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的流程是什麽?
皈依佛門儀式的流程如下:
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就要受戒,壹個人只有正式受過戒了才能獲得真正的僧人資格。壹般來說,漢傳佛教的僧人壹般要受三次戒:第壹次是沙彌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薩戒。這三戒合稱“三壇傳戒”。
第二次受比丘戒是成為壹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說,受了比丘戒.就有了正式的僧人資格。
受比丘戒要滿足壹定的條件:首先,受戒者必須年滿20歲,並且曾受過沙彌戒。其次,授戒儀式上必須有足夠數量的主持和尚和證明人。
漢傳佛教壹般要求“十師”,或者稱“三師七證”。三師包括:授戒的主師、教授師和羯磨師(羯磨,指佛事中的表白、告知等事)。三師缺壹不可。七證則是七位受過比丘戒的僧人在旁為證。“三師七證”如果數量不夠或者其中有壹個人犯過戒律,授戒儀式就不能生效。
最後,授比丘戒的儀式還要在特定的地點舉行,這就是“戒壇”。
比丘戒受戒儀式的程序大體如下:
首先,寺院鳴鐘,將僧眾和受戒者集中到戒臺殿,然後十師由戒壇南面下層東階登壇,在壇頂自東向北繞佛像壹周,依次就座。其他的僧人都在戒壇的中下兩層依次坐下,而受戒者則站在壇下南邊東階上,面向西方。
這時候,威儀教授師引導受戒人先向佛像行三遍跪拜禮,再壹壹禮拜十師及僧眾,接著合掌跪在草墊上,念乞戒文:“大德壹心念我某某,今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做和尚。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悲故。”接著,教授師下壇,向受戒人說明比丘必備的衣缽等六種物品的名稱和樣式。並詢問:“今此衣缽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壹壹回答說:“有”。
接著,教授師下壇,向受戒人說明比丘必備的衣缽等六種物品的名稱和樣式。並詢問:“今此衣缽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壹壹回答說:“有”。
此後,教授師單獨、隱秘地向受戒人查問“十三難事”和“十六輕遮”。“難事”是指不能受戒的惡事,“輕遮”是指身體具有某種缺陷,並不是做過惡事。對教授師的詢問,受戒者要誠實地回答。
這些“難事”和“輕遮”中,只要受戒者符合其中壹條,就不允許受戒。如果考核全部通過,教授師將向僧眾說明,這個受戒者是“遍凈之身”。眾僧同意後,受戒人進來,再次禮拜佛像、十師和眾僧,然後登上壇頂,在羯磨師面前請戒。
羯磨師在壇上當眾再次查問受戒者是否犯有“難事”和“輕遮”。問完後,羯磨師開始做“四白羯磨”。這裏的“白”是表白的意思,也就是羯磨師要向主戒的大德和其他僧眾說明剛才詢問的情況,請眾僧表示是否同意。請示壹***有四次,故稱“四白羯磨”。
最後壹遍羯磨說完,眾僧都不說話,就表示全體通過了。這時,羯磨師就宣布,此人可受具足戒。受戒完畢,十師和眾僧依次下壇,比丘戒儀式結束。
修佛戒律
僧是僧伽的簡稱,字義是“大眾”。佛教徒中有居家男女和出家男女之分。出家男女至少是四個人以上的團體,才能組成僧伽。出家男女的個體,稱為僧人。出家的男子,受十戒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子,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根據佛制,剃發、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受具足戒後的比丘,要遵照戒律過清靜儉約的生活,
這些戒律包括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不塗香裝飾、不自歌舞、不坐臥高廣床位、不接受金銀財寶、不做買賣、不算命看相、不詐示神奇、不掠奪和威嚇他人等等。
僧人不能代人祈福禳災,也不能代神降福免罪,他不是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只是為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僧人的精力主要用於學修,學修的內容主要是佛經的教義和教理,其方法則隨著宗派的不同而不同。
居住在五臺山的僧侶,認真地履行著戒條,不僅潛心學修,虔誠奉佛,而且有保護和維修寺廟的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佛門、百度百科——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