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肉非肉的“筋頭巴腦”鍋,到底都有啥?為何如此受歡迎?
在北方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總能看到以“筋頭巴腦”命名的飯館。
這種 美食 通常是以火鍋的形式出現,主要是用 牛板筋、蹄筋、肉筋 等帶皮筋道的部位,搭配 土豆、生菜、凍豆腐、胡蘿蔔 等蔬菜燙涮而食。
此類以“筋”為主,算不上肥肉,也不是瘦肉的菜碼,整體脂肪含量特別低,食材本身也富含膠原蛋白質,再配上濃厚的牛肉湯汁,可謂是質量、口感、肉香都在上層。
“筋頭巴腦”是東北地區的特色菜碼,不同於常規店鋪配置,除肉筋之外,還會有牛心、牛肺、百葉、大腸等內臟部分,口感上更加豐富多彩。
因為牛肉筋多,有韌勁,所以“筋頭巴腦”常被用來指某人脾氣倔,不變通,牛筋與菜名相呼應,簡直再合適不過,因為它是出了名的生時難燉,熟後難嚼。
以前的老師傅燉筋頭巴腦時,都講究大火燒開壹刻鐘,再轉小火燉爛,非常耗時間,而如今有了高壓鍋,直接燜上十分鐘,再回普通鍋中燉上片刻,即可軟爛。
而如此俏皮的名字,卻並沒有如佛跳墻、賽熊掌等菜碼太過深奧的寓意,僅僅是因為它吃起來“筋道”而已。
在電視劇 《闖關東》 中,潘五爺就和朱開山討論過它,潘五爺說:
並直言那順絲順捋的醬牛肉,咬下去跟棉花壹樣無感。
當然不難看出,潘五爺僅是借筋頭巴腦來隱喻其它事情,是否真喜歡吃也無從得知,但足以看出筋頭巴腦無論做成什麽,與常規牛肉的口感相比,確實有著極大區別。
其實從本質來講,筋頭巴腦就是剔骨頭剩下的碎肉、筋頭,屬於“修割肉”的壹種,口感味道上見仁見智,但毋庸置疑的是,價格方面確實要便宜不少。
按照目前40元1斤的牛肉價格,新鮮的筋頭巴腦壹斤往往在 30元 以下。
而在許多網店中,價格更是低到了十幾元壹斤,乍壹看是特別實惠,但值得註意的是,價格過低的“筋頭巴腦”,往往是合成肉、冷凍肉居多,甚至湯比肉還多。
說直白壹些,壹分價錢壹分貨,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剛接觸“筋頭巴腦”時,第壹感覺就是,它的 歷史 背景與老北京的鹵煮很像,在早些年間,食材都是下腳料級別,屬於富人看不上,窮人打牙祭的吃食。
而經過這幾十年的光景,卻以筋致勝,迎合大眾口味,壹躍成為了“經典 美食 ”,並迅速火遍大街小巷,身價也是跟著壹路飆升,完全脫離了“窮苦人家吃食”的標簽,不得不說是壹種 美食 上的輪回。
畢竟,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嘛,只是在等待發掘而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