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苗衛芳的媒體評論

苗衛芳的媒體評論

法制日報評論人乾羽: 對於研究生苗衛芳這樣的個體到底需要怎樣的圍觀?壹方面,當然需要宏大的視角,需要看到個體背後的社會問題。另壹方面,我們更需要壹種個體的視角。這種個體視角包括:應看到問題背後的個體成因、個體命運;應看到問題背後的個體能動性。個人的命運有時代的投影,但與個人的表現也密切相關,這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不能因為這種反思有些殘忍便忽視不提。當然,在看到個體成因時也應看到個體的命運,在關註宏大敘事的同時,也應關註個體的下壹步將走向何處——這才是壹種實在的關心。

光明日報評論人佘宗明:對苗衛芳而言,回村種地,就是個無奈卻不算壞的職業選擇。他坦承,自己有些耕讀情結。更何況,苗衛芳的個人經歷,未必就有典型性。拿著個案去佐證臆想的“讀書無用論”,未免以偏概全。實質上,“讀書改變命運”本來就有著不確定性,更精確表述應該是:讀書為改變命運提供了更多契機,卻非改變命運的唯壹路徑。

在開放性的教育語境中,“學而優則仕”,早已是種被淘汰的觀念余燼;讀書的意義指向,未必是名利,而是多元化的擇業機遇。拿著功名利祿的尺子,去度量人的價值長短,太過功利化。雖然說,“付出當有回報”是人們的壹貫認知:讀書耗費了不少的時間、物力成本,總不能顆粒無收。

濟南日報評論人鄭穎雪:其實,高學歷者找不到工作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個人能力和就業觀念有關。研究生畢業後,苗衛芳原本想找壹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就是所謂的“鐵飯碗”——— 當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但因年齡所限不得不放棄;他也曾到保定七中應聘教師壹職,但最後在試講階段,據說因“儀態、形象不佳,口才不好”被淘汰;也有中學向其伸來“橄欖枝”,但卻因薪酬問題最終不了了之。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理想中的工作。這壹點也警示研究生和博士生,不能因為高學歷就自視甚高,本科生雖然學歷不如妳,但是人家可能有經驗,可能外語好,更比妳年輕。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找工作時尤為重要的。如果苗衛芳姿態再低壹點,更理性壹點,也許就不會無奈地回家種地了。

新浪博客評論人柳牧: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大家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時代與英才,到底誰畸形了誰?大多數人從教育體制等宏觀角度出發去剖析壹個研究生的怪異心理,可誰從反角度思考過壹個高齡單身農民的精神之苦?大多數通過壹句“愛好文學”就給人定向了夢幻不現實的標簽,誰肯花時間去讀懂《二月蘭》那壹個代課老師的辛酸?新聞事件本身是壹個悲劇,新聞背後的真正事實哪個人去調查去了解了?新聞跟蹤的主觀片面之悲哀有哪個人去關註去剖析了?壹個時代的悲哀,壹個國家的悲哀,壹個世界的悲哀,不能拿壹個貧窮的病疾的無業的農民來開刀!壹個這樣的農民可以寫出壹部長篇,他本身就比莫言這類成熟環境下的作家更偉大,壹個這樣環境下可以承受這麽多悲慘厄運的男人,他本身就比任何壹個人更有權利說話!

很多時候,英雄豪傑與暴徒匪霸的名號無非就“義”字之別而已,倘若白校長真的求才若渴,真的人性化地體諒到苗家家境,真的可以把這300元視為慈善之德,護駕疃中學便多得了壹位賢才,苗家也解了溫飽不及的悲劇之結,靈壽縣多的恐怕會是壹樁美德佳話,而不是今天農村的教育之哀、民生之殤了吧。

新浪博客評論人黑皮四卦:老百姓有句諺語:“沒有殺爹的心不能做官不能成名”,苗衛芳第壹次拍攝視頻網上無人關註,當這段視頻加入了“研究生回家種地,老爹自殺”後,網上立馬火了起來。在這個拼爹的時代,苗衛芳可謂是另類拼爹。

苗衛芳為了這壹張敲開“功名”大門的文憑,代價可算不小。可現實並沒給苗衛芳滿意的回報。苗衛芳讀書就是為了“功名”,為了鐵飯碗,所以研究生畢業後就不想再打工了。他要找個能發工資,能寫作完成自己的業余愛好的體面活。在這個拼爹的時代,飽讀史書的苗衛芳顯得幼稚可笑,不願意“城市打工”,只能回家種地。其實種地又咋了?陶淵明等中國古今多少高人隱居民間?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掛在每個讀書人的嘴邊,讀書到底是為什麽?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代的封建讀書觀。可我們當代的新的讀書觀:“知識改變命運”正確嗎?以我看,新中國我們呼喚了多少年的“知識改變命運”這樣的思想和“顏如玉,黃金屋”是壹脈相承。在這樣病態的功利化的教育大環境中,河北大學研究生苗衛芳踩著服毒老爹的痛苦不堪出名,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