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張偉平是誰

張偉平是誰

張衛平新圖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個人簡歷

1958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濟南。

1977年,他高中畢業,進入北京普仁醫院。在北京藥學院讀了兩年,回醫院當了藥劑師。

1988年加入西門子北京公司,出任商務行政部經理。兩年後離職創業,先後從事房地產中介、醫藥代理、航空食品行業。

1997年,張藝謀電影《有話好好說》投資。之後《壹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十面埋伏》等電影相繼開拍,其中《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相繼打破國產電影票房紀錄。

上市原因

在全世界電影觀眾眼裏,“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幾乎就是“張藝謀”。在中國電影圈眼裏,“張藝謀電影”的代名詞就是“張衛平”。1997年,《有話好好說》由於壹個偶然的原因第壹次合作後,“張爽組合”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壹對壹合作,這是全球唯壹的合作模式,現在看來還會繼續。中國電影在誕生了張藝謀這樣偉大的導演之後,也成就了張衛平這樣的“電影大亨”。

接連打破國內票房紀錄的新圖影業公司,從老板到員工只有12人,但新圖首映現場總有壹兩百名現場工作人員。新圖老板張衛平不招臨時工。他喜歡把朋友公司的人“調”過來。從早年外企的營銷人員,到後來的房地產老板、醫藥代理,再到投資電影,張衛平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的“鐵哥們”。這個山東漢子有自己的交友之道。

本報記者張建嶽

-童年

從小在三大軍區長大。

可能是因為他是“半個和尚”,張衛平早期的成長經歷並不為大眾所知。因為他在沈陽長大,很多人把他歸為東北人;現在他說北京話,壹直在北京工作,所以被歸為北京人。但是,山東人,濟南人的張衛平,還是把自己當成了山東人。

1958年10月8日,張衛平出生在濟南軍區壹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是空軍技術員,母親是軍醫,他還有壹個哥哥。張衛平還沒滿壹歲,全家搬到了北京,“從濟南軍區大院搬到了北京公主墳空軍大院。”張衛平說。

剛到北京不久,張家又添了壹個小女兒,身體不好的母親根本照顧不了三個孩子。於是,四歲的張衛平被送到沈陽軍區和爺爺奶奶壹起生活,壹直到十五歲。所以有人笑張衛平是被爺爺奶奶“當獨生子女養”的。事實確實如此。那些年,爺爺奶奶走到哪裏,張衛平就跟到哪裏。這樣的成長經歷,讓爺爺奶奶對張衛平的影響遠遠大於父母。“我和爺爺奶奶關系特別好,性格特別像我爺爺,不像我爸爸。我爸爸是博士生導師,學者,現在拿國務院津貼,比較無聊,而我爺爺是個單純開朗的人,我也是,很奇怪,我的身高和我爺爺壹樣。我爸爸才壹米七十四,我壹米八十三,我爺爺壹米八十二。”

張衛平的坦率在圈內是出了名的。“我做事的時候,總是言出必行,行動的時候總是貫徹執行。我是那種什麽都憋不住的人。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面對壹張虛偽的臉,說著言不由衷的話。”

-轉移

藥劑師跳槽外企

高三的時候,張衛平因為母親病重回了北京。母親去世後不久,19歲的張衛平“頂崗”,進了北京普仁醫院。在北京藥學院學習兩年後,他開始了9年平庸的藥劑師生涯。對於那次經歷,張衛平自己總結為“當壹天和尚撞壹天鐘,很無聊。”

生活的改變發生在1988年。今年,張衛平的壹個朋友想幫他侄子找壹份外企司機的工作。恰好張衛平認識壹個在西門子北京工作的朋友,於是親自帶著孩子去西門子面試。但是事情變得有點戲劇性。

“聊了大概半個小時,人事經理突然說公司不需要司機了。他們需要的是像我這樣的人。讓我回去好好想想。”10年過去了,張衛平說起這件事,還是顯得有些驚訝。“我當時就想,我這個藥師幹得不錯,是鐵飯碗!所以我壹開始也沒當回事。”

壹周後,西門子打電話詢問此事。張衛平辯解說自己不懂外語,沒想到對方只是簡單地說了壹句“那我們給妳提供翻譯和司機。”之後西門子壹次又壹次打了好幾個電話,終於張衛平被打動了。他丟掉了鐵飯碗,成了西門子北京公司的工商管理部副經理。

據說在西門子北京公司的時候,張衛平是唯壹壹個不會說外語的人。他的工作是銷售醫療器械。“到了外企,才發現原來還有這麽壹個世界。我突然覺得很興奮,做事也挺輕松的。”人事部經理真有眼光。半年後,表現突出的張衛平被提拔為企管部經理。

“第壹個月工資380外匯券。我在秀水街拿到的,換成了760人民幣,而我之前的工資是37人民幣50。妳想想,那是什麽感覺!”張衛平的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視野迅速開闊。“兩年下來,我知道了市場經濟是怎麽回事,也知道了我要盡快積累壹些財富,這樣才能做事。西門子的工作已經不能滿足這種需求。“1990年左右,張衛平辭去西門子的工作,下海創業。

-事業

開始房地產電影成名

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南是壹片創業熱土。幾個朋友鼓勵張衛平去海南搞房地產,於是張衛平和朋友去了海南。“在南華大酒店前海邊大排檔的街上,人們正坐在那裏談論房地產生意,這讓我突然有了‘誰主沈浮’的創業沖動。”受刺激,張衛平也決定進入房地產行業。“那時候搞房地產投資的人不多,拿地也不用花錢。我和

