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桂林伏波山有何景點

桂林伏波山有何景點

伏波勝境 在伏波山公園中,在三開對稱、硬脊斜坡、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主體建築上有楚圖南書“伏波晚棹”的匾額:4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洑波勝境”豐富了園容,並起點景的作用。 伏波山遠景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級平臺上,為“凵”形遊廊建築,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兩級平臺,為使二者融為有機的整體,建造了這組回廊。在這級平臺上,沿東南邊緣建築遊廊,與平臺北邊的擋土墻自然形成壹個院落,院內種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內存放古代“千人鍋”。順遊廊拾級而登,達第3級平臺,平臺與茶室和庭院相銜。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

鐘亭 位於伏波山南麓,還珠洞南口西側,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高4.7米、,寬4.5米。長4.4鐘亭米,面積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鐘而得名。鐘亭方正古樸,與文物協調和諧。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於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揚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將,從清兵入關,有功、封定南王,鎮廣西、順治八年(1651)創建定粵寺。翌年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縊。15年後,其婿孫延齡、女孔四貞至桂林任廣西將軍和儀衛執事,擴建定粵禪寺,並鑄鐘以紀戰功。鐘頂部有《多心經》壹卷;

還珠洞 又名伏波巖、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現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內高4~6米,寬6~8米,總長127米。洞底面積約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兩組裂隙制約,沿平緩的巖層層面和裂隙經溶解與沖刷發育形成,距今約1萬年。古時,還珠洞臨江東向,唯有泛舟而進的東口,因稱東巖。此洞有各種傳說:“壹說漢伏波將軍在此試劍,故以伏波波名巖;壹說有老龍在洞中玩珠,稱玩珠洞;或說馬援南征,載薏苡歸,龍王疑為珠,風浪大作,盡傾於此乃至,所以叫還珠洞。這幾種稱謂,唐宋以來都相繼沿用,現在刻”還珠洞“3字於南口東壁,以作定名。 還珠洞巖傍水際前漫江濱,麓遏瀾回,波濤洶湧。隔江東望,蔥翠絕塵。巖內唐人造像、宋代題刻特多。自唐以來,攜親結伴,遊人不輟,更有煮泉瀹茗,屢遊不厭,譽為“勝絕在桂林巖洞之上”者。

試劍石

試劍石 在伏波山還珠洞中,明《赤雅》載:“其最奇者,有石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壹線不合。聞試劍石昔有神人名揭諦者,試劍於此。”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壹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余,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退多遠?”“退壹箭之地!”馬援轎釘截鐵地回答。對方自以為得計,二話沒說便表示同意,並親筆在箭桿上寫下“箭落為界”的字樣,伏波將軍登上伏波山,只見他弓如滿月,箭似流星,壹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飛到作亂犯境者出發的地界才落下,對方見將軍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們的老巢。其實,那條所謂的劍痕縫隙原來是石灰巖的巖層,水流沿著這個層面的裂隙沖刷溶蝕出壹條縫隙,整個試劍石只是壹根溶蝕殘柱,如今它已無水的溶蝕作用,無法分解碳酸鹽而產生新的沈澱,失去了繼續生長的條件和環境,所以它將永遠都是壹塊離地懸空的奇石。清金 《廣西通誌》說,“洞中踞石有巨人跡,宛如刻紋。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絡其項,大似老龍戲珠。”關於試劍石,有種種傳說,也有說是馬援試劍造成的。宋經略安撫使範成大曾在此舉行鹿鳴宴,祝願鄉試告捷的舉人,“應表明年第三閭”。在此之前,桂林地區出過兩名狀元,壹是唐代的趙觀文,壹是宋代的王世則,傳說還珠洞懸石若是“巖石連,出狀元”,所以試劍石又名“狀元石”,表達了人們對多出良才的美好願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題刻的《試劍石詞》有“怪石虛懸象鼻”,也有稱之為“象鼻石”的。

