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莢螟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豆莢螟就是我們常說的豆蛀蟲,它和大豆食心蟲(鉆莢蟲)是專門為害豆類作物豆莢的害蟲。但豆莢螟遠比大豆食心蟲的危害大,主要原因是豆莢螟壹年發生多代,並且它不僅危害大豆,而且凡豆類食品都是它的美食,如綠豆、豇豆、毛豆、扁豆等。
豆莢螟的生活習性1豆莢螟的生活史:不同地區,豆莢螟繁衍的代數不壹樣。以我們山東為例,豆莢螟每年繁衍3~4代。而到了南方,由於溫、濕度適宜,每年競繁衍7~8代。由此可見豆莢螟對豆類作物的危害之大。
在我們當地,4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蟲化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陸續羽化出土。成蟲在豆科作物上產卵。至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壹代幼蟲為害豆莢,7月中旬第二代幼蟲危害豇豆、綠豆及春播大豆等;7月下旬至8月底第三代幼蟲為害晚播春季豆類、早播夏季豆類;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第四代幼蟲為害夏播豆類。
2豆莢螟的生活習性:豆莢螟的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弱,可作短距離飛翔。豇豆結莢前多產卵於幼嫩葉柄、花柄、嫩芽和嫩葉背面,結莢後多產在豆莢上。幼蟲孵化後在豆莢上結壹白色薄絲繭,再紅繭下蛀入莢內食害豆粒,也可為害葉柄和蛀入嫩莖。末齡幼蟲脫莢入土或在葉背結繭化蛹。
豆莢螟的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0~11mm,灰褐色,翅展22壹24mm,前翅狹長,近基部有壹金色隆起橫帶,前緣有壹明顯的白色縱帶;
卵:長0.5~0.8mm,黃白色,逐漸變為紅色。長橢圓形,表面有不規則的網狀紋。
幼蟲:老熟時體長14~18mm,紫紅色,腹面及胸部背面兩側呈青綠色,各節上生有毛瘤。
蛹:體長10mm左右,長橢圓形,棕褐色,端部有刺鉤6根。
豆莢螟的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忌重茬、不與豆科類作物連作,並遠離上年種植豆科作物的地塊和當年已種植豆科作物的地塊。這樣可以“躲避”豆莢螟就近危害的現象,減少蟲源;
②冬前深翻地並灌水凍垡;春天清理地塊內、外的雜草,及時翻耕整地等措施,都可減少蟲源。
③秋季豇豆收獲後,及時清理地內支架、秧蔓,減少田內越冬幼蟲。
2物理防治:在豆莢螟成蟲發生期,使用糖醋液進行誘殺。糖、醋、酒、水的比例為3:4:1:2,並加入少量敵百蟲。另外也可以設誘蟲燈捕殺。
3藥劑防治:成蟲盛期和卵孵化盛期時,在豇豆蕾期和花期每10天噴藥1次,可選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800壹10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或50%倍硫乳油各1000倍液噴灑。以上農藥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總之,由於豇豆以鮮嫩為主,並且自5月~10月(露地)不間斷,所以成了豆莢螟危害的主要對象。種植時選擇無蟲害地塊,遠離蟲害重災區,並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在蟲害發生初期及時防治,就能達到蟲源少,減少豆莢螟危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