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高句麗山城留遺跡?
高句麗所居“多大山深谷,無原澤,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因此,“其人性兇急,喜寇抄”,經常侵擾四鄰,又常招致四鄰的討伐。所以,為了便於防守,其城多建在山上,形成高句麗所特有的山城文化。歷史記載,唐滅高句麗時得城壹百七十六座,而這些城絕大多數是山城,平地城很少。由於這些山城都建於山頂上,多用石塊砌築,所以,雖經千余年風雨,大多數山城能保存至今。僅遼寧省目前考古發現的高句麗山城就有八十七座,其中,沈陽發現兩座,壹座是石臺子山城,壹座是塔山山城。
石臺子山城石臺子山城位於沈陽市東北三十五公裏的輝山風景區棋盤山水庫北岸,原屬東陵區(今渾南區) 滿堂鄉石臺子村,所在地屬於長白山余脈哈達嶺的輝山丘陵。山城建於壹座山丘的頂部,東、南兩側山下即渾河的支流蒲河(今為棋盤山水庫)。20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從1997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連續對該山城進行了十年的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了山城的範圍、結構和布局,出土文物千余件。
石臺子山城城墻
山城利用山體的自然山勢修築,西高東低,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周長約1384米。城墻全部用石材修築,石料主要來自本地的石灰巖和砂巖,也有的選自較遠的鐵嶺市橫道河子鄉武家溝村北山頂的玄武巖。城墻基礎是清除山體表面浮土,然後在基巖上鑿出基槽,內砌長條基石二至三層;在山勢陡峭之處,就直接在巖石上鑿出平面作基礎。墻體的表面使用高句麗山城慣用的壹頭大壹頭小的“楔形石”砌築,砌築方法是大頭沖外, 小頭沖裏, 墻裏以梭形石、墊石穩固墻體,墻內填充碎石。該城還采用了拼縫、錯縫技術,墻面結合十分嚴密。為了加強城墻的防衛功能,在高大的墻體外側,還修築了九座敵臺,分布於山城的西、北和南面。山城***設有四座城門。四門的結構基本相同,門道兩側墻下部砌有外凸的階石,在門道內有深埋的門礎石,發現的門柱礎石與門樞礎石為臺階式的聯合體。門樞碗為鐵鑄,外方內圓,有凹窩,嵌於門樞礎上,在南門、東門和北門還發現鐵鑄門樞套、鐵門箍帶、鐵鉚釘、炭化木門板等。在西門門道內還發現大量的炭化木柱、木板等,證明門道上面原來可能有木構的門樓。西門地勢較緩,可能是當時的主要通道。
高句麗山城因為建於山上,所以在修築時都有排水系統,有的山城通向山下的門道即是山水外泄的孔道。這次發現石臺子山城的排水系統由溝渠、涵洞和明渠組成,復雜而完備。涵洞發現五處,其中三處位於門道下,兩處在城墻下面通過。東門的排水系統由排水渠、濾沙池、沈井、涵洞和明渠組成。
每座高句麗山城必須有供人畜飲用的水源,所以,壹般都有水井、水池等蓄水設施。石臺子山城的蓄水池建於城內山谷間,由蓄水池和攔水壩組成。蓄水池呈直筒形,現存深約5米,井口直徑約9米。
井壁全用楔形石砌築。在目前發現的高句麗山城井形蓄水池中,這是最大的壹座。攔水壩位於蓄水池的西側,由西向東略呈斜坡狀,面向下面的蓄水池。
石臺子山城蓄水池
在高句麗山城內壹般都有供瞭望的高臺,有的是自然高臺,有的是人工砌築的高臺。石臺子山城瞭望臺位於城內西南高地上,是用楔形石圍砌成“回”字形墻體, 中間填土夯實,東西長8.7米、南北寬8.5米。瞭望臺外有土築圍墻,長約80米、寬約70米。在城內地勢較平坦地方分布有較密集的房址,已清理四十多座。室內皆有取暖的火炕,煙道有石築和土洞式兩種,為了防潮,有的室內地面經過烘烤。早、晚期的房址有的互相疊壓、打破,反映了這座山城使用的時間比較長。房址內外都未發現瓦類建築材料,說明都是草房,尚未發現等級較高的房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鐵器、銅器、石器、骨角器等幾類。陶器主要是甕、罐、甑、盤、盆、碗、缽等生活器皿和紡輪;除素陶外,還有帶有顏色的釉陶。鐵器除城門上的構件外,主要是兵器,有鏃、刀、斧、削、甲頁等。銅器多為小件飾物,重要的是在城內地層中發現了壹枚隋代的五銖錢。骨角器有刀柄、簪以及不知用途的有孔骨片等。石器有舂米用的石臼以及石環、礪石、石錛、紡輪等。
