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的人好像什麽都知道但現實中卻壹事無成?
在心理學有壹個說法,我們所有人大概分成兩種人格:
表現型人格:過分或比較關註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乎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只是說到,但做不到,他們有時候甚至會自己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了,心裏有了壹種滿足感,進而以為自己可以做到。
進取型人格:更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成長,有沒有進步,不在乎或者不是那麽在乎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什麽樣。
題目說的人就是表現型人格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但日常生活中卻做不到自己所說的。所以就成了“懂的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壹生“。懂得了壹個道理或者知道了壹個事兒卻不去實踐,和沒懂得過這個道理壹樣,是壹回事。我們為什麽要去探索,每天為什麽要去學習,本質上就是想要自己過得更好,那麽,方法論和理論就成了我們要知道的東西。所以,想到和做到之間差了什麽呢?
壹個可以做到的人通常的路徑大概是這樣:想到--說到--做到。還有想到--說到--學到--做到。
就是這樣,沒有別的東西了,想到了就去實踐嘛,實踐失敗了重新再來嘛,沒有人壹次就能成功,壹般情況下做事情失敗個五六次很正常,妳看到有些人很輕松就成功,那是因為他原來失敗過很多次。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白要做成事的這麽壹個過程。還有妳想到壹件事,但妳不會,那就去學嘛,學會了重復上述步驟,實踐嘛,直到做到。但有些事如果妳壹直做不到,說明妳真的不適合,及時停止才是聰明之舉,至於要實踐多長時間來判斷適不適合自己,這也得自己決定,有些東西妳自己可以感覺的出來。
壹個人如果每天都在說壹些不明覺厲的東西,但長時間來看他並沒有很厲害,那麽人們也自然不會再理會他。所以我建議我們還是要多做事情,少說話,要說就說自己已經做到的事情,人微言輕這個道理應該都懂的,如果妳沒有壹定的成就就算妳說的再對,也沒有人會聽。紙上談兵,就算妳說的天花亂墜而不去踐行,也對妳自己的成長沒有什麽好處。
還有壹些童鞋喜歡說雞湯,其實雞湯在我看來是最沒用的話,中看不中用,看著好像是那麽個意思,但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現在人們也對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話起名為:毒雞湯。這就好像有人給妳壹萬香氣撲鼻的雞湯,但沒給妳勺子,讓妳看著眼饞但喝不到。我們真正要看的要學的是那些給妳勺子的真正好文,避免做表現型人格,現在是表現型不要緊,那就從今天開始,每當說話和做事情之前,好好問問自己,我做的這件事是為了什麽,說的這句話對我的成長有幫助嗎,壹點壹點向進取型人格過渡,最後,祝看到這個回答的人都能每天”進取“。?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