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後壹課》的幾個問題
《最後壹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壹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壹堂法語課,通過壹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壹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壹個小學生在上最後壹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時隔70年,當二次大戰中德國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美麗的法國領土時,面對似曾相識的景象,人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輪回以及戰爭的無情。本文是在這壹歷史背景之下創作的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都德(1840—1897),法國現實作家,龔古爾學院院士。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壹個沒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裏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與著名排猶主義者和民族沙文主義者德呂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極右的壹方。他自己也擁護民族沙文主義。
[編輯本段]原文欣賞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裏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壹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麽暖和,那麽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壹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裏思量:“又出了什麽事啦?”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裏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麽快呀,孩子,妳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裏。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壹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壹點,靜壹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壹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壹天,壹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壹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過靜悄悄的教室、妳們可以想象,我那時臉多麽紅,心多麽慌!
可是壹點兒也沒有什麽。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妳了。”
我壹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壹點兒,我才註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縐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壹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壹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壹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壹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壹次給妳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妳們最後壹堂法語課,我希望妳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裏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家夥,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麽壹回事!
我的最後壹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麽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麽討厭,帶著又那麽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壹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壹課!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麽來坐在教室裏。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裏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壹點兒錯誤,那麽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了,我只好站在那裏搖搖晃晃,心裏挺難受多頭也不敢擡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妳,小弗郎士,妳自己壹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麽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家夥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麽?妳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妳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妳壹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妳們的爹媽對妳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壹點錢,寧可叫妳們丟下書本到地裏,到紗廠裏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妳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幹脆就放妳們壹天假嗎?……”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壹件事談到那壹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壹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裏,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壹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裏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壹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個個那麽專心,教室裏那麽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壹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註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擡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壹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來,他壹直在這裏,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裏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窗口壹直爬到屋頂了。
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壹切分手,叫他怎麽不傷心呢?何況又所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壹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 bi, bo, 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郝臾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壹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後壹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麽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壹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註:在法語中“法蘭西”是壹個詞“萬歲”是壹個詞.)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壹個手勢:“放學了,——妳們走吧!”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最後壹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壹個容克地主的德意誌帝國,企圖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壹八七○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戰爭。九月,色當壹役,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壹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燒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壹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壹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編輯本段]人教版教參
壹、整體把握
這是壹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最後壹課,是壹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為從此以後學校裏不許再教法語了,小孩從此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占以後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裏把壹個小學校裏的壹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壹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
小說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註意的地方。
壹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壹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壹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壹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壹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壹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後壹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著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
例如細節描寫。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壹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壹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後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裏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並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壹細節都蘊含深意,發人深思。
又如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觀察、描寫韓麥爾先生這壹形象的。由於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只能借助外貌、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寫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註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韓麥爾先生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卻非常溫和,而且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讓小弗郎士大感詫異。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的祖國做最後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的形象,這是多麽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後壹課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使壹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就像壹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平時是壹位嚴厲的老師,關鍵時候表現出莊重、無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心靈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塑造的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這壹形象,起初模糊,繼而清晰,最後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壹個讀者的面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內心的激情!
二、問題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布告牌,小鎮裏的學校。沒有這樣壹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組織為壹篇有機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還將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語。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壹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沈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著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是壹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他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情感升華.文章以他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心理變化深化了文章主題.
2.作者是怎樣塑造韓麥爾先生這壹人物的?
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因此,韓麥爾先生這壹人物始終是在兒童幼稚目光的輕紗之後隱隱約約散發著動人的光輝。由於敘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沒能夠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去。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裝束、語言、行動來認識他,並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裏,韓麥爾先生是壹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註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雖然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壹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才會有如此打扮。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壹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著什麽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壹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
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壹人物的塑造。這最後壹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為壹個愛國誌士。
3.小說的情節是怎樣安排組織的?
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
從縱向看,作者以壹個孩子逃學上學的小事把壹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從橫向看,教室是壹個綰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壹時間匯聚到了同壹個地點。壹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壹間小小的教室裏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4.如何理解小說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麽事啦”這句話?
