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波羅的海三國在壹戰之後是怎樣獨立的?

波羅的海三國在壹戰之後是怎樣獨立的?

愛沙尼亞

沙皇俄國土崩瓦解之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愛斯特蘭省民族自治權。當地資產階級很快便選舉出了壹屆“地方自治會”,並宣布該地方自治會是愛斯特蘭省最高政權的唯壹體現者。但不久以後,愛斯特蘭省的布爾什維克就解散了資產階級地方自治會,愛斯特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被迫轉入地下。與此同時,駐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島上的俄國海軍官兵起義,宣布奈斯島獨立,成立“奈斯蘇維埃***和國”。1918年2月24日,利用紅軍撤退後、德軍入侵前的權力真空機會,地方自治會元老院宣布“愛沙尼亞***和國”獨立,並組成了壹個臨時政府。第二天,德軍進駐塔林。德國占領當局既不承認愛沙尼亞臨時政府,也不承認愛斯特蘭的獨立。26日,德軍占領奈斯島,奈斯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

德國在壹戰中戰敗後,愛沙尼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卷土重來,但遭到了蘇俄紅軍和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的抵抗,內戰爆發。這場戰爭被愛沙尼亞資產階級稱為“愛沙尼亞獨立戰爭”。戰爭壹開始,紅軍就把愛沙尼亞白軍打到了塔林城外,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在10月末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1月29日宣布建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政府被稱為“愛沙尼亞勞動公社”。然而,愛沙尼亞白軍在總司令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領導下很快就組織了反擊,並得到了壹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支持。芬蘭、瑞典和丹麥的資產階級甚至派遣了誌願軍協助愛沙尼亞白軍。到1919年2月,紅軍被迫完全撤離愛沙尼亞。

1919年初夏,在德國正規軍“鐵師”的幫助下,以拉脫維亞為基地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軍事組織“Landeswehr”北上進攻愛沙尼亞,企圖把愛沙尼亞並入由日耳曼人為主導的“波羅的海公國”。1919年6月,愛沙尼亞軍隊在北拉脫維亞有力的粉碎了這支由呂狄格爾·馮·德·高茲(Rüdiger von der Goltz)將軍率領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武裝力量的進攻。

從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愛沙尼亞白軍還協助俄國西北白軍總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將軍向列寧格勒發動進攻,但被蘇俄紅軍擊退。

1920年2月2日,愛沙尼亞***和國和蘇俄簽訂俄愛《塔爾圖條約》,蘇俄放棄對愛沙尼亞的壹切領土請求。愛沙尼亞***和國隨即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並在1921年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獨立後,愛沙尼亞開始了壹系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經濟上和社會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壹步。原本波羅的海貴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尤其是分配給那些在愛沙尼亞獨立戰爭中效力的誌願人員。愛沙尼亞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變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國和西歐,少量商品出口美國和蘇聯。在文化上,少數民族獲得了文化自治權,猶太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國內政治上,1920年通過的第壹部愛沙尼亞***和國憲法宣布愛沙尼亞為壹個議會制***和國。議會由100名議員組成,每位議員任期3年。從1920年末到1934年初,愛沙尼亞總***產生了11屆政府,政府首腦被稱為“愛沙尼亞國家元老”。這期間,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ts)5次成為國家元老。

1934年,帕茨發動了壹場軍事政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取締壹切政黨,解散議會。帕茨自任“護國者”,開始了其獨裁統治時期。1938年,帕茨被“選”為總統。

1939年,愛沙尼亞和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第二年,蘇聯紅軍就進入了愛沙尼亞。帕茨獨裁政府倒臺,愛沙尼亞***產黨成為唯壹合法政黨,愛沙尼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並加入蘇聯。1956年,帕茨病逝於加裏寧。

拉脫維亞

1917年7月底,維德澤姆蘇維埃、裏加蘇維埃和拉脫維亞步兵聯合蘇維埃舉行聯席會議,選舉了產生拉脫維亞蘇維埃。十月革命爆發後,拉脫維亞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宣布接管拉脫維亞政權,並於12月19日宣布蘇維埃是拉脫維亞境內唯壹合法政權,同時解散了“農民蘇維埃”,沒收了地主的財產。拉脫維亞蘇維埃執委會還派遣了以П·斯圖奇卡為首的代表團參加了布列斯特和約談判。1918年2月,拉脫維亞全境被德軍占領,蘇維埃被迫轉入地下。

隨著德軍在壹戰中的失敗,拉脫維亞資產階級於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Kārlis Ulmanis)擔任臨時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員會宣布拉脫維亞獨立,但並沒有得到國際承認,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資產階級政府沒有驅逐德軍,反而支持其境內的德軍“鐵師”幹涉蘇俄和愛沙尼亞。

