降時節,都要鳴鐘示警。因為正是霜降時節,王子朝聽到宮中之鐘無故自鳴,急忙占蔔,這才知道晉國已出兵支持王子丐(即王子朝同父異母之弟,被立為周敬王)。由於提前獲得此信,王子朝才有時間將周室典籍,以及周王室的青銅禮器打點行裝,壹並運往南陽地區秘藏起來(它們乃是王權王位的象征)。 “唉,可惜王子朝被王子丐派人刺殺,周儋翩率眾人避居西鄂山,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今後該有什麽歸宿呢?”雍和正在沈思默想,忽聽得遠處有動靜,定睛壹看原來有壹壯漢正向山上走來。雍和急忙戴上面具,披上黃毛衣,突然跳到那壯漢面前。此壯漢不是別人,正是子路,他已探得消息知周儋翩隱居於西鄂山,要想找到《易》,首先要見到周儋翩。子路正在盤算見到人後該如何言說,猛不丁見到壹個黃毛紅喙的怪物撲來,本能地閃到壹旁。 如果是早幾年,別說壹個子路,就是三五個子路,也不是雍和的對手。但是,雍和近來頗有些心事,身手大不如前;而子路誌在必得,且身手亦不俗;因此二人過起招來,誰也不占誰的便宜。其實,也就是子路,要是換了別人早就被雍和的長相嚇跑了;這還要歸功於孔子,因為孔子對弟子常教導不要迷信什麽怪、力、神。因此,子路壹邊招架,壹邊也在思忖,它怎麽跳來跳去都像人呢?自己可不要無端傷了人,否則下面的事就不好辦了。 “子路快快住手!雍和先生,雍和先生!請聽我說端詳。”子路回頭壹看不覺大喜,原來是子貢來了。雍和聞言壹楞,來人何以知道自己身份?於是摘下面具,循聲望去。 子貢快走幾步,向雍和施壹禮,這才緩緩說道:“我們是孔夫子的弟子,他是子路,我是子貢,經老子介紹特來拜訪妳家周先生。”雍和雖然與周儋翩等人隱居西鄂山,但是卻對外面的世界隨時留意,因此孔子聚眾講學的事還是知道的;既然自己擊不退子路,子貢又彬彬有禮,遂對二人說:“妳們暫在此地等候,待我知會我家先生後再說。”說罷雍和便壹溜煙地消失在密林之中,只留下壹串腳踏落葉的聲音。不壹刻,雍和已換了周朝官服款款走來,隨行還有幾人,神態警覺而表情和善。雍和對子路、子貢說道:“二位客人,請跟我來。”子路與子貢交換了壹下眼神,遂答道:“尚請頭前帶路。”雍和使個眼色,那幾人便走上前來將子路、子貢雙目用布條遮住,似架似攙地將二人帶上路。左轉右拐,右轉左拐,只聞鳥啼聲和潺潺流水聲。待子路、子貢的蒙布被解開後,他們才知道自己被帶到了密林深處的壹棟屋宇內。“二位委屈了,不知有何貴幹,來此深山?”子路、子貢這才看到壹位老者正在對自己問話。此老者白發白須,雙目卻頗有神采,他正是周儋翩,不過白發白須卻是假的,嚴酷的生存遭際令他不得不防。 子路、子貢忙說明來意,那老者仔細傾聽,但卻不時地微笑著搖壹搖頭,那神態的意思是:“妳們二人的說辭全然不可信,我這裏哪有什麽周室典籍?!”子路見狀對子貢微微壹笑,然後上前對老者說:“周老先生,我這裏有壹物,乃老子所托送予您。”說罷便從身上摸出壹物雙手遞予老者。老者略壹遲疑便又恢復自信的笑容,緩緩將絲帛打開,只見那是壹片磨得頗為光潔的龜甲,上面有七個鉆窩,狀似北鬥七星,此外並無字跡。 周儋翩心中壹驚,手指壹抖,那龜甲險些跌落到地,但隨即又恢復常態,輕聲問到:“此物有何說辭?”子路聞言壹楞,結結巴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老子當時對他說只需將此龜甲獻上,問題便可迎仞而解。 這時子貢不慌不忙地走上前來,充滿自信地說道:“此物外背稱‘反’,內壁承‘弱’。其意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周儋翩聞言長嘆壹聲,隨即對子路、子貢二人說:“事已至此,妳二人可下山小住數日,所需之物屆時我另派人送去,只是不要將山上所見說與他人,切記切記!送客!”說罷周儋翩便轉身離去,雍和等人依然將子路、子貢二人雙目蒙上,並送下山去。 