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哈哈?:從吃死嬰到當眾展示性行為 中國行為藝術玩了誰?
行為藝術《藝術賣比》 文/ 周懷宗 近日,行為藝術家成力在北京通州宋莊以性愛展示作為其行為藝術展,而後被警方帶走,並因尋釁滋事被警方處勞動教養壹年。消息傳來,引來各方爭議。 壹件公眾行為從藝術事件演變成法律事件,繼而引發成為壹件社會事件,雖然有專家和網友認為處罰過重,但對於事件本身和當事人,卻少有贊同者。 行為藝術壹向以怪誕、前衛等概念著名。近年來,國內的行為藝術家們壹再打破觀眾們的心理底線,從吃屎到吃死嬰,從人體彩繪到當眾展示性行為,這壹切究竟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吸引眼球? 展示性行為算不上行為藝術警察也是行為藝術的受眾 沒有突破感的行為,事實上卻突破了另外壹些東西,比如倫理,比如道德,比如普遍的價值觀。夏學鑾說:行為藝術家們的思維模式很古怪,可能他們認為是藝術,是正常的,但是在常人看來,這就是當眾。 關於行為藝術的爭論,總是會指向同樣的問題:藝術家是不是擁有比常人更寬的邊界,行為藝術究竟有沒有底線?實際上,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發軔以來,半個世紀中行為藝術的邊界已經拓寬了許多,人們的接受度也增大了許多,然而,這並非意味著行為藝術沒有邊界,即便是在它的發源地,也有評論家認為:行為藝術家時常把觀眾和警察同時當作動態事件要素設計在內。 對此,夏學鑾說:行為藝術也是藝術,它的上線是法律,底線是道德,因為行為藝術本身是帶有價值判斷的,它用行為來表演,表達它的藝術取向,甚至如後現代主義壹般,以行為本身為目的,以行為過程來表達藝術的內容,這也是壹種藝術取向。所以,它不能違背社會公眾的普遍價值判斷。美國很開放了吧,他們也有很多行為藝術家,但也不可能在公眾場所這樣。 藝術事件演變成社會事件 行為藝術屢屢突破觀眾的心理底線,更重要的是,當這種行為成為社會熱點時,它的影響就不再只是藝術性的。 夏學鑾說:轉型期的社會中,各種底線都被打破了,人們不再有畏懼,不再有敬畏感,貪官什麽都敢拿,商人什麽都敢賣,藝術家自然也什麽都敢做。許許多多的事件和現象,壹再沖擊著整個社會的普遍價值和道德倫理。這很可怕,當它傳播開來,不僅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會被扭曲,就是成年人,也會產生疑惑,因為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有自己的壹套理論,實質上確是歪理邪說。 如今,壹件公眾行為從藝術事件已經演變成法律事件,當事人被處以壹年勞教,對此喬新生認為:就事件本身來說,這樣的處罰似乎有些過了。從法律上來講,對這類行為,要考慮主觀惡性和社會影響兩方面,就報道中的情況看來,當事人應該沒有破壞社會秩序的主觀惡性,而且是在小眾的環境中表演,社會影響不大。表演本身和把照片放在網上的行為是不同的,因此不宜勞教。相反,處罰可能恰恰擴大了這個行為的影響力,讓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行為藝術的壹部分。 夏學鑾:現在很多行為藝術家們的思維模式很古怪,可能他們認為是藝術,是正常的,但是在常人看來,這就是當眾。 喬新生:公然展示性行為,顯然是壹個既無突破,也無美感,更沒有考慮觀眾感受的行為,所以,這不叫行為藝術,這充其量只是嘩眾取寵。 人性解放 不應有功利色彩 喬新生說:時代的前進總是伴隨著人性的解放,我們都知道,文藝復興是從人性解放開始的。而人性解放則往往從性開始,從《十日譚》中的各種黃色笑話到現在網上無處不在的同樣的東西,可見古今無不如此。西方的性解放運動是在經歷了?二戰?那種壓抑、恐懼、甚至破滅感之後發起的,也誕生了所謂垮掉的壹代。而中國三十年前開放之時,更多的是物質、經濟的發展,精神層面的人性解放則不夠。到本世紀以後,大量展示人性的藝術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早期的《色?戒》、《蘋果》,現在的《3D》等,無不以突破邊界來展現人性。 不過,這種展現顯然不僅僅是為了人性的解放,這也正是值得擔憂的地方,喬新生說:西方的人性解放是純粹的人性解放,但是我們的顯然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很多時候,突破界限的目的是為了出名,為了票房等,不是以人性解放為目的,而是以追逐名利為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