12月4日,拉脫維亞蘇維埃再次在裏加召開秘密會議,成立拉脫維亞臨時蘇維埃政府。12月17日,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獨立的拉脫維亞蘇維埃***和國。22日,蘇俄“承認拉脫維亞蘇維埃***和國獨立”。

1918年12月,以拉脫維亞步兵為主的蘇俄紅軍壹部攻入拉脫維亞境內。1919年1月2日,裏加爆發無產階級武裝起義配合紅軍的行動。1月3日,裏加解放,成為蘇維埃拉脫維亞的首都。1月13日,拉脫維亞蘇維埃正式宣布成立,並於1月15日通過了拉脫維亞第壹部憲法,即《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憲法》。

1920年1月13日,經過了將近壹年的內戰,拉脫維亞白軍最終還是在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將紅軍徹底擊潰,拉脫維亞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制憲會議召開,資產階級人民委員會完成其職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蘇俄宣布承認“拉脫維亞***和國”,成為國際社會第壹個承認資產階級拉脫維亞獨立的國家。1921年9月22日,拉脫維亞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經歷了13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後,拉脫維亞最終還是沒有頂住資本主義大蕭條的沖擊。壹時間,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加劇了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厭惡。以此為契機,1934年5月15日,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發動了壹場軍事政變,顛覆了民主政府。他解散議會,取締壹切政黨,自認總理。1936年,阿爾伯茨·科維耶希斯(Alberts Kviesis)總統卸任後,烏爾馬尼斯又自認總統。1939年,他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盡管烏爾馬尼斯對拉脫維亞實行的是獨裁統治,但在這壹時期,拉脫維亞的經濟和文化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外貿出口和成人識字率都位居歐洲前列。因此,除了***產主義者,當時在拉脫維亞國內幾乎沒有人反對獨裁。

1940年6月15日淩晨3點,紅軍進入拉脫維亞。烏爾馬尼斯號召國民不要抵抗蘇聯紅軍,他在廣播中說的“我將坐在我的位子上,妳們坐在妳們的位子上”成為當時的名言。6月17日,烏爾馬尼斯獨裁政府倒臺,拉脫維亞***產黨成為唯壹合法政黨,拉脫維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並加入蘇聯。1942年,烏爾馬尼斯病逝於土庫曼斯坦克拉斯諾沃茨克。

立陶宛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國占領。1917年7月,德國扶持了立陶宛資產階級會議。隨著俄羅斯帝國在壹戰中的崩潰,1918年2月16日,德國策動立陶宛獨立。1918年7月,資產階級會議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國王由德國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奧古斯丁納斯·沃利叠馬羅斯(Augustinas Voldemaras)為首的第壹屆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政府臨時所在地,即立陶宛臨時首都為考納斯。1919年4月,資產階級廢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為***和國,安塔納斯·斯梅托納(Antanas Smetona)為立陶宛首任總統。

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維爾紐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農臨時革命政府。12月16日,臨時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蘇維埃政權。12月22日,蘇俄政府通過了《承認立陶宛蘇維埃***和國的獨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羅斯***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產黨壹致決定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合並。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和國工農政府在維爾紐斯宣告成立,同時,國旗和國徽也被確定,白俄羅斯***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產黨也合並為立陶宛—白俄羅斯***產黨。然而,工農政府實際只控制了立陶宛東部。以西部重鎮考納斯為基地的立陶宛白軍在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據了上風。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被推翻,工農政府被迫解散。

戰勝了布爾什維克後,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二個威脅是“柏蒙特白匪軍”。柏蒙特白匪軍由壹群壹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的俄國士兵組成。他們被釋放後,答應協約國打擊布爾什維克。不過,在俄國白軍將領保爾·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t-Avalov)的率領下,他們決定向新獨立的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發動進攻。

柏蒙特認為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內戰中必敗,因此根本沒有必要讓自己的部隊浪費在打擊布爾什維克上。相反,他更熱衷於再次吞並剛剛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最多讓他們在今後資產階級俄羅斯的統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權而已。現在,對於柏蒙特白匪軍而言,首要任務就是奪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軍每次奪取壹個城鎮,就強迫當地居民改說俄語。這成了他們在控制區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脫維亞,他們已經兵臨裏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臨時首都考納斯對他們而言依然遙遙無期。盡管有來自東面布爾什維克的威脅,但立陶宛白軍仍然湊足了兵力給予了柏蒙特白匪軍沈重的打擊。柏蒙特白匪軍最終兵敗拉德維利什基斯,壹個主要的鐵路中心。在那裏,他們被遣返俄國。與此同時,愛沙尼亞也幫助拉脫維亞收復了失土。據說作為交換,拉脫維亞將魯赫奴島割讓給了愛沙尼亞。

