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有關《雙城記》的問題

有關《雙城記》的問題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壹。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註,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壹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壹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壹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壹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壹場毀滅壹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壹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壹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壹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壹步深入時,就筆鋒壹轉,把她貶斥為壹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壹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壹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壹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壹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壹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壹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采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沈郁,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激昂的時代,錯亂的旋律--《雙城記》讀後感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狄更斯的《雙城記》的經典開頭,這是壹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這是壹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壹筆重重的色彩。

曾經為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所表現的法國大革命所熱血沸騰,那些對革命的熱誠使人勇敢、堅強、悲壯,然而,在《雙城記》中,我看到了另壹個執著的近乎冷酷法國大革命。

第壹個主線是“仇恨”!這是貫穿於全書的壹個主線。被欺淩的、被毫無理由欺淩的;被侮辱的、被肆無忌憚侮辱的;被壓迫的、被無日無夜壓迫的人!下層人民的生命,抵不過上流社會的壹張紙,曼內特醫生的出診引出了壹出噩夢,貴族,無恥的貴族,垂淰於壹位少女的美色,便折磨死了她的丈夫,直接殺害了她的弟弟,還把她當狗壹樣的圈養起來。出於“與生俱來的正義”,曼內特醫生拒絕了利誘,克服了威脅的恐懼,向國王寫了舉報信,然而,換來得卻是十七年孤獨的監禁!當仇恨累積到無法忍受的時候,德法日太太和她身後所代表的千千萬萬被侮辱和被蹂躪的人們出現了。割草的鐮刀變成的收割頭顱的兇器,驅寒的布匹變成了包裹屍首的裹屍布,綿羊變成了老虎,奴隸變成了主人,“復仇”的時代來臨了!

當人的心被仇恨扭曲的支離破碎的時候,“愛”這個永恒的主題永遠是拯救的不二法門。

不管是曼內特小姐對她父親親情,還是達奈對她的愛情,還有卡頓對於他們的那種難以分類的感情,在狄更斯的筆下,都是非常自然和真摯的。壹個害妳煎熬了十七年非人生活的元兇的兒子,卻要成為妳的女媳;壹個令妳不由有些妒恨的男人,卻要心甘情願的替他去送死。這壹段段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的愛,在哪個錯亂的年代裏面,卻產生的那麽自然,也轉變的那麽自然。

給妳個網站哦。。

這裏是所有關於雙城記的

個人的感覺8同,妳去找找哦~

~蠻全的。會有收獲的

/twocities/27985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壹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壹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壹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壹步深入時,就筆鋒壹轉,把她貶斥為壹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壹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壹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壹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壹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教材·教輔資源 教學資源 教學園地 學術動態 學生之友 歷史萬花筒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高中>>高中歷史>>教材·教輔資源>>教師教學用書>>普高>>《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本頁

第五節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教學目標

壹、基礎知識目標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攻占巴士底獄;君主立憲派統治;《人權宣言》;吉倫特派統治;法蘭西第壹***和國;雅各賓專政;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督政府時期;法蘭西第壹帝國;拿破侖的統治政策;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及其評價。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與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危機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的觀點分析歷史發展進程的能力。

2.通過分析巴黎人民三次武裝起義的作用,以及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分別在革命中的歷史貢獻,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的能力。

3.引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中的有關資料,比較它們的異同,提高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過對羅伯斯庇爾、拿破侖等人物功過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是導致法國大革命前階級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封建王朝的財政危機削弱了專制統治的力量,為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和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創造了條件。

2.通過對巴黎人民在革命中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巴黎人民的三次起義,為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打退國內外封建勢力的進攻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斷推向高潮。

3.通過對法國大革命的過程和結果的講述,引導學生認識:法國大革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鬥爭最激烈、影響最廣泛的壹次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法國壹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而且沈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統治,並為以後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

4.通過對拿破侖上臺、他采取的措施及其對外戰爭的講述,使學生認識:拿破侖取得政權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他所實施的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大革命的成果,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但他迷信強權、發動對外征服戰爭,最後導致帝國的滅亡。

教學要點

壹、大革命的爆發

1.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2.三級會議的召開

3.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君主立憲派采取的各項措施

2.《人權宣言》

3.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

三、吉倫特派的統治

1.進壹步摧毀封建制度殘余

2.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義

四、雅各賓派專政

1.雅各賓派采取的革命措施

2.熱月政變

3.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五、拿破侖帝國

1.熱月黨和督政府的統治

2.法蘭西第壹帝國的建立

3.拿破侖的統治政策

4.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及其評價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敘述了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初期的法國歷史。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壹帝國。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巴黎人民的三次起義;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拿破侖的內外政策及其評價。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君主立憲派對革命的貢獻;雅各賓派及其垮臺的原因;拿破侖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

本節講授2課時。

教材從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大革命的爆發、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吉倫特派統治時期、雅各賓派統治時期五個方面,敘述了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發生、發展和結束。

壹、“大革命的爆發”壹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方面:

1.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壹,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壹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系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為: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壹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的不到1%,但卻占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著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幹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第二,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為: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他們的要求和主張,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第三,財政危機的加劇。18世紀法國的專制王朝已經非常腐朽。對外戰爭屢遭敗績,統治者的揮霍無度,使得法國的財政赤字增加,負債累累。到1789年,國債已達45億鋰,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財政收入相近,法國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境地。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為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為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2.關於大革命的爆發,教材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第壹,三級會議的召開。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於1789年5月5日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他企圖對第三等級征收新稅,以減輕財政壓力,解除燃眉之急。但第三等級的代表決意反對專制統治,他們要求把三級會議變成制憲議會,制訂壹部憲法,限制王權,實行社會改革,他們還要求改變陳舊的開會形式和表決方式,但這些要求遭到特權等級的反對。第三等級毫不退縮,他們退出會場,宣布單獨成立代表人民意誌的國民議會。6月20日,路易十六下令封閉國民議會會場。當日,第三等級在壹個網球場進行了“網球場宣誓”:不制訂出壹部憲法,並使之實施,議會絕不解散。第三等級代表的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把法國改造成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三級會議的召開,無異於在幹柴上點了壹把火,它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導火線,而積極主張在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君主立憲派也成為革命初期的直接領導者。

第二,攻占巴士底獄。路易十六看到自己的統治開始瓦解,感到十分恐慌。他表面上接受了第三等級的要求,暗地卻調兵企圖鎮壓制憲議會,但他的陰謀敗露,巴黎人民立即走上街頭示威,後來又演變為起義。7月14日,他們攻占了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征——巴士底獄。這壹行動,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誌。消息傳出,各地城市紛紛響應,農民也積極行動起來,革命的浪潮洶湧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土崩瓦解。

二、“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壹目,是本節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君主立憲派采取的各項措施。大革命爆發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權。君主立憲派是通過制憲議會來行使權力的。君主立憲派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貢獻,這表現在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舊制度,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其具體表現是:在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貴族的封建特權;在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壹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這使得大批屬於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土地,都轉移到資產階級手中;在法律上,君主立憲派於1791年頒布了《1791年憲法》,這部憲法除肯定了制憲議會以往頒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外,還規定了法國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就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確保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合法性。但這部憲法又規定了有財產限制的選舉制度,這是與在它之前通過的《人權宣言》的有關內容大相徑庭的,這反映了以君主立憲派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2.《人權宣言》。它是1789年8月由制憲議會頒布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其核心內容是闡明資產階級的人權要求和以法治國的主張。發表《人權宣言》的目的在於,把啟蒙思想家主張的“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壓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天賦人權”等觀念,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作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要徹底否定並摧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它無疑是進步的、革命的。

3.君主立憲派統治的結束。其原因在於,1791年秋季,法國革命的發展遇到了嚴重問題,在國內,因戰爭造成的生產停滯導致人民生活惡化,造成群眾的不滿;在國外,以俄、奧、普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勢力組成“反法同盟”,公開幹涉法國內政。為保衛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憲議會向奧地利宣戰,但由於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王黨勢力出賣情報,導致戰場上的失利。1792年8月,法國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攻占王宮,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時,也結束了君主立憲派的統治,把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臺。法國大革命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三、在“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壹目中,教材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1.進壹步摧毀封建制度的殘余。第壹,8月起義後掌握了政權的吉倫特派吸取了君主立憲派的教訓,註意進壹步擴大公民權。吉倫特派宣布實行“普選制”,取消按財產享有公民權的規定,並據此選出了新的權力機構——立法議會。第二,頒布新的土地法,進壹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無償廢除“沒有領主的土地”上的壹切封建權利。吉倫特派的上述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9月1日,當凡爾登要塞失陷的消息傳到巴黎後,首都立即沸騰起來,廣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勵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線,9月20日法軍在瓦爾密高地擊敗普魯士軍隊,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第三,進壹步摧毀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9月22日,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制、建立***和國的決議。法蘭西第壹***和國誕生。***和國建立後,圍繞如何處置國王的問題,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在廣大人民的強烈要求下,1793年初,國民公會以“陰謀反對公眾自由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法國大革命又向前進了壹步。

2.吉倫特派統治的結束。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國成立後,法國面臨的局勢仍然十分嚴峻:國內物資短缺,物價高漲,不法商人乘機囤積居奇,人民苦不堪言。造成這壹局面的原因,與吉倫特派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有關。為此,全國各地出現了群眾要求限價的示威活動。與此同時,王黨又在西部發動暴亂。1790年春,由英國發起,奧、普、荷、西等國參加的第壹次反法同盟,也從四面八方撲向法國。面對如此危急的局面,雅各賓派堅決要求實行限價政策。但吉倫特派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對限價的要求持敵視態度,甚至采取行動,要鎮壓雅各賓派,致使吉倫特派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激化,從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導致統治的垮臺。1793年5月底至6月初,雅各賓派領導人民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的統治。法國革命進入第三個階段。

