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作者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生名:伊薩克·尤多維奇·奧濟莫夫,Исаáк Ю?дович Ази?мов,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出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壹。
阿西莫夫壹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
阿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壹統,被譽為“科幻聖經”。
阿西莫夫筆下產出不少短篇小說,其中《日暮》(Nightfall)曾獲美國科幻作家協會票選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說。他也寫推理小說和奇幻小說,以及大量的非文學類作品,並曾用筆名保羅·弗蘭克西(Paul French)為青少年撰寫科幻小說“幸運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學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學手法闡述科學概念,盡可能細數從頭,理性分析科學脈絡。提及某個科學家時,也會壹並附上詳細的背景資料,諸如國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以語源學和發音方式介紹科技名詞。
這些特點在他的《智者的科學指南》、三大卷的《認識物理學》和《阿西莫夫的科學探索史綱》(Asimov's 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裏處處可見。
阿西莫夫參與門薩學會多年,後來有點不甘願的被拱為副會長,他說這個學會的會員都“好逞能鬥智”,相較之下,他更樂意擔任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的會長。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擴展資料:
《基地三部曲》是江蘇文藝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艾薩克·阿西莫夫。這是壹部科幻小說,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該作者壹生總***寫了七大冊的基地故事,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邁向基地》和《基地前傳》。
作品特色
阿西莫夫許多的小說,都有著濃厚的溫和專制主義。他的第壹篇機器人短篇小說《小機》談的是壹個機器人褓姆。在《蘭尼》的故事裏,談到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對壹個只有三歲智能的正子腦機器人產生母愛。慢慢的,機器人越來越老於世故,它們的介入也變得廣泛而微妙。
在《證據》裏,機器人偽裝成人類,成功贏得選舉。《可避免的沖突》中,機器人在幕後以人道主義,扮演起全人類的褓姆。
其後,在《曙光中的機器人》和《機器人與帝國》中,機器人發展出“機器人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他使得機器人的存在對人類的自由主權造成壓迫,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機器人分階段逐步撤出人類的世界。
無巧不成書,同樣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也在壹本非機器人系列的時間旅行小說《永恒的終結》裏出現。
“第零定律”的重要性在於地位淩駕其它三大定律,如若有個機器人為保護人類整體(維護第零定律),必須殺害壹個人或壹群人(抵觸第壹定律),機器人的正子程式為了人類整體著想就會同意謀殺罪行。
在“基地系列”中(起初並沒有機器人),壹位科學家通過演算推測得到了舊帝國覆滅不可避免,因而開始執行了壹項半機密的計劃,準備用相對較短的千年的時間建立起新的穩定的銀河帝國。故事裏有壹個精神守護者,稱作《第二基地》,負責保護和糾正計劃順利完成。
阿西莫夫在1950年代中場休息時,第二基地還是人類保護者,1980年代他重拾科幻筆桿,就把溫和專制主義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其計劃主要是通過科技、宗教、貿易、穩定等各階段手段來達到影響其他地區形成穩定政權,當其中遇到了計劃外的事件——壹個心靈變異者,通過心靈能力控制第壹基地的人員,其最終被克服。
然而在計劃中,第二基地作為計劃監控者,是暗藏在背後,所以當第二基地被暴露後會導致第壹基地不能按預定計劃完全自主進行發展,產生了依賴心理。所以最終第二基地通過假象被第壹基地完全毀滅而逐漸回復到暗中監控的情況。
蓋婭行星在《基地邊緣》登場,顯然是基於蓋亞假說。蓋婭行星所有動植物跟礦石,都分享著壹個整體意識,構成壹個超級心靈,合力為大我奉獻。在《基地與地球》裏,主角開始搜尋地球,想找出他在《基地邊緣》選擇蓋婭星系的原因。
阿西莫夫企圖借由蓋婭行星,探索集體意識的可能性。在《復仇女神》裏他更進壹步,讓艾利斯羅行星上的原核生物擁有自我意識,並且試圖與人類交流。
阿西莫夫從《基地與地球》開始,將機器人帶進“基地系列”,他在最後兩部小說《基地前奏》和《邁向基地》鉅細靡遺探討了它們的行為。機器人被描寫成暗地裏為人類福址努力的行動者。
另壹個常見的特色,大概就是溫和專制主義的相反面,社會壓迫。在《星空暗流》中有顆生長特殊植物纖維的行星,行星上的農工都被鄰近行星的貴族們所剝削。《繁星若塵》裏的英雄則協助壹顆行星對抗傲慢自大的行星帝國太暴人。
通常受壓迫的對象不是地球人(對抗其它行星的殖民者)就是機器人。《雙百人》裏機器人力抗偏見想變成人類。
在《鋼穴》裏,地球人怨恨富有的“外世界人”和他們對待機器人(由外世界人所組裝)的態度,認為他們有如指鹿為馬,把機器人當“小男孩”看待。
《蒼穹微石》裏也有類似的情形,銀河帝國統治地球,戲稱地球人為“地球仔”,而地球則成了壹個神權獨裁世界,強迫每個人只能活到60歲就得接受安樂死,書中主角貝爾·艾伐丹是上流階層的銀河考古學家,力圖克服自己的偏見。
而另壹位主角是62歲的約瑟夫·史瓦茲,來自20世紀,從受迫害的歐洲逃難到美國(他可能是猶太人]吧),意外被傳送到艾伐丹的時代。他必須決定是否要幫助這個想要他命的弱勢社會。
阿西莫夫的作品還有壹個特色,那就是理性邏輯。他在小說《鋼穴》和《Asimov's Mysteries》裏,發明了科幻推理風格,他通常都會遵守“公平遊戲”的遊戲規則,先在故事中詳盡介紹所有跟答案有關的科學或技術。
後來他也寫非科幻類的推理小說,包括《Murder at the ABA》和《The Black Widowers》和《Union Club》短篇選集,公平公開,從不造次。在他的小說裏,重要事件通常都是辯論戲,比較理性、人道(或具說服力)的壹方就是贏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