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節是哪壹天
女兒節是幾號?
中國的女兒節: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的端午節,七月的初七被中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壹民間節日,將其命名為“女兒節”,並將節日日期定在公歷9月1日。
2017年中國女兒節是幾號:
2017年3月30日,農歷三月初三,女兒節,星期四
2017年5月30日,農歷五月初五,女兒節,星期二
2017年8月28日,星期壹,農歷七月初七,女兒節
2017年7月11日女兒節9月1日星期壹農歷新年
2017年日本女兒節是什麽時候:
2017年3月3日,農歷二月初六,女兒節,星期五
中國女兒節的由來和陳述
夏歷第三個月的第三天是最後壹天。在古代,農歷三月的第壹個三月被稱為“上巳”。三月的第三天是每四天。這壹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火爐上,坐在那裏睡覺,以為可以殺死螞蟻等昆蟲;把莽菜花和桐花藏在毛衣和羽絨服裏,以為衣服不會被蟲蛀;女人把莽菜花戴在頭上,以為可以避免頭痛,晚上睡得香。上巳也叫女兒節。
潘榮弼《景帝歲時紀勝》也在“端陽”下說:“守時日為女兒節。
七夕也是女兒節,中國漢族傳統節日,還有四川廣元流行的女兒節。相傳唐朝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懷上了黑龍,Hiuke的武則天生於農歷正月二十三。在古代,人們把這壹天作為武則天的開會地點。這壹天,人們蜂擁到黃澤寺、澤田壩、嘉陵江邊遊玩。穿著新衣服的女人互相邀請沿著河灣遊泳以求好運。建國後,這壹活動壹度中斷。
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壹民間節日,將其命名為“女兒節”,並將節日日期定在公歷9月1日。
日本女兒節的由來
日本女兒節也被稱為上巳或桃日。在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用紙做娃娃摸身體,扔進河海是壹種習俗。人們認為隨波逐流的娃娃會帶走疾病和災難。江戶時代,幕府正式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女兒節。每年女兒節前半個月左右到節日當天,日本民間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祈求女孩健康成長,幸福快樂。這個時候,有女孩的家庭會穿上做工精致、造型華麗的宮裝娃娃,祝願女孩們幸福、平安、健康成長。女兒節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日語中被稱為“幼祭”。
日本女兒節吃什麽?
牡蠣湯:貝類成雙成對,寓意姑娘將來能嫁個好人家。
散壽司:在散壽司中加入象征長壽的蝦、象征視野開闊的蓮藕、象征健康和努力的豆類。這幾種能招來好運的食材,再加上綠葉、胡蘿蔔、雞蛋絲等。,把散落的壽司做成象征春暖花開的五彩菜肴,成為女兒節的必備美食。
幹燒餅(ぁられ):通常有粉色、綠色、黃色和白色,每種顏色代表春、夏、秋和冬。是關東地區的甜爆米花,關西的直徑壹厘米左右的鹹炒麻,是古代的壹種隨身糧。
菱角餅:由粉、綠、白三層組成。粉色代表桃花,綠色象征植被,白色代表白雪。整個表情就是雪融化了,植被發芽了,桃花開了,春天來了。
中國各地的女兒節習俗
女兒節最常見的習俗是女子乞討活動。乞討的方式大多是女孩子做針線活,做些小物品,擺上壹些瓜果。不同地區乞討的方式不壹樣,也很有趣。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乞討活動非常簡單,只是展示水果,乞討。如果有快樂的蜘蛛在瓜果上結網,說明乞討很有技巧。然而,在鄄城、曹西安、平原等地,乞巧飯的習俗很有意思:七個好姑娘為餃子采集糧食和蔬菜,將壹枚銅錢、壹根針和壹枚紅棗分別放入三個餃子中。乞討活動結束後,他們聚在壹起吃餃子。都說吃錢有福氣,巧吃針有福氣,早婚吃棗有福氣。
諸城、藤縣、鄒縣的雨,因牛郎織女相會,故稱“相思雨”或“相思淚”。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壹天喜鵲很少,都上天去搭鵲橋了。今天浙江仍有類似的乞討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壹天,用面粉做成各種小物件,放入油中炸熟後稱為“正當果”。晚上,適當的水果,荷花,白蓮藕和紅菱在院子裏展示。姑娘在月亮上穿針以祈求織女的技藝,或者抓壹只蜘蛛放在盒子裏。第二天,如果箱子有網,那就叫巧。
在紹興農村,這天晚上會有很多年輕女孩偷偷藏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遇時的呢喃,這位待嫁的少女,將來壹定會得到這份不滅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每天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每家每戶都會在7月7日殺壹只雞,這意味著牛郎織女會在這壹夜相遇,如果沒有公雞打鳴,他們將永遠不會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仙女要洗澡,喝了她們的洗澡水可以辟邪治病,延年益壽。這水的名字叫“雙七水”。這壹天,當公雞打鳴時,人們會跑到河邊取水。拿回來後,他們把它放在壹個新的骨灰盒裏以備將來使用。
廣州的女兒節很獨特。在節日到來之前,女孩們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紙、稻草、繩子等。並把它們編成各種精巧的小玩意。他們還把谷物種子和綠豆放在小盒子裏,浸泡在水中使它們發芽。花蕾長到兩寸多長時,用來祭神,稱為“拜仙”、“拜菜”。從第六天晚上到第七天晚上,連續兩個晚上,姑娘們都穿上了新衣服,戴上了新首飾。壹切安排妥當後,他們焚香點燭,向星空跪拜,稱為“迎仙”。從第三夜到第五夜,他們要連續拜七次。祭拜完神仙,姑娘們手裏拿著彩線,穿過燈影前的針孔。比如能壹口氣穿七個針眼的叫巧手,穿不了七個針眼的叫巧手失敗者。女兒節過後,女孩們互贈小工藝品和玩具,以示友誼。
在福建,女兒節,織女要賞果、嘗果,這樣才能祝福來年水果豐收。供品有茶、酒、鮮果、榛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女子化妝用的花和花粉,還有壹個香爐。壹般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燒香拜桌,默默祈禱。女人不僅求本事,還求孩子,求長壽,求美貌,求愛情。然後,大家壹邊吃水果,喝茶聊天,壹邊玩乞討的遊戲。乞討遊戲有兩種:壹種是“布橋”,即用壹個布工具問自己是聰明還是愚蠢;另壹種是“喬喬”,即誰穿針快誰得到喬喬,慢的叫“喬喬”,“喬喬”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喬喬。
有的地區還組織“女兒會”,各地區的“女兒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上各種明香案,祭祀遠處的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包的,有花,有水果,有胭脂粉,有小紙花衣服,有鞋子,有日用品,有刺繡,等等。不同地區的“女兒會”會在香案上苦練,互相比拼,看誰的制作精美。如今,這樣的活動已被遺忘,只有極少數宗祠仍在這壹節日設置香案祭拜牛郎織女。香案壹般在七月初七準備好,晚上請織女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