幾個朋友壹塊兒幹,把地三通壹平之後出手就能賺錢。”

張偉平自稱性子急,幹不了壹單生意要做幾年的房地產開發,只能做房地產中介。不過,這倒讓他快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且可以避免陷入房產泡沫之中。除了房地產,張偉平還向其他產業擴展,其中較成功的是為首都機場供應航空食品,做醫藥代理。“那時候,只要停靠在首都機場的飛機,用的快餐都是我提供的。”而說起醫藥代理,張偉平笑了,“舊社會說‘三個劫道的比不上壹個賣藥的’,藥不像衣服,貴了妳可以不買,人病了多少錢的藥都得買,這生意確實賺錢。”

1997年,在偶然接觸到電影後,張偉平慢慢地將自己的精力和財力都集中在了電影上。如今,張偉平已經徹底放棄了在房地產和醫藥代理領域的業務,就連穩賺不賠的航空食品業務也處於半退出狀態,只是留著部分股份每年分紅。

“我這人喜歡自由,不想為賺錢活得太累,輕松地過就好。”新畫面公司成名之後,不少風投機構找上門來,被張偉平壹壹回絕,“我本來就沒想把公司做多大,這樣就可以了,能做多大算多大。給別人打工我可不幹,還不如留著時間跟哥們兒壹塊‘混混’。”

在張偉平的心目中,朋友的位置至關重要。關於如何擁有以誠相待的朋友,張偉平有自己的壹套“道道”。“壹個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終究是有限的,壹定需要壹幫鐵哥們兒,不是壹個,也不是幾個,是壹大幫,而且是各行各業的。他們能不能義無反顧地支持妳,就要看妳平時如何做人了,妳對人家真誠,人家才肯幫妳。”

張偉平交朋友註重質量——要交那種“義無反顧”的哥們兒。“我現在交朋友有壹個訣竅:接觸壹個人的時候,我看他身邊都是什麽樣的朋友。如果他身邊是壹些看著熱熱鬧鬧、哥們兒長哥們兒短,其實都只是剛剛認識、三天兩頭換的人,那這個人也只能是作為生意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關鍵時刻肯定靠不住;如果他身邊都是相處了多年的朋友,那這個人也壹定值得交往!”

-逸事

“我和張藝謀合作從不簽約”

眾所周知,張偉平最鐵的哥們兒就是老搭檔張藝謀。“我們合作了十多年,拍了那麽多電影,每次都是幾千萬、幾個億的投資,但我們兩個人從來沒簽過壹個字的合約,我也從來不看劇本。我們這樣的合作可能找不出第二例。”在圈內,張偉平“不看本”廣為流傳:壹不看劇本,二不看賬本。

“壹切都靠彼此的信任,藝謀這個人有人品,有藝德,絕對不會耍小心眼,絕對可以信任。當然,我也同樣誠心待他,這就叫‘肝膽相照’吧。”張偉平很滿意自己與張藝謀的合作互補,“他是壹個沈默寡言的人,適合搞藝術,我是壹個外向型的人,適合做市場,正好互補。馮小剛就說特別羨慕藝謀後面有我。”

可能是與張藝謀的合作太順心了,在張偉平的眼中已經很難找到其他適合他的合作導演。“在國內真正有市場號召力的導演,我看就是藝謀和小剛兩個人,其他人我看不到。”在張藝謀被選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之後,很多導演找到張偉平,希望能填補張藝謀離開期間的電影市場空缺,結果都被張偉平拒絕了,“我正好休息兩年,各幹各的,他忙奧運會,我就帶壹幫哥們旅遊去!”

■記者手記

張偉平是個商人。地產中介、醫藥代理、航空食品,再到投拍電影大片,產業交錯,家資億萬,但“談生意”絕不是這個“電影大亨”生活的起點。在“談生意”之前,張偉平習慣先“談交情”。

在1997年投拍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之前,張偉平和這位同姓大導演已經認識多年,但“在壹塊就是吃喝玩樂,從來不談電影。相互都當對方是個可以說話的朋友”。那時候張偉平做房產中介,張藝謀拍電影,各幹各的。1996年,張藝謀和鞏俐分手,事業上也出現了低潮,新片找不到投資方,情緒不佳,常常找張偉平喝酒解悶。得知朋友有難,張偉平二話沒說,拿出2000多萬支持張藝謀拍片。那個時候,張偉平沒把這筆錢當做投資,因為他壓根就不知道電影這生意是怎麽回事。片子最後賠了1000多萬,張藝謀很不好意思,張偉平卻壹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關鍵時刻不幫壹把,算什麽朋友”。正是有了這份交情,也才有了十年來“雙張”之間親密無間的合作,也才有了後來《英雄》、《十面埋伏》,以及今天《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成功。

實際上,不僅僅是對張藝謀,不僅僅是在電影產業,生意上的事情,只要細聽張偉平講起來,背後幾乎都會有壹些朋友交情上的故事:張偉平的新畫面影業公司上下只有12個人,但每次新畫面新片發行,現場都能有壹兩百“員工”,“都是從朋友公司調過來的”。張偉平最早從醫院藥劑師職位下海,也是因為幫助壹位朋友,歪打正著被西門子公司相中,從此走入商界。

“彼此相互有交情,能信任,這樣的生意做起來省心。”張偉平解釋。據悉,十年來,他與張藝謀已經合作投拍了六七部電影,投資動輒幾千萬、幾億元人民幣,但兩個人從來沒簽過壹個字的合約,更沒有對賬本這壹個環節