另外,在山城外西北方向的山溝裏,還發現了同時期的墓葬,***清理五十余座。均屬於高句麗晚期的封土積石墓,墓室平面有鏟形、刀把形、梯形和長方形等幾種。墓內隨葬品很少,還沒有發現等級較高的大型墓葬。
塔山山城
塔山山城塔山山城位於沈陽市蘇家屯區陳相屯以東的塔山上,北距沈陽市約二十五公裏。塔山有東西五座山峰,西面第壹峰上原有壹座六角七層磚塔,故名塔山。城位於塔山山頂,南臨沙河,形勢險要。山城東高西低,呈簸箕形,四周城墻沿山脊修築,周長約1200余米。修築方法是先用石塊築成墻基,上面再以土夯築。遺跡至今還隱約可辨,保存較好的壹段是東南角,存高約1米,基礎寬約3米。城東南設有壹門,也是城內山水外泄的出口。城址內到處可見紅褐色和灰色繩紋、布紋磚瓦,也有蓮紋瓦當,都是典型的高句麗遺物。因該山城未經考古發掘且破壞較嚴重,所以山城結構、布局及遺跡等均不清楚。
石臺子山城瞭望臺
兩座山城的修築年代及城名沈陽境內的這兩座高句麗山城是距離其西部邊界遼河最近的兩座山城。它們均位於水陸要沖石臺子山城位於沈陽東部山地,控扼蒲河河谷,是通向高句麗內地的通道之壹,也是距“高麗西境鎮城”新城(今撫順市高爾山山城) 最近的山城。
塔山山城位於沈陽南部山地,控扼沙河河谷,是通向高句麗遼東重鎮遼東城的必經之地。它們都是高句麗占據遼東後,精心規劃構築的西部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修築時間應該在高句麗占據遼東的公元5世紀之後到隋征高句麗之前。石臺子山城設計和修築之精審及塔山山城的土築城垣,都體現了高句麗中晚期山城的特征和風格。另外,從石臺子山城發掘的跡象看,該城被焚燒過兩次,第壹次被燒後,又進行了重修,以後又被焚毀。說明隋唐東征時,曾在此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戰。山城內出土的隋五銖錢就是確切的證據。
這兩座山城在當時是高句麗的哪座城,因為歷史記載的資料太少,考察起來有壹定的困難。在石臺子山城發現前,學術界比較壹致的意見,認為塔山山城是蓋牟城。石臺子山城發現後,有人認為石臺子山城為蓋牟城更合適,但也有人認為石臺子山城應該是金山城,或者是橫山城,下面略作說明。
石臺子高句麗墓
蓋牟是距遼河最近的壹座山城,所以,唐太宗東征,李為先鋒,過遼河,首先破蓋牟城,然後圍遼東城。所以,把蓋牟定在沈陽境內是有道理的。但現在沈陽附近發現了兩座山城,哪座是蓋牟呢?
史書有兩條記載對確定蓋牟城的位置有所幫助,壹條是《舊唐書·韋挺傳》:“及前軍破蓋牟城,詔挺統兵士鎮蓋牟,示漸用也。挺城守去大軍懸遠,與高麗新城鄰接,日夜戰鬥,鼓噪之聲不絕,挺不堪其擾。”又《新唐書·韋挺傳》:“帝破蓋牟城,詔挺將兵鎮守,示復用。
城與賊新城接,日夜轉鬥無休時。”這兩條記載指出了蓋牟地理位置的兩個特征,壹是與新城(今撫順市高爾山山城) 鄰接,二是距遼東城(今遼陽市) 較遠。因為當時唐軍主力已去攻遼東城,所以,“去大軍懸遠”,就是距遼東城較遠。根據這兩條史料,蓋牟城應與新城鄰接,石臺子山城在新城西北,直線距離約十九公裏;塔山山城在新城西南,距新城約四十余公裏,都不算遠,皆可看作“鄰接”。另外,這裏所說的“日夜戰鬥”並不應是唐軍攻打新城的戰鬥,而是唐軍在新城至遼東城的通路上攔擊高麗援軍的戰鬥。因為唐朝大軍轉攻遼東城之後,高麗從國內城和新城調集步騎四萬來救遼東,途中受到江夏郡王道宗的攔擊。再從《新唐書·韋挺傳》中的“日夜轉鬥無休時”壹語來看,當時鎮守蓋牟城的韋挺士兵,也參加了阻擊高麗援軍的戰鬥。
還有壹條記載見於《新唐書·地理誌七》:“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裏,府,故漢襄平城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裏至渤海王城。”此段記載來源於貞元年間(公元785—805) 宰相賈耽所撰《道裏記》。此時,安東都護府的建置早已廢除,但此安東都護府仍指今遼陽。由遼陽去渤海王城(今黑龍江省寧安) 要經古蓋牟、新城,也就是說,古蓋牟在今遼陽與撫順之間。依據這條史料,定蓋牟在塔山山城更合適。另外,蓋牟城在太宗收復後,曾在此設蓋州,唐滅高麗後,曾設蓋牟州,所以,在這座城裏壹定有官署壹類建築。石臺子山城經過十年的發掘,壹直沒有發現瓦等重要的建築構件,而在塔山山城卻發現了大量的瓦。所以,綜合比較,暫定塔山山城為蓋牟城,石臺子山城為何城,則難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