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哪個國家的城市
柏林位於德國的東部,扼東西歐交通要沖,追溯其歷史,可以看出這是壹座不同尋常的城市。
13世紀前,柏林是斯拉夫人的居民點。1244年,始見於記載,1307年同附近的小鎮科恩合並,稱柏林。據說,“柏林”的原意是“小狗熊”,現在柏林的城徽仍是黑熊的圖案。公元1415年,柏林成為勃蘭登堡侯國的都城,公元1701年起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1871年普魯士統壹德國後,柏林成為德意誌帝國的首都,從此發展速度加快,1877年人口超過100萬,1905年達到204萬。1920年有8座城市、59個村鎮和26塊領地並入柏林,組成大柏林,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大城市。到1939年,人口達到484萬,其中產業工人超過了120萬。但是,不久這個城市就遭遇了巨大的不幸。
1939年,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企圖稱霸歐洲和世界,激起了歐洲各國和世界人民的反抗。1945年5月,盟國攻克柏林,納粹德國投降。在二戰中,柏林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的1/3被炮火摧毀,部分地區幾乎被夷為平地。僅1945年5月盟軍攻城時就有6.2萬座建築物被毀,150萬幢住宅化為灰燼。據估算,如果每天用10列50節車廂的火車裝運,需要16年的時間才能運完戰爭給柏林留下的瓦礫。
更加可悲的是,戰後柏林被蘇、美、法、英四國分區占領,實行***管,從而失去了作為主權國家首都的地位和尊嚴。1949年,蘇占區成立“大柏林臨時政府”,10月宣布柏林為東德首都。12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組成“西柏林市政府”。這樣,柏林便被分成兩個部分——東柏林和西柏林,成為後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明爭暗鬥的前沿陣地。1961年8月13日,東德宣布封鎖邊界,並開始實施壹項浩大的工程,用長達104.5千米,高3.5~4米的水泥和石頭構築的長墻,將西柏林團團圍住,使其變成了東德內的壹個孤島。這就是世人皆知的“柏林墻”。直到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宣布統壹,這道長墻才被拆除,柏林也結束了長達40多年的壹城兩制的分裂狀態,重新為統壹後的德國的首都。
戰後的柏林,雖然被分割成為東西兩半,但並沒有影響恢復和發展。東柏林作為德意誌民主***和國的首都,理所當然地要投入巨額資金,加快恢復發展速度。美、英、法三國則傾註巨款,力圖把西柏林辦成西方的“櫥窗”,在與東方進行軍事對抗的同時,展開和平競爭,僅美國的“馬歇爾援歐計劃”的59億美元中,就有23億用於重建西柏林。即使在80年代,西柏林市政府預算中的55%仍依靠西德的補助。
今天的柏林,不但從戰爭的瓦礫中再度站立起來,而且比戰前還要豐滿多姿,特別是在“柏林墻”拆除之後,變得更加美麗、和諧。
柏林是壹座森林城市。從高空鳥瞰,四周森林環抱,市內街道寬闊,綠蔭蔽天,綠地與公園遍布市區,整個城市都沈浸在壹片綠色的海洋之中。特別在城區的西半部,森林占地3150公頃,辟有泰格爾柏林森林、施潘道柏林森林、格魯訥瓦爾德柏林森林三大森林區。兩德合並前,西柏林被柏林墻圍住,沒有郊區,三大森林區的建立,為當年西柏林居民提供了在城內享受郊遊樂趣的場所。
柏林又是壹座多水的城市。它有哈韋爾湖、泰格爾湖、大米格爾湖等近20個湖泊,施普雷河、達默河等4條河流,以及哈韋爾運河、泰爾托運河等5條運河。河道把湖泊穿連在壹起,如壹串串明珠,鑲嵌在城市和郊區。南郊的大米格爾湖,風光最為迷人,湖水清澈,波瀾不興。沿湖蘆葦、林木繁茂,白鶴、野鴨以及其它各種水鳥嬉戲湖間。柏林人常到這裏劃船、垂釣、遊泳,度過愉快的周末或假日。