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三個威脅是波蘭,也就是前面介紹波蘭時提到的“立波戰爭”。這兩個新獨立的國家之間有著大片有爭議領土,其中甚至包括維爾紐斯。立陶宛認為維爾紐斯自古以來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盡管這個城市現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過,在以這個城市為中心的整個“維爾紐斯區”,立陶宛人還是占人口大多數。此外,這個地區還有壹些白俄羅斯人和猶太人。因此,在俄波戰爭中,立陶宛資產階級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蘇俄壹邊向波蘭宣戰。最終,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戰爭後期,波蘭派遣特種部隊占領了維爾紐斯區,並在當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權。

以上三次戰爭被立陶宛資產階級成為“立陶宛自由戰爭”。盡管有勝有負,但它們換來了國際社會對立陶宛獨立的認可。從1922年開始,立陶宛進入了穩定的民主時期。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7年。議會議員由全國各地選舉產生。這期間,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兩個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維爾紐斯歸屬問題”和“克來彼達歸屬問題”。

由於戰後立陶宛堅持對維爾紐斯地區的主權,因此在整個立陶宛民主時期,它壹直同波蘭處於戰爭狀態。1922年1月8日,維爾紐斯地區舉行了壹次議會選舉。壹開始,立陶宛和波蘭都試圖把傾向於自己的議員候選人塞進議會,但後來,當地的立陶宛人和猶太人抵制了選舉。這樣,新壹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便完全被親波蘭勢力所控制。新議會通過議案,正式決定中立陶宛並入波蘭。1922年3月22日,波蘭色姆(波蘭議會下院)接受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的決定。國際聯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確認了這壹事實。但是,立陶宛考納斯當局拒絕承認波蘭對維爾紐斯的吞並,繼續保持與波蘭的戰爭狀態。

克來彼達是德國和立陶宛兩國間的有爭議領土。這個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亞騎士團在1252年創建。1328年,它成為普魯士的壹部分;從15、16世紀開始,大多數居民就講立德雙語,並認為克來彼達屬於普魯士。1920年,按照《凡爾賽條約》,整個克來彼達地區被法軍占領,不再歸德國管轄。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間,立陶宛利用“魯爾危機”的機會順利吞並了克來彼達地區,並將其改名為梅梅爾地區。1924年5月,它成為立陶宛境內壹個自治區,並保持戒嚴狀態直至1938年。

連續經歷了幾屆保守派政府後,立陶宛首屆左翼政府於1926年6月被選舉上臺。但6個月後,壹場軍事政變就將這個短命的新政府趕下了臺。政變發動者是首任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政變後,他自任總統,對立陶宛實行獨裁統治。戲劇性的是,首任總理奧古斯丁納斯·沃利叠馬羅斯也在政變後被指定為總理。沃利叠馬羅斯現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義組織“鐵狼”的領袖。雖然沃利叠馬羅斯在1929年就下臺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專政體制壹直持續到1940年。

1938年,立陶宛和波蘭發生邊境沖突,壹名波蘭士兵陣亡。隨後,波蘭向立陶宛下達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時內放棄對維爾紐斯的主權,否則將向立陶宛宣戰。當時歐洲列強都忙於應付希特勒制造的緊張局勢,因此無暇顧及維爾紐斯危機。在這種形勢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於波蘭。兩國代表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簽署協議,立陶宛承認維爾紐斯是波蘭領土。協議的簽署盡管導致了立陶宛國內的大規模抗議,但立陶宛和波蘭的外交關系正常化了。兩國實現了郵件、鐵路和電話的互通,邊境貿易蓬勃發展,人員往來日趨頻繁。雖然立陶宛官方依然聲稱維爾紐斯是其法定首都,但兩國還是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得到立陶宛資助的地下抵抗組織“維爾紐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動。

在梅梅爾地區,親德的民族社會主義黨(克來彼達納粹黨)贏得了1938年的地區議會大選。這樣,立陶宛當局實際已經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權。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歸還德國。

1939年9月18日,蘇聯紅軍占領維爾紐斯,並把它還給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選舉產生“人民議會”,立陶宛***產黨上臺執政,成為立陶宛境內唯壹合法政黨。斯梅托納政府倒臺。7月21日,“人民議會”宣布立陶宛加入蘇聯。8月3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立陶宛為蘇聯境內的壹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和國。1944年1月9日,斯梅托納病逝於美國俄亥俄州克裏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