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造車新勢力:高管出走、被收購,下壹個出局者是誰?
2019年很難,2020年更難。造車新勢力對此或有更深的體會。
得益於新能源汽車被大力推廣,以智能化、電動化為噱頭的造車新勢力經歷過瘋狂的冒起階段,多達上百個品牌先後出爐。不過,殘酷的汽車市場已給它們上了壹課。融資困難、虧損擴大、量產交付推遲、生產資質不下來,被絆住腳的造車新勢力面臨著市場加速洗牌。
不湊巧的是,2020年,造車新勢力的處境更為艱難。近期,造車新勢力中人才流動加快,高管出走情況暴增。且部分品牌資金鏈斷裂,虧損擴大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來看看究竟是怎麽回事!
01
高管回流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留不住人才?
財大氣粗的造車新勢力在前幾年掀起了壹股“挖角”潮。為了彌補研發、銷售、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手握巨額融資的新品牌將目標瞄準了傳統車企,以高薪厚祿將壹批汽車人才挖走。包括奧迪、寶馬、奔馳等跨國巨頭的高管,以及國內合資企業的高管等等,都先後成為造車新勢力的高層。
這壹做法無可厚非。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確實有很多不足,而在汽車行業浸淫已久的人才能夠幫助其快速補齊短板,以便整體的運作和發展更為順暢。不過,造車新品牌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融資困難等問題日漸顯露,也使得壹些高管在近段時間“回流”至傳統行業。
前幾日,北京現代宣布,原天際汽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銷官向東平,正式在現代汽車集團出任副總經理、營銷本部長。據軲轆哥了解,向東平在汽車營銷領域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市場傳播、經銷商網絡管理等都是他的強項。
作為汽車行業的“老人”,向東平曾任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營銷事業部執行總監兼銷售高級總監,其在任期間建立起的“大眾汽車家族”客戶俱樂部對大眾汽車銷量提升起到了顯著作用。不僅如此,其在任職期間,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經銷商的規模進壹步擴大。不難得知,向東平對合資品牌的本土化運作有著豐富的經驗,這對於北京現代而言十分重要。
編輯
而先後加入沃爾沃汽車、天際汽車,也為向東平在豪華汽車領域和造車新勢力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天際汽車任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銷官,其在新零售、用戶運營等方面或更有心得。如今正邁向全面復興,誌在高端、智能移動出行領域有所作為的北京現代,迎來向東平會有顛覆性的改變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另壹方面,損失了向東平的天際汽車,已任命陳敏出任天際汽車首席營銷官(CMO)壹職,全面負責市場與傳播、銷售與新零售、大客戶戰略、售後服務及移動能源業務。值得壹提的是,陳敏也有上汽大眾的工作背景。加上天際汽車董事長兼CEO張海亮、CTO牛勝福也是“上汽系”,天際汽車的走向更令人感興趣。
天際汽車更名前叫電咖汽車,電咖汽車首款量產車EV10在2017年就已上市。電咖汽車是當時第壹個完成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而更名後的天際汽車,其首款車型天際EM7正在籌備上市銷售。但目前受到疫情影響,供應鏈中斷,RM7的量產交付計劃也被擱淺。關於天際汽車,外界還很關註其融資情況。早前,天際汽車CEO張海亮稱天際汽車已順利完成20億元的A輪融資,而下壹輪融資將在近期啟動。
天際汽車並非是唯壹壹家有高管離職的造車新品牌,不久前小鵬汽車原自動駕駛研發副總裁谷俊麗離職,蔚來汽車朱江卸任蔚來用戶發展副總裁,博郡汽車市場營銷和銷售副總裁陳曦加盟奇瑞星途……人才流動本也是正常現象,只不過自帶爭議的造車新勢力,更容易引發行業對其發展狀況的關註。
02
綠馳汽車被收購,成造車新勢力的又壹出局者?
傳統車企步入“寒冬”又遇上疫情“黑天鵝”,日子都不太好過。而處在起步階段的造車新品牌,能否安然無恙的渡過?近日,綠馳汽車被收購的消息,再度引發人們對其資金鏈斷裂的猜想。
事實上,綠馳汽車在造車新勢力中存在感並不高。與蔚來、小鵬、威馬等頭部企業相比,顯得十分低調。2016年,綠馳汽車成立,核心團隊來自國內外主流汽車企業的領軍人物。2018年,綠馳汽車與意大利I.DE.A公司合作推出旗下首款轎跑車型——天王星,該車本計劃於2019年上市,百公裏加速僅為3.5秒,綜合工況下續航超500公裏。但之後再也沒有這款車型的相關消息。隨後,綠馳汽車與江西省九江市政府簽約,計劃投資55億元在九江建設生產基地。同樣的,後期也沒有相關的推進信息曝光。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負面報道。譬如綠馳拖欠I.DE.A公司款項2700萬歐元;綠馳的主要投資方涉嫌非法集資;綠馳汽車拖欠員工工資;綠馳汽車背負多條法律訴訟……唯壹壹條能令人看到其努力造車的證據,恐怕還是2019年,綠馳與長安汽車簽訂協議,計劃改造長安鈴木的生產線為其代工。
本以為綠馳汽車就此陷入僵局,沒想到,河南國投認繳約20億元持股綠馳汽車60%,成為綠馳汽車的實際控股方,綠馳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為綠馳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壹方面,缺錢的綠馳汽車被“救活”了,得以繼續造車;另壹方面,失去了主動權,被收購的綠馳汽車,將何去何從?只能說,綠馳這壹次“賣身”,不是出局,勝似出局。
造車新勢力蓬勃發展,給汽車行業帶了新的沖擊,這本是壹件好事。但造車新勢力高管離職潮初現,傳統車企人才回流,“新與舊”的對抗似乎高下立現。更別提遲遲處於PPT造車階段,仍未有實質進展,在出局邊緣的部分新品牌,可以說,它們另壹只腳還未踏入造車領域。軲轆哥預測,未來造車新勢力中僅有目前已成長為頭部企業的幾個品牌能夠存活下來,其余尚未上岸的,恐怕都是曇花壹現罷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