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幫助年輕人的故事! ̄ ̄ ̄ ̄
1、對於青年,魯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少青年作家寄來函稿,要求魯迅為之修改文稿校小樣,或是選定作品編集,魯迅總是戴上老花鏡為之工作到深夜。還有許多相識與不識的青年,時時寫信來向他請教什麽,魯迅無不給以詳詳細細地回復。
更有甚者,有壹個小魯迅十多歲的學生,後來因為工作關系,曾與魯迅壹同前往陜西、廈門、廣州,而在出門的時候,他的鋪蓋常常是魯迅替他理好的。多少年後,他在回憶文章中寫到這些事時,深情地說:“耶穌常為門徒洗腳,我總要記起這個故事。”
2、壹位署名“ 阿累”的上海英商汽車公司售票員寫的《壹面》因此受到了關註,作者在內山書店裏,看中了魯迅翻譯的《毀滅》卻無錢購買,身上只剩下壹塊多錢,那是和壹個同住的失業工友那幾天的飯費。
這時候走來壹位老人,明白這壹切以後,慨然表示要以書相贈,同時以低價售予《鐵流》壹書,這位“瘦得教人擔心”的老人就是魯迅。
3、魯迅在廣州時,壹個青年受他的感化,隨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後,魯迅熱情的留他在自己景雲裏的寓所住,後來那人又讓魯迅給他在上海找個工作。
魯迅很為難的情況下找到郁達夫說實在沒辦法,須請壹家書店報館名義上請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魯迅自己拿出,由達夫轉交給書店報館作為月薪發給他。魯迅對青年的提攜幫助程度可見壹斑。
擴展資料
魯迅時常穿壹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壹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壹個隸書的“壹”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有壹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壹個中國人為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壹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1919),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
在寫作《吶喊》《仿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壹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