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因霍溫三角形名詞解釋
埃因霍溫三角形名詞解釋如下:
Einthoven三角是心電學的基礎理論,其方法是將電極分別置於左手腕(L)、右手腕(R)及左腳踝(F),這樣三個電極之間便形成了壹個近似的等邊三角形,構成Ⅰ、Ⅱ、Ⅲ三個標準導聯,分別實時測量任兩個電極之間的電位差(V)即可描記出心電波形。
其中Ⅰ導聯心電波形振幅等於左手與右手間的電位差,可記為VⅠ=ΦL-ΦR;Ⅱ導聯心電波形振幅為左足與右手的電位差,可記為VⅡ=ΦF-ΦR;Ⅲ導聯心電波形振幅為左足與左手的電位差,可記為VⅢ=ΦF-ΦL。
Einthoven公式:Ⅱ=Ⅰ+Ⅲ
通過數學公式,我們可推導出三個標準導聯心電波形振幅之間的關系為:VⅠ+VⅢ=ΦL-ΦR+ΦF-ΦL=ΦF-ΦR=VⅡ,即Ⅱ導聯每壹時刻的振幅都等於Ⅰ導聯與Ⅲ導聯振幅的代數和,因此,將Ⅰ導聯與Ⅲ導聯的圖形相疊加後便可得到Ⅱ導聯圖形。
埃因霍溫
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1860年5月21日-1927年9月29日)是壹位荷蘭醫師與生理學家。埃因托芬出生於當時屬於荷蘭的爪哇島三寶瓏,他的父親是壹位醫生,在他小時候便過世。父親過世之後,埃因托芬的母親在1870年帶他與其他小孩回到荷蘭。
1885年埃因托芬獲得烏得勒支大學的醫學學位,並且在1886年成為萊頓大學的教授。他在1903年發明了最早的心電圖與量測裝置,並因此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27年,埃因托芬逝世於荷蘭萊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