應當承認,吉倫特派在法國革命的第二階段,在廢除君主制、創建法蘭西***和國以及進壹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農民的封建義務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然而,他們在***和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不能暫時地限制和犧牲自身的利益,結果招致人民的唾棄,遭到垮臺的命運。

四、“雅各賓派統治時期”壹目,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和作用。第壹,教材將革命措施概括為三點:其壹,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國民公會在6月頒布法令,宣布將逃亡貴族的地產分成小塊出售,地價10年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7月,又頒布土地法令,發展了吉倫特派關於地主必須出具原始契券才能繼續享有封建權利的規定,宣布無條件地廢除壹切封建權利,解除了農民負擔的封建義務。這對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實行恐怖政策——經濟和政治的措施。雅各賓派執政後,反法同盟攻入法國北部,英軍占領土倫港;國內的王黨分子乘機作亂,物價繼續飛漲,馬拉遭到暗殺。當時雅克·盧的請願書《現今法蘭西災難的緣由》這樣寫道:“當壹個階級可以不受懲罰地使另壹個階級挨餓時,自由就是虛幻。當富人可以利用囤積壟斷操縱其同胞的生死大權時,平等也是虛幻的。當反革命日益操縱物價而3/4的公民無力購買時,***和國同樣是虛幻的。”在這種形勢下,國民公會於9月5日通過決議,“將恐怖提上日程”。其三,發布總動員令,宣布祖國處於危急狀態,由於雅各賓派以前頒布的法令順應了廣大群眾的要求,所以總動員令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大批青年應征入伍,到1793年底,已經組織了壹百萬人的軍隊。法軍在戰場上擊敗幹涉軍,戰場也從國內轉移到國外。

第二,恐怖統治及其作用,是教材的難點。恐怖統治主要有兩個方面:經濟恐怖和政治恐怖。前者以全面限價法令為標誌,嚴禁囤積居奇,對日用必需品實行最高限價政策,規定不得超過1790年物價的1/3。這是壹種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體制。在政治方面,頒布了《懲治嫌疑犯條例》,並建立了集權統治,以加強對敵鬥爭。恐怖統治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的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是壹種“戰時體制”,它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以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其結果,在經濟上囤積居奇和哄擡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了遏制,經濟上的混亂局面得到壹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秩序得以穩定,***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其功不可沒。

對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的正負面作用,教材做了評述。既肯定其在“挽救***和國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也指出它違反法制,“打擊面過寬,處決的人太多”,甚至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心態。當危機過後,當權者羅伯斯庇爾不盡早結束它,還想以此消除異己,維護權力。這就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成為雅各賓派喪失民心,內部分裂,導致垮臺的根本原因。

2.熱月政變。由於危機過後,羅伯斯庇爾不能根據形勢改變政策,相反繼續以殘暴手段對付持不同見解的革命家和其他政治派別的人,這招致雅各賓派內部的分裂,政權陷於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熱月9日),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的勢力發動政變,把羅伯斯庇爾和他的夥伴送上了斷頭臺。這壹事件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

3.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5年歷程。對於這場革命的意義,教材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其壹,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壹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鬥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壹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壹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沈重的打擊。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誌下度過的。”

如第1課時到此結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結:這壹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大革命的爆發、革命的三個階段以及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在法國大革命中所作的貢獻。請大家思考壹下,為什麽法國大革命對封建制度的掃除,不是壹下子完成的,而要經歷三個階段?法國人民在革命中起了什麽作用?這又說明了什麽?

五、“拿破侖帝國”壹目,教材敘述了1794~1814年的法國歷史。主要介紹了四個問題:

1.熱月黨人和督政府的統治。“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的統治,但熱月黨人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代表,而是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們結束雅各賓派專政,廢除雅各賓派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的政策,使資產階級解脫了恐怖時期受到的種種束縛。1795年秋,熱月黨人成立了督政府。然而,督政府的統治卻讓資產階級大失所望。由於它在政策上的搖擺不定(歷史上稱其為“秋千政策”),對內不能鎮壓王黨勢力的叛亂,穩定政局;對外不能擊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裝侵略,使得法國革命又面臨危機。資產階級又希望建立更強有力的政權來鞏固革命成果。

2.法蘭西第壹帝國的建立。督政府統治時期的內憂外患,使法國資產階級迫切希望有壹個強有力的人物出現,以保護他們的利益,於是,拿破侖便應運而生了。拿破侖是在1793年收復土倫的戰役中嶄露頭角的,他在戰鬥中采用以炮兵配合步兵進攻的戰術,趕走了英國艦隊,收復了土倫港,壹舉成名。1796年他率軍遠征意大利,出其不意地打敗了反法同盟的主力奧地利軍隊。他還幫助督政府平息了巴黎的王黨分子叛亂。他才能卓越,處事果斷,因而聲望大增,得到軍官和士兵的信任和擁護。於是,在法國處於危急的時刻,拿破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救星,成為革命的領頭羊。1799年8月,他從埃及冒險回國,10月回到巴黎,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成立執政府,開始了他的軍事獨裁統治。對拿破侖的掌權,恩格斯有壹段精彩的論述:“恰巧拿破侖這個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