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兼收機的粉碎機轉速過高會不會影響動刀?
現在怎樣對玉米生產怎樣管理才能豐產?
這個問題應分為幾個答案,南方有的剛種,有的已5葉以上。而北方已普遍達0.6米以上,,那我就分生長階段來答壹下吧。
玉米種植免耕法也好,還是北方坡山地產趟法也好,都施了底肥,專用或緩釋不應少於壹百斤,復混肥不少於畝/30公斤,所以苗期除移栽,補種小弱苗需偏追肥外,已不需在加肥。而水的要求,玉米前期控苗徒長,蹲苗發根是首位,所以也沒必要澆水灌苗。最大工作量是除草,現在人工除草在北方還有,趟壹遍,然後人工間苗除草。但平原地區種糧大戶更多是藥劑除草。遼西在滅草中,個別農戶加大藥濃度,已造成苗葉被燒黃,白的現象,所以噴藥壹定按說明正確兌水倍數減少藥害。
間苗除草之後南方農民可喘口氣,特別免耕法壹直到秋只有防蟲,澆豐產水兩大任務。而北方則不同,玉米在有半月進入拔節期。由於遼西山地坡地多,農民仍在堅持壹產三趟種法,用農諺說是頭遍加二遍整天不斷汗。要最後清除雜草,雙苗,又要套壟耕壹遍。十天之內把套壟分上去的土人工或小型機械摟平。
十天之後遼西將是封壟高潮。結合封壟,施尿素40或50公斤不等,封壟後,深埋化肥。
封壟後正常年景,雨季將拉開序幕,這是農民最盼的《六月連雨吃飽飯》。農民會噴壹次樂果乳油防治食心蟲。壹旦玉米進入孕穗及長穗期,就是玉米需肥水最高峰。農民最怕的是卡脖旱及秋旱。所以打完藥,封壟追完化肥以後,好的年景,農民可以歇復,也就是農閑了可松口氣。
但如三復無雨,玉米最需水時卻遭幹旱,農民就沒有歇復的福氣,只好晝夜澆,壹年澆三到四次是常有的事,為了抗旱,我在這個鄉鎮十家要有八家自有泵管帶,所以復天聽到的不再是野雞美麗歌唱,而是馬達轟鳴,遍地機械咚咚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