柏林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二次大戰中被毀的古代建築,大部分恢復了昔日的輝煌。新興的現代化建築,又為城市增添新的光彩。在市中心的亞歷山大廣場上,屹立著365米高,帶有球型旋轉餐廳的柏林電視塔,登塔四望,柏林城的壯美風光盡收眼底。其周圍是造型美觀、氣勢雄偉的現代化大型建築:柏林飯店、會議廳和教師會館。
辟於18世紀的菩提樹下大街,長1390米,寬60米,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兩側矗立著現代化建築和富麗堂皇的古代建築,比較有名的有國家歌劇院、歷史博物館、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國家圖書館。其中的國家歌劇院,始建於1743年腓特烈大帝時代,原名普魯士歌劇院,是壹座華麗的宮殿式建築。歌劇院的門楣上裝飾著音樂女神、喜劇女神、悲劇女神和歡樂女神的雕像,她們各個婷婷玉立,維妙維肖。整個建築形體宏偉,內部裝飾舒適協調,音響效果極佳。
曾作為柏林墻的組成部分的勃蘭登堡門,即凱旋門,被柏林人稱為德國的“命運之門”,是柏林的代表性建築。它是1788~1791年修建的,曾是柏林的象征。門寬60余米,高11米,由6對大石柱支撐,采用白色花崗石砌成,是仿雅典城門修建的。門頂是勝利女神駕著4駿雙輪戰車的雕像,女神左手舉起的十字架上立著展翅的雄鷹,象征著普魯士國王統壹德意誌戰爭的勝利。這組雕塑於1807年被拿破侖軍隊運往巴黎,1814年拿破侖失敗後重歸故地。1940年希特勒曾在勃蘭登堡門前發號施令,驅趕幾十萬德國士兵走上戰場。1945年凱旋門被炮火擊毀,1958年重新修復。
德皇威廉紀念教堂,建於1889~1995年,坐落在市中心,也是柏林的重要標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火削去頂層的塔樓,至今未加修葺,作為戰爭的遺跡保留下來。位於施普雷河畔的柏林大教堂,始建於18世紀中葉,重建於19世紀末,以其雄偉莊嚴的外觀和內部精美的有機結合而聞名於世。在二次大戰中,這座教堂也未能幸免於難。戰後,經過能工巧匠的努力,耗費4000噸建築材料,終於使它重現昔日的雄姿。
夏洛滕堡宮是1669~1699年為普魯士女王夏洛特建立的壹座巴羅克式宮殿。庭院呈正方形,正中有大選帝侯的乘馬銅像。宮內有博物館、歷史廳、腓特烈大帝畫像廳和“金廳”。宮廷花園內有皇家陵墓,以及勞赫和恩克制作的名貴的大理石雕像。夏宮附近的國家博物館埃及部保存著世界有名的古埃及奈福提皇後的彩石雕胸像。達勒母博物館內的美術館,陳列著世界名畫,是荷蘭畫家倫勃朗作品的收藏地之壹,這裏存有他的名畫26幅。
在柏林的現代化建築中,最值得壹提的是“歐洲中心大廈”。這是壹座長320米,高20層的銀灰色建築,宛若壹只戰艦,矗立在市區公路與鐵路的交匯處。這座大廈費時4年,耗資4億美元,於1957年落成,是歐洲最大的會議中心之壹。它的外壁用鋁板鑲成,樓頂像張開的蚌殼,閃閃發亮。最大的禮堂可容納5000人,按動電紐,隔墻便自動滑開,擴大成7000人的會議大廳。地板、天花板和全部座位,也可以通過控制電紐,隨意移動。80個廳室均可以任意改變成會議室、舞廳、影劇院、展覽館。大廈還有配套的露天公園、新聞中心、賓館,形成了壹座服務設施齊全的會議城。每年都有100多個國際會議在這裏舉行。
柏林的古今名勝,還有建於1861~1869年的絳色市政廳、擁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建校近200年的洪堡大學、全玻璃鑲嵌的褐色水晶宮——***和國宮、拱形帝國國會大廈、位於市區東部施普雷河兩河道交匯處的“博物館島”等,都是國內外遊客向往的地方。因此,柏林又是歐洲著名的旅遊城市。據報道,僅當年的西柏林每年吸引的遊客即達400多萬人,旅遊業外匯收入居其外匯收入的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