註意這句話中的“又”字。壹個“又”字,寫出了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裏戰亂頻仍,變故叠起,人心惶惶。“最近兩年來,壹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來的”。阿爾薩斯地區的百姓在這兩年裏,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法國戰敗、征發人員、調集物資……壹切的壞消息都是在這塊布告牌上發布的。這塊布告牌簡直成了壹張法國社會狀況的記錄表!因此,小弗郎士壹見到有許多人圍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識到“又出了什麽事”了.
“又出了什麽事啦”這壹句,還通過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說壹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預示著將要發生的壹件大事。因此,後來的最後壹節法語課上的情節才顯得水到渠成。
練習說明
壹 、通讀課文,想壹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麽變化?什麽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
設題意圖:通過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變化情況的把握,理解小說的主體情節內容。小弗郎士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心態就是作者所要著力表現的主題。理解了這壹點,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小說。
參考答案: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後,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壹番話之後深為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為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壹個人對於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沈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壹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壹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 、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壹。作者是怎樣刻畫這壹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1.……我才註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麽要這樣穿戴?)
2.我每次擡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壹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
(猜想壹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麽?)
3.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麽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壹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妳用壹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設題意圖: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動作、語言等外部特征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分別從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體會人物的心理。
參考答案:參見“整體把握”與“問題研究2”。
三、以韓麥爾先生為第壹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
設題意圖:這壹題是為了讓學生從另壹角度對人物進行解讀。這種變換視角的練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說中的情境氛圍來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難度較高,需要學生調動更多的積累。由於敘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過外在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還應該根據作品提供的場景展開豐富的想像,補充大量的細節來豐富這壹人物形象。這種變化視角的閱讀,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便於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所達到的程度。
其實,對於來到課堂聽課的小鎮上的居民們,我們也可以運用變換視角的方式來體會他們的心理。
答題提示:
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寫: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到教室聽課時會有什麽感受?當他看到小弗郎士遲到時心裏會想些什麽?當他坐在椅子裏壹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麽?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麽?……
四、△課文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壹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麽深刻含義?妳對自己的母語有什麽新的認識?
本題旨在使學生學會把握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認真咀嚼思考,壹旦理解了它的內涵,就抓住了小說的主旨。對於母語的作用,教師可以略加點撥解說,而對於母語的態度則必須依賴學生的自我體驗,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壹個民族的標誌。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如果壹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麽,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意義。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壹個民族在千百年***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麽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壹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占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三省之後,也是不遺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占領之後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壹個民族的軍事占領還不是真正的占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壹個民族真正的占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可用兩課時來教讀。第壹課時應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領會小說的思想內涵。
具體建議如下:
第壹課時
壹、初次默讀。教師不做其他要求,只讓學生將作品認真細致閱讀壹遍。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自由度極大的閱讀。其間產生的感受往往比較鮮活豐富。這種閱讀方式不會使學生產生多少壓力,易於使學生直接被作品本身所吸引,而不是像有的閱讀課上教師布置了大量的思考題,結果使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某壹任務而進行閱讀,最終使學生完全失去閱讀的興趣。
二、漫談閱讀感受。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閱讀的體會、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時間有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無論如何,教師在這壹階段不宜幹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
三、整理歸納。教師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之後,還應該發揮教師的作用,將學生蕪雜的感受和體會條理化。對於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領會把握。
第二課時
在第壹課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品味和體會小說的語言、人物心理。這是對初讀印象的深化和具體化。初讀是基礎,品讀是關鍵。
壹、品析文中以下句子:
1.“又出了什麽事啦?”
2.“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
3.“我的朋友們,我——我——”(補出韓麥爾先生未說出的話)
二、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分析這壹人物形象。
1.通過服飾、動作、語言品析。
2.結合課後練習三,通過改變視角的方式豐富對這壹人物的理解。
三、文章主旨歸納。
四、表情朗讀全文(建議由學生朗讀)。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
關於普法戰爭(郭華榕)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壹場重大戰爭。
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誌統壹,稱霸歐洲。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壹德意誌,爭霸歐洲。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
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誌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做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之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9月1日色當決戰,2日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軍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和,成立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
戰爭初期,德意誌人民為實現民族統壹而戰。後期發生轉折,普魯士王國從自衛轉入侵略戰爭。普魯士軍隊占領法國東北部,燒殺搶掠,矛頭指向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