珊瑚巖

珊瑚巖 還珠洞內臨江北向的壹小巖,高1.75米,寬1.1米,深5.5米,面積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顏在巖側的洑波潭(還珠洞試劍石旁)中得壹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峴山松柏,枝幹挺拔,無花無葉,色澤晶瑩,鏗然有聲,認為是稀世之珍,賦詩刻石還珠洞壁記之。人們遂以珊瑚命巖名。珊瑚巖雖小,馬王洲,明月峰諸景可盡收眼底。

千佛巖 在伏波山腹,與還珠洞相連。3層:上層南北長6米,東西寬7.4米,高12米,面積44平方米;千佛巖中層距上層2.3米,寬與上層同;下層高2米,長20米,寬1.5米,面積50米。3層總面積約133平方米,可拾級盤旋而上。還珠洞分上下兩洞,“如層城夏道”,佇立臨江的東口,可望遠近的青山、江中的瀛洲、蒼翠的樹林,深不見底的碧波幽潭。唐代的佛教徒們在洞中塑了不少佛像,壹般能辨認成形的有239奠,加上斧鑿痕跡尚未成形的***有400尊之多,成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極壹時的標誌。還珠洞中的鎮洞之寶當屬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米芾刻於石壁上的自畫像,像高1.2米,其身著古衣冠,定抱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禦筆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余,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米芾的墨寶流傳後世的不多,因此這幅自畫像顯得彌足珍貴。頂層刻有佛像36龕239尊,“千佛”極言其多,這裏的造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臒,體態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有的還鐫有“造像記”;“桂管監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鐫”,距仿1140余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傑作,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伏波山景區景點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於1954年,高約5米,面積10.5平方米。圓形、單檐、攢尖頂,立柱四伏波山傍晚遠景周為坐登,亭外有平臺,四面欄桿。亭的底部是廣西師範大學的自來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設計精巧,供水,觀景,裝點江山,壹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臨水之處。金 《廣西通誌》載:“宋範成大以古記‘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因作亭水上。”範成大職兼數十州,重任而與人民同心,建亭、賦詩,《癸水亭落成詩》有“願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檐槍”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槍是彗星的別名,指戰亂,亭早廢了,但象征“和平與發展”的癸水亭以及詩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則長駐遊人心中。

正夏堂 據文獻推斷,為宋範成大建,堂址疑在洑波山西麓。洑波山還珠洞臨水處,有睢陽杜易書、吳郡範成大立的“正夏堂”三個隸書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壹。杜易與範交好,精書藝。範成大《鹿鳴宴詩》跋有“種桂正夏,進德二堂”句。範建正夏堂,杜書匾額其上,圍刻洞壁以水,足見其珍。今堂廢碑存,佐考古建築之證。

八桂堂 在疊彩區洑波山西北八角塘壹帶,宋廣西經略安撫使程節於紹聖四年(1097)興建,手植8株桂樹其間,命名為八桂堂。堂處桂林三大名山之間,北枕疊彩,東南西南倚伏波和獨秀峰,東傍漓江,且當時偏離市街,是“歲時栽盍提醪,口簫腰鼓,以遊遨燕賞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壹組建築群體,有“車騎樂舞”的廣庭,有“迎曦”“待月”樓,塘中有洲,上有“熙春臺”,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魚閣”。建成後對遊人開放,“為壹時盛遊之地”。南宋有影響的幾部著作,《驂鸞錄》、《桂海虞衡誌》、《嶺外代答》和文人題刻等都有記錄。

聽濤閣 在伏波山東南石崖上,建於1964年,是依山貼崖而建的2層坡頂樓閣,用以接待、觀景。總面積106.34平方米東南為2格8開通長大玻璃,上層大陽臺挑出,視野開闊,最宜遠眺。室內後墻為天然峭壁,石紋如畫,磅礴而和諧;室外構壘料石,與大玻璃窗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屋頂是水泥小坡頂,覆以黃伏波山景區琉璃瓦,是優秀的園林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