原來十幾年前,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路上,老子曾勸王子朝把周室典籍秘藏深山,而不要交與楚國君臣。與此同時,老子又與王子朝約定,可選若幹周室典籍抄出副本,傳與愛書之人,並約定了暗號暗語。此後,王子朝便將此事交予周儋翩秘密操辦,陸陸續續已抄出《書》、《易》、《詩》等等典籍副本。 在此期間,楚王亦不斷派人索要周室典籍和周室青銅禮器(包括九鼎、編鐘、寶觚等等),並點名要大禹治水圖(此圖久已失傳,幸有今人根據《五藏山經》繪制出約四百平方丈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由於王子朝壹行借居在楚國地盤上,因此不得不忍痛割愛送給楚國君臣壹批周王室青銅寶器以及制造青銅器的工匠(至今湖南湖北兩省仍然時有出土青銅器);另外又將前朝典籍有關地理的內容,即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商代的《大荒四經》、西周時期的《海內五經》編輯整理成《山海經》壹書,壹並送交楚王。 但是,楚王君臣貪心不足,而王子朝又被周敬王派人刺殺,周儋翩只得率領族人(包括追隨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館的官員、學者及其後裔)隱居在西鄂山中。現在老子推薦的愛書之人已來到,正好可以了卻此事,從此便可將周室典籍永藏深山,以待後世清明時代的到來――周儋翩主意已定,遂向眾人交待分頭行事。 子路與子貢在西鄂山下的壹處客棧中住了多日,卻無任何消息。閑來無事,子路想起來便問子貢:“妳怎麽知道那龜甲有此說辭?”子貢眼見天氣漸寒,盤算著路途難走,因此無心取樂,便壹五壹十告訴子路:“這都是老子讓我如此說的,恐怕是老子與周儋翩早已約定好的暗語吧。”子路聞言感嘆到:“怪不得夫子要稱贊老子是龍啊!”正在此時,雍和閃進屋來,子路、子貢忙站起問候。雍和笑著說:“妳們要的貨,我給送來了。”三人走出屋外,只見院裏放著十幾挑柴,雍和見子路和子貢發楞,便低聲耳語到:“為防外人走露消息,只好將貨藏在柴木裏。”子路、子貢聞言大喜,子貢忙從行李中取出黃金百兩送與雍和,雍和堅辭不收,並匆匆離去。子路、子貢連夜將送來的周室典籍副本點清並偽裝成尋常貨物,他們二人也扮成商旅,第二天清晨便匆匆離開客棧向東行去。臨行前,子貢將黃金百兩留在客棧,因為他早已看出此客棧乃西鄂山人所開。 日行夜宿,也就二十余日,子路、子貢便攜帶眾多周室典籍抄本回到曲阜交給孔子。孔子大喜,日夜讀《易》,以致“葦編三絕”――那時的書是用竹簡編成,編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可見孔子讀《易》時反反覆覆的過程。此後,孔子將《易》整理註釋成《易經》壹書,又將《書》編校成《書經》壹書,將《詩》刪選成《詩經》壹書,並流傳於世。 後來,子路、子貢又再返西鄂山,只見人去山空,周儋翩壹行不知去向,周室典籍的原版本和原始文獻亦不知秘藏在哪座深山。與此同時,南陽地區卻多出了壹個新興行業,即圖書出版業,從業者均自稱是原周王室圖書館官員、學者的後裔,他們供奉的行業祖神則是王子朝、周儋翩和老聃,並堅信周儋翩和老聃仍然活在世上。當地尚有晁姓人家,自稱王子朝之後裔也;而王子朝的墓地亦在南陽西鄂(今南陽市石橋鎮),鄉老則稱曾見周儋翩與壹女子雲遊西鄂山。再以後,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興起;直至漢代,南陽地區仍然是人才輩出,計有大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大醫學家張仲景,以及政治家晁錯、軍事戰略家諸葛亮等等。再以後,風水輪流轉,西鄂山的秘聞漸漸消失在茫茫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